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县,为
广东省旧行政区名,即今佛山市南海区。已有二千年余历史,曾是广东省的首县,古代更是
岭南地区一大都会。
历史
南海是“南(海)番(禺)顺(德)”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居住着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族和疍家等。
自
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中原及江南氏族由南雄
珠玑巷陆续南迁
珠江三角地区,形成了今天的汉族
广府民系。
民国前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置
南海郡,郡治设于
番禺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十年(公元590年)以原南海郡中心和郡治所在地设置南海县(一说“南海郡改置南海县”,《
荔湾区志》),管辖广州府城,同时为县城。
北宋太祖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属
广南东路,五年属广州。
元世祖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属广东道广州路。
清沿明旧制。
民国
(注:上述“
广州”“广州府”等同名的政区不是今日“广州市”,需分清楚“广州市”“广州(府)城”“广州府”“广州”的关系;不能混淆,将其当成同一者。)
1912年县署迁佛山镇。1920年废道后直属省。民国21年(1932年)属中区
绥靖公署,25年(1936年)属第一区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期间,县治曾迁九江镇西岸。
新中国
1950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1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
佛山撤镇设市,南海县与之分治,县人民政府仍驻佛山市城区。
1952年11月至1956年2月属粤中行政公署;
1956年3月至1958年11月属佛山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至1959年1月属广州专员公署;
1959年1月至1967年3月属佛山专员公署;
1967年3月至1968年3月属
佛山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
1968年3月至1979年3月为
佛山专区(1970年10月起改为佛山地区)
革命委员会管辖;
1979年3月至1983年6月属佛山
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6月,
广东省实行
市领导县的体制,佛山地、市合并,南海县隶属于佛山市。
1988年7月,经民政部同意,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桂城镇。
1992年9月经民政部批准撤销南海县,设立
南海市,省直辖,佛山市代管。
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佛山市
行政区划,同意撤销县级南海市,设立佛山市
南海区。以原县级南海市的行政区域(不含
南庄镇)为南海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
南海大道。
2005年,南海区调整部分镇(街)行政区划(粤民区[2004]104号文):撤销和顺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
里水镇;撤销金沙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
丹灶镇;撤销
沙头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
九江镇;撤销
狮山街道办事处、松岗镇、
官窑镇、小塘镇,合并设立
狮山镇,狮山镇面积达258.9
平方千米;撤销
罗村镇,设立
罗村街道办事处;撤并
桂城、
平洲街道,组建新的
桂城街道,办事处设在
原平洲;撤销
大沥、
盐步、
黄岐3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
大沥镇,新辖区户籍人口将达24.4万。保留
