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族(俄语:Дунгане Dungane,也称Tungani),指迁移到
中亚的中国陕西及甘肃的
回族后裔。东干族人认为自己与中国回族同源,称呼自己为回回(
东干语:Хуэйзў Huejzw),1942年
苏联以“东干”一词为这支民族命名。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人口约10万,在各中亚国家属
少数民族。
发展历史
东干族作为回族的分支,清代
同治年间,陕西关中回民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自卫抗清起义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后期的太平军与捻军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陕西以及西北地区的封建统治。历时七年的斗争,使陕西二百多年间逐渐积累起来的回民人口丧失殆尽,剩余逃亡至中亚。其中以两次迁移最为庞大。
白彦虎(1830年—1882年)于1862年—1870年以“反清保回”为口号起事,后被
左宗棠击溃,其中一支回军逃至当时
俄国七河地区;其后,1880年代,俄国政府将其侵占的
伊犁地区交还中国,大批回族人陆续迁入俄国境内,两次迁徙近万余人。经过百多年融合,这批回族人的后代已成为多个中亚国家的民族一员。
19世纪,“东干”一词被俄罗斯人借用,1830年代,英国与德国开始用“东干”称呼新疆回族。
1835年,欧洲人James Prinsep记录他们生活于中国的鞑靼里亚(新疆)。
1837年,俄国人在奥伦堡见到他们的商队。
奥斯曼帝国时代的
历史学家Abdul Aziz将东干族分为中国境内的东干族以及定居在俄属突厥斯坦(原
苏联中亚地区)和中属新疆的东干族,并提到东干族在北京拥有17座
清真寺。
俄国人认为东干族有三个来源:
1、第一批在1878年,马郁素夫率领下由甘肃
狄道州前住吉尔吉斯东方
卡拉科尔,有1180人。
2、第二批在白彦虎率领下前往哈萨克
江布尔州与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市一带,有3314人。
3、第三批有1000人,在马大老爷率领下由吐鲁番前往吉尔吉斯斯坦
奥什。
族名探讨
一说“东干”一词源自突厥语qurup qalghan(意为“定居者”)或donan(意为“回来”),是突厥人、塔吉克人与俄罗斯人对中亚地区与中国境内回族的称呼。亦有流行说法指百年前回族迁入中亚时,被问到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说“东岸”(甘肃东边、汾河东边),从此东干成为这个回族分支的称呼(也有敦煌与潼关之意)。
但在陕甘回变之前数百年,中亚的塔吉克人和突厥人已经开始用“东干”一词称呼中国境内的回族。例如,17世纪来自中亚
布哈拉的
白山派宗教首领玛木特·玉素布就曾经告知其门徒要让明朝境内的“东干族”皈依苏菲派。因此将“东干”与“东岸”或“东甘”等说法并不被国际学界广泛认可。
人口分布
中亚东干人与吉尔吉斯、
哈萨克、
俄罗斯、乌兹别克等民族居民混居。主要生活在3个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
乌兹别克斯坦,截止2010年,东干人人口约112426人,分为两支:一支为陕西东干人,住在
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的
马山青镇、朔尔一提别镇与奥克提亚勃尔
集体农庄,约42404人。一支为甘肃籍东干人,住在
吉尔吉斯斯坦的德鲁日巴集体农庄与米粮
樊镇,约51132人,俄罗斯境内有1651人,其余散居在乌兹别克斯坦和
阿拉木图、
比什凯克等城市。农村主要为农民和
手工业者,城市中有些是工人和知识分子。
中亚东干族总人口约有115000人,这一数字与东干族刚刚定居中亚的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10倍。
吉尔吉斯斯坦
而据1999年人口普查统计,
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人口为51766人,85%分布在楚河州,楚河州和
比什凯克市的东干族人口是东干族
人口总数的91%。另外一些地区的情况是:
伊塞克湖州(主要是伊尔德克东干乡与州府
