东北梅花鹿
鹿科鹿属动物
东北梅花鹿是偶蹄目鹿科鹿属哺乳动物。头轻;耳稍长,直立;眶下腺发达;主蹄狭尖,悬蹄细小。公鹿有角,母鹿无角;公鹿有卷曲的鬣毛,毛长15厘米左右;母鹿有乳头两对。毛色随季节变化,夏毛稀短,无绒毛,呈赤褐色;冬毛厚密,有绒毛,呈栗棕色;冬夏均有白斑,其斑点部位一定,排列整齐,沿腰部向下,前到肩胛,后到大腿,下部白斑较大;由颈部到尾基沿脊柱有一条棕色或黑色背线;尾毛由黑、白、褐色组成。
简介
梅花鹿东北亚种是梅花鹿的一个亚种,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腿细长,善奔跑。具角,并具獠牙状上犬齿。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同时是争偶的武器,其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雄性第二年起生角,每年增加一叉,五岁后分四叉止。雄鹿大于雌鹿。毛色夏季为栗红色,有许多白斑,状似梅花;冬季为烟褐色,白斑不显著。颈部有鬣毛。足4趾,第三和第四趾发达,支撑身体重量,第二和五趾退化变小。雌鹿有2对乳头。一岁半至两岁半成熟。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吃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善游泳。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野生梅花鹿在中国已是高度濒危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东北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体态秀美,角姿英俊,运动灵活,体成熟公鹿肩高95-105厘米,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135千克左右,1-6岁体重为60-130千克。母鹿肩高80-95厘米,体长75-90厘米,体重75-85千克。东北梅花鹿头俊秀,耳大、灵活,躯干紧凑,四肢匀称、细长,主蹄狭尖。被毛呈明显地季节性变化,夏毛艳丽,为棕黄色或红棕色;冬毛褐色或栗棕色。冬夏毛均有白斑,但冬毛白斑较淡。背中线2-4厘米宽,呈棕色或黑褐色,其两侧有4-6条排列较整齐的白斑纵列。白斑越往下而越大而圆。腹下,四肢及尾内侧被毛为白色。公鹿颈部冬毛生有卷曲鬣毛。臀斑在尾根以下呈白色并围绕着黑色毛带。公鹿角有4个杈,极个别的有5杈,无冰枝,眉枝不够发达,且离角基较高。4月初开始脱角(盘),成角到8月下旬或9月成熟。眼下有发达的眶下腺,俗称泪窝,平时呈裂缝状,其分泌的外激素用于识别本群,标示领地。
东北梅花鹿初角茸平均干重25-30克,若在初角茸长至5-6厘米时锯下1.5-2.0厘米(俗称“破茬”),还能生长分杈的初角茸,干重可达150-200克。成年鹿1-10锯三杈锯茸鲜重平均为2.5-3.5千克,产茸最佳年龄为9锯,单产3.3千克以上。一般头锯茸、二锯的二杠鲜锯茸的鲜茸单产分别为0.55千克和0.80千克左右。16-18个月龄性成熟,配种年龄在16-28个月龄,受胎率85-95%,繁殖成活率75-85%,双胎率3%左右。公鹿的活重、屠宰率、净肉率和出肉量分别为130-140千克、55.0-64.1%、50-55%和65-75千克;母鹿相应为65-85千克、51-54%、38-43%和25-35千克。
近种区别
繁殖方式
每年9-11月交配,5-7月产子,每胎有一只或两只小鹿。
栖息环境
栖息于苔原、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听觉及嗅觉发达,喜爱群居,擅长奔跑。
主要价值
鹿齿
为梅花鹿或马鹿的干燥牙齿。首载于《新修本草》。较少用于中药。性状:质坚硬,梅花鹿齿较马鹿齿相应略小。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杀鹿后,将牙齿连同上、下颌骨一起卸下,清水煮烂肉,拨掉牙齿,刷洗干净,干燥。炮制:洗净,砸碎或粉碎。性味:气微,味微咸。功能主治:具有行血、消肿的作用。主治鼠瘘(淋巴结核)、疮疡等证。用法用量:少内服,多制成乳油液加少量细粉敷于患处。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鹿肝