西樵镇现
行政建制。
为方便群众办事,利于管理,分别在
桂城街道设置平洲管理处;在大沥镇设置大沥、盐步、黄岐办事处;在里水镇设置和顺办事处;在
狮山镇设置狮山、
小塘、官窑、松岗办事处;在丹灶镇设置金沙办事处;在九江镇设置沙头办事处。
语言
南海县境古在自古以来居住着被称为“南越”(
百越的一种)的
少数民族,包括壮、瑶、
黎族和
疍家等。后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
语言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
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
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
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南海的传统居民(南海本地人)都使用粤语(本地人称白话或
本地话)
南番顺片
南海话。其中大沥、
盐步、黄歧、里水、松岗、官窑、
狮山(非今日狮山镇)、
小塘、
罗村、桂城、平洲、佛山等地的通用语言与时日流行的
广州话比较相似,南海西南部片区金沙、西樵、沙头、丹灶、九江都分别存在不同层次的镇内不同的口音。
南海人
南海人,即以
粤语(民称白话,又称广东话)为母语,即根源于秦朝遗民,以
珠玑巷同迁的汉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粤文化(本地文化)、饮食、语言、风俗和
建筑风格的汉族广府民系。
南海人没有辜负优良环境的赐予,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过灿烂的
物质文明。约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影响遍及
华南以至东南亚地区的“西樵山文化”。
历史上南海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和南海人
商品意识较浓,正是今天南海改革开放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林良,明代著名画家,广东南海扶南堡(今佛山市南海区
大沥)人。
黄萧养,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顺德县因此革命而被建立。
陈启沅,中国第一家民族
资本经营的近代工厂的创办者。
柯巖,
满族,中国著名诗人,生於河南,祖籍广东南海。
南海是不少香港、
澳门、新加坡华人的祖籍地,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其中知名者包括曾荫权、
曾荫培、
梁爱诗、
叶刘淑仪、刘慧卿、
叶澍堃、
任关佩英、吴国昌、
林健锋、
黄麒英、
康有溥、
伦文叙、
何启、
傅老榕、
区德、
陈公博、
南海十三郎、江端仪、
梁醒波、
任剑辉、
关海山、
关正杰、何香凝、
林世荣、
罗品超、
靓少佳、
谭宗浚、
钟士元等人。
地理
南海县(今南海区)位于广东省中部,
珠江三角洲禅城区,
顺德区接壤,西面与
江门市
新会区、
鹤山市、
高明区隔江相望,北面与
三水区和广州市
花都区相邻。总面积1073.8平方公里。地处
珠江三角洲平原,间有岛丘突起。最高峰高凹顶,海拔540米。
西江和北江作为两大干流经过南海,除此之外,南海还密布
河网。南海
淡水资源极为丰富,可利用水量达78.74亿立方米。
南海区属海洋性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光热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
平均气温21.8℃,1月平均气温13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28.8摄氏度。
年平均降雨量1638毫米,4~9月为汛期,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1%;7~9月为台风季节,常受影响。
行政区域
各镇概况
全县18个
建制镇。其中主要地区属基塘区的有九江、沙头、
西樵、南庄4镇,属丘陵区的有和顺、官窑、
丹灶、小塘、松岗、罗村6镇,属围田区的有盐步、黄岐、平洲、凤鸣、桂城、
里水、大沥、金沙8镇。由于金沙镇1992年3月才建置,故本卷统一按撤县年——1992年年底情况(含统计数字)记述。
桂城镇
桂城镇是南海县新县城。1985年7月9日设置桂城镇挂牌成立。下辖有石石肯、叠北、叠南、东二、东约、南约、西约、
