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粗皮蛙
蛙科、腺蛙属两栖动物
东北粗皮蛙(学名:Glandirana emeljanovi)是蛙科、腺蛙属的两栖动物。头长与头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尖,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鼓膜明显;犁骨齿两小团;舌大,后端缺刻深。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较长,指末端钝圆。后肢较长;外侧蹠间蹼发达;趾端钝圆;趾关节下瘤小而圆;内蹠突椭圆形,外蹠突甚小而圆;有内外跗褶。皮肤十分粗糙,除上、下唇缘,前臂和股、胫部内侧、指、趾以及雄蛙的咽胸部光滑以外,全身布满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疣粒。体背部有多行长形疣,断续排成纵行,其间有小疣粒。生活时体背青灰色并杂有黑斑,体背面和体侧的长短疣粒为浅黄色;体腹面灰色,胸部和腹两侧黄色;颌腺、关节下瘤、附褶呈浅黄色。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43毫米,雌蛙体长54毫米左右。头长与头宽几乎相等,头顶略凹;吻端钝尖,吻棱明显,颊部凹陷;鼻孔近吻端,眼大而突出,上眼睑宽,略小于眼间距;鼓膜明显,为眼径的3/4;犁骨齿两小团;舌大,长卵圆形、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较长,指末端钝圆;指长顺序为3、4、1、2;关节下瘤明显,圆形;无指基下瘤或第三指有;掌突3个,呈椭圆形。后肢较长,约为体长的1.7倍,胫长略超过体长的一半;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左、右跟部相重叠;外侧蹠间蹼发达;趾端钝圆;趾间几乎全蹼,缺刻浅,除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外,其余各趾之蹼均达趾末端;趾关节下瘤小而圆;内蹠突椭圆形,外蹠突甚小而圆;有内外跗褶。
皮肤十分粗糙,除上、下唇缘,前臂和股、胫部内侧、指、趾以及雄蛙的咽胸部光滑以外,全身布满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疣粒。体背部有多行长形疣,断续排成纵行,其间有小疣粒,后背部和体侧的长疣较背部者短,有的略成圆形,所有这些长短疣粒上均密布浅黄色微小颗粒;前臂及股、胫背面肤棱断续成条状,其内侧和指、趾部较光滑;肛孔周围、体腹面和四肢腹面疣粒扁平,其上有许多小颗粒;两眼前角之间有一个凸起的小白粒;口角后颌腺2枚。
生活时体背青灰色并杂有黑斑,体背面和体侧的长短疣粒为浅黄色,上、下唇缘斑纹略显或不明显;体腹面灰色,胸部和腹两侧黄色;四肢背面有黑横纹,股、胫部各有3-4条,后肢腹面为浅黄色,有灰色斑;趾蹼上有黑色云斑;颌腺、关节下瘤、附褶呈浅黄色。液浸标本有些疣粒变成白色。
雄蛙体型较小;前肢粗壮;第一指内侧有灰色婚垫;有一对咽侧内声囊,声囊孔小;体背侧有雄性线。
卵群呈团状,漂浮在水面,有的黏附在水生植物或杂物上;卵径1.5-1.8毫米,动物极灰褐色,植物极灰白色,动、植物极分界线不很明显。
第36-38期蝌蚪体全长平均61.0毫米,头体长约23.0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69.5%。体型较大,背腹扁平,满布小白腺体;背面为黄褐色,杂有较大的黑色斑点;腹面为白色。尾肌发达,上尾鳍呈弧状,宽于下尾鳍褶,末端钝尖。吻端钝圆;眼位于头之背侧,眼间距宽,鼻孔在吻眼正中,鼻间距窄,为眼司距的1/3;出水孔位于体左侧;口在吻端腹面,唇部有乳突,上唇两侧乳突少,只有5枚左右,下唇缘有30多枚,口角下部有副突数校;唇齿式为Ⅰ∶1+1/1+1∶Ⅱ,下唇外排齿列略短于第二排;越冬期蝌蚪唇齿棱上的角质齿全部脱落,角质颌的黑色素减少。
近种区别
东北粗皮蛙与天台粗皮蛙(Glandirana tientaiensis)相似。但天台粗皮蛙背部疣粒略呈圆形,排列很不规则;吻端钝圆;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左、右跟部不相遇;有指基下瘤;第四趾蹼达趾端。
生活习性
东北粗皮蛙在中国常见于水田、流水缓慢的河流及水渠岸边,白天隐藏在稻丛中,或者水塘边石隙下和水底水草间;夜晚出现在水域岸边,水稻田边捕食,行动机灵敏捷,稍受惊扰立即跳入水中或潜入水底石块下,在水田里往往只将头部露出水面。10月中旬至下旬陆续开始冬眠,多数个体潜伏在水深1-2米的河流底部的石块下,当翻动水底的石块,东北粗皮蛙常与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在一起。东北粗皮蛙以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食物中以甲虫、蚁类、叶蝉蜘蛛的数量多。
蝌蚪在水底石砾间游动,摄取浮游生物和石块上附生的藻类,食量最多的是硅藻类,其次是绿藻等。蝌蚪生长得很缓慢,5月下旬产的卵直到8月下旬仅有一少部分完成变态(占10%),90%的蝌蚪在当年不能变态;10月份开始集中在河流的回水湾或小支流以及与河流相通的水洼里越冬,水域静止或流水缓慢,其流速在0.11米/秒左右,水深30-70厘米,2月份水温为0.5-1℃,这些蝌蚪要到第二年的6-7月份才能完成变态,变态时的温度是25-28℃。人工饲养的蝌蚪当年只有5%的个体在8月下旬可变态为幼蛙,95%的个体要越冬后才能完成变态。
蝌蚪在10月下旬水温低于10℃时停止取食,此后唇齿即开始逐渐脱落,约1个月时间全部脱落。如果再将蝌蚪移到15℃以上的水中饲养,约经7天时间唇齿又逐渐生长出来。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也可能分布于俄罗斯。
中国分布:吉林(吉林、集安、抚松漫江、榆树)、辽宁(丹东、桓仁、清原、本溪、庄河、宽甸、大连、岫岩)、黑龙江(尚志)
繁殖方式
在中国辽宁桓仁和吉林集安一带,东北粗皮蛙在6月上旬产卵,与当地的黑斑侧褶蛙东方铃蟾的繁殖季节大致相近,较晚的一批可延续至7月份。解剖3月期间从辽宁桓仁采到正在冬眠的雌蛙,腹内的卵近于成熟。东北粗皮蛙产卵于水稻田以及河流的回水湾或小支流的浅水层处,一般水深为15-40厘米。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胸部,产卵多在夜间进行,每一个卵群有卵1000粒左右;解剖正在抱对的雌蛙4只,体长50毫米者孕有成熟卵1275粒;体长52毫米者2只雌蛙分别孕卵900粒和1187粒,体长54毫米者孕卵1054粒。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易危(VU)。
参考资料
Glandirana emeljanovi.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2:0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