性味:气腥膻,味咸。功能主治:具有补血、养肝明目功效。主治肝脏虚弱、血虚萎黄、夜盲、目赤等,对贫血、虚弱及维生素缺乏症亦有明显疗效。用法用量:内服,30~60g,煮食或人丸散剂。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鹿脑为梅花鹿或马鹿的新鲜或干燥大脑。首载于《本草图经》,谓“人面膏”。《本草纲目》亦有收载,谓之“入面膏,令人悦泽,刺人肉内不出,以脑厚敷之”。鹿脑含有丰富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较少用于中药。现今多民间应用。性状:呈类椭圆形,大小不等。一般长径为8~12cm,短径约5。7cm。表面凸凹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即脑回),黄白色或黄棕色,具油脂样光泽。质轻,脆嫩。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可鲜用;亦可将鲜脑洗净后干燥;还可将其置水中煮熟后,再干燥。炮制:用时捣碎或粉碎。性味:气膻,味甘。功能主治:具有补骨髓、益脑增智、补虚劳的功效。主治神经衰弱,偏正头痛。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个。煎汤或入丸、散、胶囊剂。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鹿血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rusnippenTern-minek)或马鹿(CelaohusL)的膛血或茸血,具有延缓衰老、抗疲劳、助强壮、促进创伤愈合、补肾益精、补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美容养颜、抗辐射等作用。鹿血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等多种抗衰老酶类。其中SOD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不仅在生物体内抗氧化、抗衰老,而且也有抗辐射、抗肿瘤、解毒等功效,因此受到科技界、医药界的极大关注。
在3个生理时期(生茸期、生茸前期、配种期)的溶血液中,生茸期溶血液的SOD含量极显著高于配种期和生茸前期(P<0.01)。因此在利用梅花鹿血液制作鹿血酒和提取酶制剂时应考虑多使用生茸期溶血液。
鹿茸血是锯鹿茸或加工排血茸时收集的血液;鹿血是鹿的鲜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酶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鹿茸血酒或鹿血酒的加工:血液与50度白酒按1:9的比例配制即成。血粉的加工:将鹿茸血或鹿血倒入方盘中,摊成薄层晾晒至完全干燥,保存即可。性味:味甘咸。有补益虚损、和血止血的作用。在鹿血中,因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较高,故服用后,不仅可激活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还可增强免疫细胞的识别、清除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功能主治:梅花鹿鹿茸血:具有补虚、补血、益精、解痘毒、药毒等作用。主治虚损腰痛、贫血、心悸、失眠、阳痿遗精、性神经衰弱、肺痿吐血、崩中带下、痘疮及药物中毒。梅花鹿血:具有抗衰老、补气血、补肾壮。阳,增强性功能,改善心血管功能,促小儿机体发育,解痘毒、药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跌伤、风湿和类风湿、虚损腰痛,肺结核吐血,贫血性神经衰弱、遗精等,对妇女肢冷、关节痛和头痛、头晕亦有良效。高血压、肾炎、以及肝功能不正常者,不宜服用鹿血。用法用量:用鹿血300g,白酒1000g,调和饮服,每日1次,每次30g,能提高性功能;取鹿血适量,以热酒调匀,乘热喝下治腰痛;以适量鹿血兑酒服,治老人心悸、失眠。取鹿血适量,放入白酒中,制成30%浓度的鹿血酒,每次饮服10mL,日服3次,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常用方法还有梅花鹿血糕、桂圆烩鹿血、鹿血豆腐等。贮藏:酒浸或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
鹿脂
为梅花鹿或马鹿的脂肪或脂肪油。首载于《新修本草》。历来少用,现今可加工后食用。性状:呈黄白色块状、条状或片状,长15~20cm,宽10—15Cm,厚2~5cm,具有油脂光泽,半透明,体轻,柔软。脂肪油灰白色,似冷凝猪脂样,质硬,滑腻。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将脂肪洗净,切成小块,阴干。也可将其置锅内熬炼,至油渣漂起呈浅黄色时捞去油渣,将炼油放于适宜的容器中,放凉,切成小块,阴干。炮制:可用水洗去表面灰尘或用小刀刮去表面不洁物,切成小块,干燥。鹿脂肪油可熔化后服用或涂患处。性味:微具膻气。功能主治:具有消痈散肿、温中、通腠理的作用。主治痈肿死肌,风头,四肢不遂等症;外用治面部疮疱等。用法用量:内服20~50g;外用适量。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鹿精