北约8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平洲镇因地处北江下游的
冲积平原,未筑堤围前,常被水淹,但水势缓慢、水退迅速,不成水害,故人们称之为“平安之洲”,后简称平洲。相传
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活动,唐代逐渐形成乡村和圩市。清代为平洲堡,属五斗口司所辖;民国时期称
平乡,初属第四区,后属第三区。建国初仍为平洲乡,属第三区,1950年5月三区分置第六区后属第六区。1953年4月,平洲、三山、林岳、海中、海南等乡从六区分出成立第十四区,1954年10月改称平洲区。1958年9月为平洲人民公社,10月与岗人民公社合并为上游人民公社,1963年又改称平洲人民公社。1983年底,撤社改称平洲区。1985年7月,东约、南约、西约、北约、东二、石、叠南、叠北等8个乡划归桂城区。1987年2月撤区建镇后称平洲镇。1988年底,三山管理区划归凤鸣镇。现辖夏东、夏西、夏北、夏南一、夏南二、平西、平北、平东、
平南、平胜、林岳11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凤鸣镇
凤鸣镇以镇区内有凤鸣村而取名。凤鸣村原称鸡鸣村,后雅称“凤鸣”。镇民祖辈原是南海、
鹤山、高明、
三水、
东莞、
番禺、广州等地的渔民,一向以舟为宅,捕鱼为生,没有固定居所。建国后,1958年先后成立太平、九江、小塘、西樵、盐步、黄岐、官窑、平洲8个渔业社,1959年合并为南海县渔业社,年底改称县渔业人民公社。1967年起,渔民陆续定居于联建、黄岐、沙口各渔业村,1973年又在三山定居,建
东风渔业村。1984年撤社改称渔业区,1987年2月改称凤鸣镇。1988年划出黄岐渔业村归黄岐镇,划入
原平洲镇三山管理区。现下辖联建、沙口、东风3个管理区和1个城区。
据史载,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赵佗在广州受封南越王时,此地已成村落,且由于靠近广州,
经济文化已趋发达,这有1964年和1968年在盐步镇出土的西汉木椁葬古墓所证实。宋初,盐步因其地貌酷似
蟾蜍,称“蟾浦”亦称“
蟾溪”。明永乐年间此地为广州地区食盐集散地之一,故改称“盐步”,沿用至今。清代为盐步堡,属神安司所辖;民国17年分设盐步堡乡和盐步市,19年分设河中、河东、河西和龙溪六约乡以及盐步镇,均属第九区所辖,35年后并为盐步、龙溪2乡并改属第三区所辖。建国初仍为盐步乡,属第三区,为
区公所驻地,土改后三区改称盐步区。1958年成立盐步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后又改为盐步区,1987年撤区建镇,为盐步镇。1988年9月分出黄岐等管理区建黄岐镇。现辖盐步、河东、河西、平地、联安、东秀、横江7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黄岐镇
黄岐(原用歧字,1988年12月3日始改用
今字,下同)镇城区设于黄岐圩,镇沿圩名。黄岐圩原称黄竹岐,始建于明
崇祯年间,相传当时白沙河水深滩阔,常有暴风骤雨,恶浪排空,但每遇有用竹支起的
杏黄旗现时,风雨即止,舟辑平安;又因昔有“岐阳古道”,故名黄竹岐。明清时期,为泌冲都(神安司)黄竹岐堡。民国17年称黄竹岐乡,属第九区,35年整编后属第三区。建国初属第三区。1954年10月,区以驻地命名后属盐步区。1958年9月成立黄岐(从此简称黄岐)人民公社,10月并入盐步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属盐步区。1987年撤区建镇属盐步镇。1988年9月,盐步镇划出黄岐、六联、沙溪、泌冲、白沙5个行政村,凤鸣镇划出黄竹岐渔业村,新设黄岐镇。现下辖黄岐、六联、沙溪、泌冲、白沙、渔业6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里水镇以政府驻地里水圩得名,圩以在里水河边得名。里水河为流溪河流入罗峡后的河段,原名郁水,以水道曲折(土语称弯曲为郁)而得名。后人常把峡外水道称外水,峡内水道称里水,里水称谓便逐渐取代郁水。里水成圩于
光绪年间。明清时此地为金利司金利都的丰岗、麻奢、草场、沙丸等堡,民国时先后为和声、北胜乡,建安乡,凤场、贞慎乡,沙丸乡,初分别属第二、三区,后均属第二区。建国初仍属第二区,1950年底分出为第八区,1954年10月改称里水区,1958年9月成立里水人民公社,1983年底撤社改区,1987年撤区建镇。现下辖大冲、大步、北沙、沙涌、甘蕉(联沙)、洲村、胜利、草场、流潮、邓岗、河村、新联、里水、得胜、岗联、宏岗、布新、大石、赤山、麻奢20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大沥镇政府所在地原称大历圩,建圩年代未详,现有资料最早见载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