卡拉科尔)有2948人,占东干族人口总数的5.7%。—也就是说,东干族人口的97%生活在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州。此外,
奥什州东干族人口为742人(占东干族人口总数的1.4%),—
纳伦州东干族人口为399人(占0.8%)。米粮川(Milyanfan)乡是吉尔吉斯坦
楚河州一个东干族乡。
据最近的官方人口统计:2015年底,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族有66140人,占其国家人口的1.1%,上升至各民族人数第4位。
哈萨克斯坦
而据1999年人口普查统计,东干族—在哈萨克斯坦为—36900人。
哈萨克斯坦东干族人口的最新统计于2014年,有62000人,低于该国人口的0.1%。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库尔岱县的几个东干乡村和县城,聚集着哈国7成以上的东干人、约5.3万人,大多是陕西籍
回族后裔。
乌兹别克斯坦
没有关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干族人口的统计数字,但估计不会多于25000人。
语言文字
东干族使用汉语,系中国汉语北方方言中的
陕西方言与甘肃方言的混合,现代东干
书面语言是以甘肃方言为
基础方言,以甘肃方言的语音为标准语音,以20世纪40—80年代东干族作家创作的东干
语文学作品为标准语法规范的现代语言。甘肃方言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及学校。
东干人的语言还保留着
古汉语的说法“衙门”、“大人”、“衙役”、“学堂”、“使唤”、“
路数”、“营生”,这是东干人每天都要说的词。他们称总统为“皇上”或“皇帝”,称商店为“铺子”,称银行为“钱庄子”,称货币为“贴子”,称朋友为“联手”,称理发师为“待诏”,把“签名”叫“
画押”,把结过婚的妇女叫“婆娘”,等等。
东干族语言中中有不少
阿拉伯语、
波斯语及
吉尔吉斯语、
哈萨克语—[r]音的
借词,所以,在其语音系统中多增加了一个
颤音[r]
音位。东干语有三个声调,在东干文字上不表示出来。东干语与普通话相比,还有不少差别。例如东干语名词中有“数”的
语法范畴,名词通常在其后加上
附加成分-mu表示“们”,在普通话中“们”只能加在表示人的名词后面,但在东干语中,表示物的名词后也可以加-mu(们)。另外,在普通话中没有那么多的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借词,但在东干语中却有许多。
东干人早先多不识字,只有少数人能用
阿拉伯字母拼写“
小经”,以后又用过
拉丁字母,1953年以后,推广使用一种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并用这种文字刊印报纸、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由于生存需要和受教育的结果,使这个原本操用
单语的民族群体渐变成了一个多数人能够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双语民族,并且由于
语言环境和教育的原因,部分东干族丢失了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其它民族的语言。同时,双语化进程中强烈的
民族意识凸显出来,又使东干族认为东干语这一从语言学特征上讲的是汉语
西北方言特殊变体的语言就是东干族(回族)自己的
民族语言,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语言观。
由于与其他民族杂居,中年人均能讲流利的俄语,有的通用哈萨克语、
吉尔吉斯语或
乌兹别克语。
宗教信仰
东干人信仰伊斯兰教,最初移居
俄国时,逊尼派的陕西籍回民与苏菲派门宦的甘肃籍回民各行其是,以后逐渐趋同。现均属逊尼派,信仰虔诚,遵守
哈乃斐学派教法。
白彦虎在世时,东干人即在
七河地区修建了40多所
清真寺,均为
中国建筑风格的
砖木结构。
生孩子后请阿訇取经名。生活中严格禁酒,不食禽鸟飞
鱼类,严禁吃
猪肉。清真寺的阿訇有东干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他们在群众中普遍受到尊敬。东干人的名字男性一般为哈桑、
阿卜杜拉,女的为法蒂玛等。姓氏则以“马”为主,按照
中亚人习惯,男的称阿卜杜拉·马基耶夫,女的称法蒂玛·马基耶娃。