为雄性梅花鹿或马鹿的新鲜精液或冷冻干燥品。始载于《本草纲目》。过去鹿多为野生品种,取精难度较大,故药用甚少。当前,鹿场采鹿精的方法比较简便易行,但主要用于鹿群的繁殖。HL陛状:干燥品呈黄白色粉末,质地松泡,具吸湿性。采收加工:大多在8月下旬到11月中旬。将收集到的精液置于低温减压干燥箱内干燥。炮制:原品入药。性味:气膻,味咸。功能主治:具有补虚赢劳损的作用。主治虚赢劳损证。阴虚阳亢者忌服。用法用量:取适量与其它中药配制成散剂。贮藏:密闭,置低温(温度≤10℃)干燥处.
鹿肉
为梅花鹿或马鹿的鲜肉或干燥肉。首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中亦有论述:“鹿肉味甘温,无毒。补虚赢,益气力,强五脏,养血生容。”李时珍称:“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现今多作药膳使用。有些成方制剂或见“鹿肉干”。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等特点。干燥品为肌肉块,大小不等,有的横切,有的纵切,呈条状或块状。可见肌肉纤维束。黄褐色或黑褐色,并混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的筋膜。质较轻,易撕断。鲜品呈暗红色或红紫色,质柔韧。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将肉切成薄方块,洗去污血,鲜用或干燥。也可将骨肉共置锅中,煮熟后取出,摘去鹿骨,去掉脂肪,切成小块,干燥。炮制:干品用水洗净,掰或切成小块,用时捣碎或粉碎。性味:气膻,味甘,微咸,性温。功能主治:功能补五脏,强筋骨,通督脉,调血脉。主治阳痿早泄,虚劳赢瘦,产后无乳等症。用法用量:鹿肉可药食两用,既可与中草药配伍,也可做药膳,还可用腌、卤、水煮、清蒸、滑炒、干煸等方法制作多种菜肴。药用内服30。60g,可煮食,煎汤或敖膏;外用:捣敷。食用一般量为50~250g。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另外,除梅花鹿和马鹿外,还有鹿科其它动物如水鹿、白臀鹿、白唇鹿、海南坡鹿、麋鹿、驯鹿、獐、麂等多种动物的肉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鹿粪
首载《本草纲目》,较少药用。性状:呈球形,长径1.5~1.8cm,短径1.2~1.5om,表面粗糙,棕黑色或棕褐色,有的具灰白色或黄白色草质纤维点。质轻松,易破碎。采收加工:扫取后,拣净杂草,除去泥砂等杂质,晒干。用时研碎。性味:气微臭,味辛,微苦。功能主治:产妇经日不产。用法用量:内服,9g,研末,姜汤送服。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鹿胎粪
首载于《后汉书》:“食药草,其胎中麂粪,可疗毒也”。较少药用。性状:呈不规则片状或块状,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状,表面光亮,质脆。采收加工:采收期同鹿胎,大多在每年的5~6月份。将胎粪干燥。炮制:除去表面尘土,用时捣碎。性味:气腥臭,味微咸。功能主治:解诸毒。用法用量:内服或外用,适量。内服入丸、散剂。
梅花鹿尾
为梅花鹿或马鹿的干燥尾巴。首载于《青海药材》,为名贵中药。我国民间早期用其作滋补强壮剂使用。现多入成方制剂。性状:带毛者长约16~20em,茎部稍扁宽,割断面不平整。多数具有背线沿续的黑线,黑线逐渐增宽至3.5~4.5cm,往下渐窄。尾的边缘有白色长毛,腹面为稀短的白毛,露肤。少数鹿尾不具尾黑线,不带毛者稍短,茎部略扁宽,割断面缝合,尾尖略下弯,呈紫红色或紫黑色,表面平滑,油润,有光泽,可见凹点状微细毛孔及少许茸毛,多具纵向皱沟,质坚硬。以色黑亮、无异昧、无虫蛀、无毛根、长圆饱满、尾肉多者为佳。性味:气微,味咸。功能主治:具有补。肾壮阳,强腰健膝等功能。主治阳痿遗精,腰背疼痛不能或风干,干后刷去泥土备用。
其他
此外,鹿皮、鹿肚、鹿唇、鹿耳、鹿口条等皆可人药。如鹿皮敖制成胶,具有补气补血作用,主治妇女白带过多,血崩不止,男子。肾虚滑精等;鹿肚具有健胃消食作用,主治消化不良;鹿唇为古代八珍之一,擅美容养颜,主治口齿不清、流口水;鹿耳能够养血补虚,主治头昏耳鸣、耳聋。鹿口条擅补虚损,主治口僻,消渴等。
物种学史
