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马鹿
马鹿的亚种之一
东北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是马鹿的亚种之一,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它的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分布于中国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河北 。
外形特征
东北马鹿属大型的茸用鹿,成年公鹿的肩高130~140厘米,体长135~145厘米,体重230~320公斤;成年母鹿肩高115~130厘米,体长118~132厘米,体重110~135公斤。头较大,呈楔形,眶下腺发达,泪窝明显。四肢较长,后肢更健壮,有较强的奔跑能力。东北马鹿夏毛为红棕色或粟色,冬毛厚密呈灰褐色,腹部及股内侧为白色。臀斑大呈浅黄色,尾毛较短,其毛色同臀斑。颈部鬣毛较长,冬季髯毛黑长。初生仔鹿体躯两侧有明显的白色斑花,待换冬毛时斑花消失。东北马鹿茸角的分生点较低,为双门桩(单门桩率很低),眉、冰枝的间距很近,主干和眉枝较短,茸质较磁实,茸毛为黑褐色。成角最多可分5~6杈。
生活习性
东北马鹿群居性较梅花鹿差,常年多栖息在山地的混交林带或森林草场中,春、秋两季常到沟塘地带啃食青草,并常到盐碱滩地舔食。生茸期公鹿独居山林深处,以避开敌害。配种期与母鹿混居,公鹿之间斗偶十分厉害,直至胜者独霸母鹿,败者逃之夭夭,另求新欢。母鹿常年群居,夏季炎热天气或发情季节,经常到沟塘、溪间戏水,秋季常常到农田偷吃庄稼。东北马鹿经驯养,性情变得较温顺,体型也较野生品种大些,适应性也增强了,易于管理。
分布范围
野生种源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完达山麓及大、小兴安岭地区。以内蒙和黑龙江省分布较多,河北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东北马鹿16月龄的母鹿可以发情受孕,但都在28月龄开始配种,受胎率在65%左右,繁殖成活率维持在47%左右,双胎率不超过1%。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
经济价值
东北马鹿的产茸性能较天山马鹿差,9~10月龄公鹿开始生长初角茸,一般平均产鲜茸0.7公斤/付;成年公鹿1~10锯平均产三杈鲜茸3.2公斤/付左右。东北马鹿茸质磁实,且支头较瘦小,因此茸质不如天山马鹿。
成年公鹿的屠宰率为53.2%左右,成年母鹿为50.8%左右;净肉率:成年公鹿为42.5%左右,成年母鹿39.5%左右。
参考资料
东北马鹿.养殖商务网.
Cervus elaphus .The IUCN Red List .2012-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2:20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