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学堂
东莞第一所学堂
东莞学堂是东莞第一所学堂,其为东莞市东莞中学前身。
创立背景
自明代以降,东莞教育就比较发达,至清末,东莞官办学校有三所:儒学(即学官,1951年拆除,今南方饮料厂所在地为其故址),学生免费入学,还供给伙食(叫廪生)。宝安书院(1926年并入东莞中学,故址在今东莞中学传达室右侧)。龙溪书院(在石龙)。集体办书院三十九间、社学二十三间,义学(免学费)三间。私塾(包括家塾、蒙馆),乡乡皆有,难以统计。有这么多的学校,还要办东莞中学堂,假如对新型学校作育人才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是不会有这样坚决的行动的 。
发展历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清廷谕各省督抚,(学堂之)阶级,“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东莞是县,应办小学堂。东莞却不分中学、小学,笼统谓之“东莞学堂”,学制为六年,将小学、中学连贯者也。这又不依《钦定学堂章程》“中学堂,四年卒业。”的规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命以后考试停用八股文,改用策论,科举继续进行。科举是检查一地教育的标尺,是文士晋身之阶。东莞“两条腿走路”,既办学堂,又不废书院
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北总督张之洞合奏论教育改革之疏后的一年零一月,在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两月,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一日(1902年10月2日)东莞学堂开学了。
入学考试只考作文:题为:《学然后知不足》。
东莞中学堂最初为民办。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徐虁飏明伦堂每年拨银三百两为经常费。嗣因奉命改为东莞初级师范中学堂,颁发章程,各科教员,均当延聘,而学款短绌,几不能支。适科学既废,书院停开,乃请拨原书院灯火费为学堂经费,并请东莞明伦堂拨足银两,遂将考棚改建。广筑校舍,扩大操场,购置图书、仪器,学校规模 ,始乃大备。 (李璇枢《东莞县志拟目目·学校》引)
四书五经广东,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地理教师张伯桢先为梁启超后为康有为的学生) ,又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加上校监徐虁飏梁启超1902年编的 《新民丛报》为国文教材,以《新民丛报》中的《新地理》为地理教材。
光绪三十年(1904),奉广东省学务处,改名东莞初级师范学堂,以考棚(考秀才之所)为校址。以宝安书院山长 (书院领导称为山长。)张其淦(清进士)、龙溪书院山长尹庆举(清进士)为名誉校长,徐虁飏(清进士)为监督、驻校,处理日常事务。教师可知者,有:国文教师叶觉迈(清举人)、 国文教师徐虁飏(清进士)、 英文教师梁兰如(美国大学毕业 ) 、地理教师张伯桢(康有为学生)、 国文教师陈官桃 。
学生全部寄宿,住东斋和西斋,东斋房小,每房住1人;西斋房大,每房住4人。4位学生用1校役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东莞学堂第一届学生张炜勋考中秀才。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莞学堂第一届学生李璇枢、吴炜增、叶觉超、黎璜考中秀才。新型学堂的学生考上秀才,他邑颇为罕见;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东莞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毕业生共十二人,用公费游街,至有“师范六年今毕业,学生一打去游街”之语。第一届学生为甲班,共12人。第二届学生为乙班。第一届学生可知者有:蒋光鼐淞沪抗战的总指挥,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部长。
东莞学堂第一届学生在肄业六年中,离校者多,如蒋光鼐张廷辅袁煦圻一齐离校考入黄埔广东陆军小学堂,为广东陆军小学第一期学生,李扬敬离校,后考入黄埔广东陆军小学,为第四期学生。徐景唐离校,也考入黄埔广东陆军小学。江鋈、张炜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考入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
东莞学堂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奉广东省学务处令,改名东莞初级师范学堂。
知名校友
蒋光鼐淞沪抗战的总指挥,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部长。徐思达,徐夔飏第三子。1915年考上北京大学,1944年至1946年任东莞县长。解放后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李秉枢,后留学日本,毕业回国后,任教于母校。李璇枢,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与第二届学生莫纪彭、陈哲梅及东莞青年李文甫黄侠毅黄花岗起义南海县县长。黎景高、张超岳、江梅孙、吴炜、陈官熙。第一届学生中,最大的是吴炜,三十多岁,最小的是陈官熙,十一岁,为教师陈官桃之弟。
参考资料
东莞学堂简介.精品中考门户.
学校简介.东莞中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09:37
目录
概述
创立背景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