当代东干人的文化相当发达,出现一些著名的东干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出版了一些著作,如《苏维埃东干史纲》、《现代东干语词汇统计、后缀统计与计量单位的语法特点》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际学术界已将东干人作为一个单一的
民族共同体进行考察研究。
风俗习惯
生活习惯
100多年来,东干人既能与周围的穆斯林民族友好相处,适应当地的一些穆斯林风土民情,又能将中国回族文化中的习俗、语言保留下来。如喜食面食,仍
用筷子吃饭,食品也保留原来名称,如
莲花白、黄瓜、
凉粉、
卤面、面片儿、
馍馍、胡椒等。大多数东干人
都讲东干语(即汉语),语调中仍有纯朴浓重的陕西、
甘肃方言和一些北方汉语成分。结婚时讲究嫁妆、
彩礼、
闹新房。
东干人在他们的聚居区建造了一些清真寺,有的仍然是
中国式建筑。东干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带花纹的圆形小帽,妇女多戴白色
盖头或头巾,有的老年妇女还喜欢扎腿带子。在婚礼或喜庆的日子里,中青年男子多穿
西服或上衣,套一件黑色马甲。妇女多穿下腋开襟绣着花边的旗袍或
连衣裙,喜欢穿
绣花鞋,喜欢戴金银
手饰,如戒指、
耳坠、手镯、项链以及
胸花等。
在早期,结婚时新郎一律穿蓝色
长袍马褂,头戴礼帽,上插红花,肩披红绸,属典型晚清时期新郎打扮,后来改为西装礼帽。但是新娘仍然梳燕燕头,戴上
假发套,插上
金银首饰和各色的
绢花。身穿绣花大襟长袍,配一方大披肩,
裤腿绑带上系着银铃,脚登绣花鞋,手里拿一块大花帕子,始终保持着清代打扮。东干人结婚时还要耍公婆,在新郎家父母的脸上抹上红颜色,让前来祝贺的人任意取乐。这很像中国陕西、甘肃、
宁夏一带回族的结婚习俗。东干人在中亚地区使用东干语、俄语或其他语言,对外交际多使用俄语或
吉尔吉斯语、
哈萨克语,对内使用东干语。东干语其实就是中国陕西、甘肃、宁夏一带西北方言中的
中原官话(
关中片和
陇中片)。东干语内部有
陕西话和甘肃话之分。东干语的
标准语是甘肃话口语。东干族的文学可分为书面文学和
口传文学两个方面。其中,口传文学形式非常丰富,有儿歌、口歌儿、口溜儿、猜话、倒口话、曲子、故今等。在这些口传文学中,尤其是“口歌儿”(里面主要是谚语),它不仅是东干文学的一种口头创作,也是中亚东干族
劳动人民语言艺术的结晶。它不仅反映了中亚东干族对
自然规律、社会事理、
宗教信仰、
伦理道德、家庭观念、是非善恶、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蕴含着浓郁、多彩的
民俗事象。
特色歌谣
1、中亚的东干人喜欢和睦、热闹、快乐的
大家庭,重视亲情,他们在口歌里说:
家呢有个三件宝,鸡儿叫、狗咬、娃娃吵。
不说不笑,耽搁哩老少。
手拉手,攥一把,头顶儿抹到脚底下。
回回的亲,扯扯蔓的根,不掏还罢哩,越掏越深。
东干人保留了中国
传统观念,喜欢男孩,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如:一儿一女活神仙,无男二女心不甘。
给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女死毁一半,男死连根烂。
老子弹脚,娘陪手,再养女子就是狗。
2、东干人的婚嫁严守伊斯兰教规,男女双方都是穆斯林才能通婚。东干女子一般不外嫁,反对近亲结婚,
一夫一妻制不太严格,有娶小的习惯,如:衣裳帽子搅乱哩,回回嫁哩黑炭黑炭:中亚人对吉尔吉斯人的
戏称,也叫“黑娃子”。哩。
亲上不能结亲,亲上结亲,剁断筋。
骑驴的腿不闲,娶两个婆姨的嘴不闲。
一天的谋囊,赶早喝上二两,一世的谋囊,办上两个婆娘。
头一房当墙,第二房当娘,第三房搭上个板板儿供养。
一人娶九妻,不够哩再娶去。
东于人的婚礼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国“
六礼”的传统,同时有回族的习俗。婚嫁中男方先打发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要有父母的“
口唤”。“给话”后要吃“
定茶”,送卡利姆,定日子。女子出嫁前要在自己的小屋里“坐炕”,静坐三天,回忆父母的养育之恩。新娘出嫁前一天,与女友在小屋里或唱或哭,悲叹分离,东干人叫“少女会”。结婚时男方用花车迎娶,在洞房要请阿訇念“尼卡哈”。晚上青年男女“遭房”耍新娘子。口歌儿里说:
天上无云雨不通,地下无媒结不了亲。
一家的女儿百家问,抄花子过来捣一棍。
媳妇儿到门前,还得一个老牛牵。
见官司——说散场,见婚事——说成双。
每一家东干人生活中都离不开茶,早晨、中午、晚上都要喝茶。他们喜欢喝印度红茶,有时也喝