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属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鹿属(Cervus)的反刍动物,是东亚季风区的特产物。历史上,梅花鹿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北部,从西伯利亚的乌苏里江直至越南北部、台湾岛和日本岛。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野生梅花鹿的历史生境逐渐缩减和破碎化,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梅花鹿的种群数量达到了历史最低值,随后几十年梅花鹿的种群数量虽有所增加,但种群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日活动节律
梅花鹿的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这是受梅花鹿的个体行为、气温变化、日照强度变化以及采食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春夏两季处于雄性梅花鹿的生茸期、雌性梅花鹿的妊娠期及产子期,因此个体对能量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更长的采食时间,加上春夏两季食物资源相对丰富,因此,梅花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外出采食活动中。比较各个季节各时间段的平均温度和日照长短可以发现梅花鹿对温度和日照有一定的选择性,梅花鹿会回避高温以及强日照时段活动。综合来看,食物丰富度、梅花鹿季节性生理特征变化以及气温和日照长度变化是该区梅花鹿种群日活动节律的影响因素。
从东北梅花鹿集群行为研究结果来看,该地区梅花鹿平均集群大小为 1.42。而对俄罗斯锡霍特阿林山脉(Sikhote-Alin Mountains)梅花鹿种群的调查研究显 示,锡 霍 特 阿 林 地 区 梅 花 鹿 的 平 均 集 群 大 小 为5.2。相比之下,研究区内的梅花鹿平均集群大小明显小于俄罗斯,这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组成:一是该地区的梅花鹿由俄罗斯种群跨境扩散而来,梅花鹿种群在研究区内并不稳定;二是研究区内梅花鹿适宜生境的破碎化造成其生境尺度过小、以及保护区内相对较频繁的人类干扰等因素迫使梅花鹿改变了对集群大小的选择。
东北梅花鹿全年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双峰趋势,主要在晨昏前后活动,且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大,秋季次之,冬季的活动强度最小且持续时间最短;监测期内梅花鹿的平均集群大小为(1.42±0.0 3)只,集群大小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在全年及各个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1 ~2 个个体出现的频次最高,主要集群类型为雌性单个个体和雄性单个个体,其次为雌性群和母子群。梅花鹿的行为表现差异受生活史特征、气温、日照长度和人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等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分布范围
东北梅花鹿曾一度在东北地区广泛分布,20世纪40年代,随着长白山区林区森林资源的大面积开发和利用,梅花鹿的大部分栖息地遭到破坏,分布区急剧缩减,目前其分布仅限于长白山区、张广才岭以及老爷岭地区,且集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与俄罗斯交界处。
饲养
1、场地的准备:鹿场搭建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搭建鹿场。鹿活动量较大,鹿舍占地面积每头2~3平方米,运动场8~10平方米。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铺地,使粪便等易清扫。在鹿场周围设置栏杆,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不应选择在工矿区和公共设施附近,不要在被牛羊传染病污染过的地方或畜牧场旧址上建场。