花茶,喜欢喝
浓茶。在东干识字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写道:
天天早上起来哩,各家各户;
先喝茶呢,不吃饭,也不吃肉。
都在茶叶里头呢,血咋不旺。
人说心里闷的慌,浓茶喝上;
寿数能长脸色好,身体强壮。
人老几辈都喝呢,我妈我达。
东干人的口歌儿里,也有关于喝茶的内容,如:
喝哩酽茶酽:浓,中国西北方言。就是搔,喝哩
淡茶灌尿脬。
从信仰上看,东干族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中亚其他穆斯林民族相比,他们更虔诚,更谨守教规。口歌中说:
人爱主爱,人不爱主不爱,
人忙主不忙,早晚下一场。
洗手洗到肘,吃饭送到口。
回回是鱼,三天不洗就是驴。
树迎风呢,财贝迎拜俩拜俩:灾难,
阿拉伯语借词。呢。
东干族人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以礼相伴,他们特别重视伦理观念,崇尚礼仪,讲究“
三德十行”,注重乡情和友谊,
群体意识比较强。口歌中说:
读书要得知识深,学不下礼义不如人。
伸手不打礼行人,出口不骂老年人。
家呢不瞧人,出门没人问。
不走的路过三遍,不用的人用三遍。
人给人不报恩,在世就是活畜牲。
中亚回族经受了许多痛苦和折磨,也亲手创建起了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他们相信命相、运气和洪福,但更相信人定胜天,勤劳致富。口歌中写道:
运气命大跟前坐,无运命小跟前过。
银钱是英雄身上的垢甲,是多会有命能挣下。
把运气不要当本事的使。
东干族的丧葬与陕甘宁回族一样,人死后实行土葬。要请阿訇念经,过“
乜贴”。坟地直着向下挖两米左右深,向北挖一个长条洞,将埋体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放好,用土块将门洞砌严,把直坑填平,上面堆成一个长条形的坟堆。就像口歌里所说:
头往北,脚往南,四十个土块插的严。
东干人的葬礼中,还有“添油”的习俗。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给死者家属进行帮助。起初是送油,所以叫“添油”,后来改送钱。这在东干口歌里也得到了反映:
把我好比黄风地呢一盏灯,
灯灭了无有一个添油,拨灯的人。
以上东干族口歌里的民俗事象,不仅反映了中亚回族
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也反映了东干人的民俗心理、民俗风尚和
民俗文化。如果将这些民俗文化和中国西北地区作一对照,就会发现中亚的东干族虽然和中国相隔甚远,但是“去国万里情不改,离乡百年魂尚存”。尽管在某些方面发生了一定差异,但风俗习惯还是同宗同源的。这对深入研究西北历史风情、
伊斯兰文化的亲和力以及中国边疆
少数民族移民史、华侨史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语言
东干族使用汉语
陕西方言、
甘肃方言夹杂
波斯语词汇的“东干语”。迁至中亚后,由于受到俄罗斯
语言文化的影响,大部分东干人使用夹带大量波斯语和
突厥语词汇的
俄罗斯语。
政治
在吉尔吉斯斯坦第三大城市托克马克,议员索·盖赛是回族人,他告诉记者,当地议员共31人,其中回族议员6人。
传媒
东干族早在1930年代已拥有自己的报纸。1932年3月6日东干人创办首份东干文报纸《东方火星报》,1965年时为纪念
十月革命50周年,报纸易名为《十月的旗》,以周报形式发行,1986年再易名为《
苏联回族报》,1991年
苏联解体后,变成今天的《回族报》,书写时仍以
斯拉夫字母作为
拼音文字。
宗教
他们多数被归类于逊尼派(由于回族遵循正统
哈乃斐派教法),但其生活方式仍显现出许多
波斯文化和什叶派的特征。除此之外,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什叶派教徒(苏菲门宦,尤以哲合忍耶为众)。
农业地位
在哈萨克白菜种植里,东干人的产出占三分之一。
名人
曼素子·王阿訇:获得“
苏联英雄”荣誉的东干族中士。
雅斯尔·十娃子(亚瑟儿•施瓦茨):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作家、诗人。
穆合麦·伊玛佐夫: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
语言学家、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