2、设施的准备:鹿舍、精粗饲料库房、饲料加工调制室、青贮窑(壕)、鹿茸和鹿其他产品加工室、兽医室、其他副业生产用的建筑。
3、技术的准备:养鹿的技术主要靠自己到书本报刊杂志中学习或者中国鹿业网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养技术。
4、饲料的准备:鹿场要有足够的饲料地或者有可靠的供应各种饲料的基地。完全圈养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需要精饲料350~400千克,需要粗饲料1200~1500千克。
5、防疫的准备:梅花鹿抵抗力强,发病率低,在人工饲养下,发病较少,但有时也会香乙型脑炎、狂犬病、炭疽、大肠杆菌病等传染性病,在人工养殖时也要注意防治。
6、引种的准备: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供种货源,掌握饲养的基本知识,要到有种苗经营资格单位购买的原则、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把好苗种的质量关、价格关。
所属亚种
中国是梅花鹿的起源地,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和台湾等地均是梅花鹿的原始分布区.中国境内曾广泛分布有6个亚种,分别是山西亚种(C.n.grassianus)、河北亚种(C.n.manidarnius)、华南亚种(C.n.pseudaxis)、四川亚种(C.n.sichuanicus)、台湾亚种(C.n.taioanus)以及东北亚种(C.n.mantchuricus).自全新世之后,野生梅花鹿在许多历史分布区内消失.其中,山西亚种、华北亚种早在1940年已经在野外灭绝,台湾亚种的野生种群也早已等省的狭窄区域,且分布区相互隔离,呈现孤岛式分布。
种群现状
东北梅花鹿属东北亚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对于维持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梅花鹿亦是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旗舰物种东北虎(Pantheratigrisaltaica)的重要猎物之一,是影响东北虎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关键因子。东北梅花鹿曾一度在东北地区广泛分布,20世纪40年代,随着长白山区林区森林资源的大面积开发和利用,梅花鹿的大部分栖息地遭到破坏,分布区急剧缩减,目前其分布仅限于长白山区、张广才岭以及老爷岭地区,且集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与俄罗斯交界处,东北梅花鹿的生境呈现较明显的破碎化.直至20世纪中期,东北梅花鹿还存在有大量的野生种群,但目前野生种群已较为少见.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内分布的东北梅花鹿约有500只,而吉林省境内分布的东北梅花鹿的种群数量大概在565只左右.80年代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栖息地的严重破坏和狩猎压力,野生东北梅花鹿的数量下降到了148只(1984年),到1992年只剩51只.1999年,黑龙江省在俄罗斯边界的调查结果显示,仅在两条样线上现梅花鹿的踪迹(占样线总数的3%):在第一条样线上发现3处梅花鹿踪迹,在另一条样线上发现43处梅花鹿踪迹.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陆生脊椎动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有500个梅花鹿个体分布在吉林省,27个个体分布在黑龙江省。
保护级别
梅花鹿已被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动物,属于我国I级重点保护动物。
最新动态
东北梅花鹿在海拔3900米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高原生态养鹿基地安家落户。工布江达县高原生态养鹿基地现存栏梅花鹿和马鹿共165只,依托西藏原生态自然环境,通过仿野生养殖方式,采取“企业+基地+农牧民”运行模式,预计年产值200万元以上。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3 09:5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