成书的《
永乐大典》。镇境在明清时分为大历、大圃、扶南、梯云等四堡,民国时大历、扶南、梯云堡合并为大沥乡(从此改历为沥),先属九区,后属三区;大圃堡改为大圃乡,先属五区,后属四区。建国初期为第三区大沥、大镇、太平、水头4个乡及第四区大圃乡一部分。1953年第三区分出第十区后属第十区,原第四区大圃乡一部分也同时划入第十区。1957年区以公所驻地命名而改称大沥区。1958年为大沥人民公社。1963年原属罗村区大圃小公社并入大沥公社。1984年为大沥区。1987年撤区建镇改为大沥镇。现下辖沥中、沥东、沥北、沥西、
凤池、联滘、雅瑶、大镇、谢边、钟边、曹边、太平、水头、奇槎、兴贤、高边、颜峰、谭边、
横岗19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松岗镇
松岗镇政府驻地松岗圩,相传为明
建文年间(1399~1402年)南雄珠玑巷张浚等人前来建村,至清
乾隆初年,圩市已具雏形。又因地处五军岗,松林茂密,人称松岗村,圩名沿之。明清年间,此地属三江司三江都山南堡。民国后
称山南乡,初期属第三区,后期属第二区。建国后,1980年前,先后属第三区、大沥公社、官窑区、官窑公社管辖,1981年1月,从官窑公社划出成立松岗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7年撤区设镇,成立松岗镇人民政府。现下辖显纲、山南、联表、石碣、塘联、万石、显子岗、龙头、沙水、石泉10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和顺镇
和顺镇以镇政府驻地和顺村得名。和顺开村于唐代,原名和锋。相传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时以村大人多,端午节与邻村举行龙舟赛常获胜,而“锋”字有碍邻里和睦,遂改名“和顺”。今镇境在清代为金利都(司)白石堡和
桃子堡。民国时期为卫
安乡、金溪乡,属第二区。建国初属二区,土改后为九区,1954年10月后改称和顺区。1958年成立和顺人民公社,接着与官窑、大榄合并为
东风人民公社,年底又划归里水人民公社。1959年7月从里水人民公社分出为和顺人民公社。1982年底撤社改区,1987年2月撤区建镇。现下辖贤寮、鲁岗、金利、建星、汤村、小、共同、白岗、和顺、文教、瑶头、
鹤峰、石塘、逢涌14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官窑镇以五代时南
汉王派官到此办窑而得名。古有驿道经此,官窑水道是广州取道北江上中原的
主航道,故宋代以来商旅频繁,相当兴旺。今镇境在明清时期属三江司三江都
上白石、骆村、大榄等堡,民国时期先后分别为南安、彰善乡、官窑乡,逑安乡、共和乡,前期属第三区,35年后属第二区。建国后,仍属第二区,1955年10月称官窑区。1959年为官窑(东风)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区,1987年撤区建镇。现辖官窑、大榄、七甫、群岗、象岭、南浦、永安、石澎、黎岗、吴屋、永和、唐边、刘边、黄洞、红星、汀圃、沙头、新和、凤岗19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相传罗村开村于明代,因地形似谷箩而名“箩村”,后写作“罗村”。清代属黄鼎司黄鼎都。民国时期,先后属第五区、第四区。建国后,先后属第四区、十一区,1958年成立罗村人民公社,1984年撤
社建区,1987年撤区建镇。现下辖罗寨、芦塘、务庄、
上柏、下柏、招大、白沙桥、塘头、穆院、街边、沙坑、塱沙、联和、联星14个农村管理区及1个城区。
小塘镇
小塘在宋
雍熙元年(984年)时称龙唐,明隆庆三年(1569年),名臣
海瑞被宰相
张居正排挤,革职闲居,乃南下龙唐,会访旧友李光宸(龙唐沙园村人,
嘉靖进士)。当时龙唐至奇石沿岸陶瓷业发达,江边集市兴旺,到处书声朗朗,其热闹景象甚似唐朝,海瑞见此情景,深有感触,连声赞叹:“真是个小小唐朝”。后人敬仰海瑞,便把龙唐改为小唐。明清时期,此地属黄鼎司黄鼎都上围堡,民国称小唐乡,前期属第五区,35年后属第四区。建国初属第四区;1958年与狮山乡合建红星人民公社;1961体制下放,大公社分为狮山、小塘(“小唐”自此改为“小塘”)、联安、罗行四个小公社,1963年又将四个小公社合并为小塘大公社;1983年底撤社改区,1987年撤区设镇,称小塘镇。1992年3月分出金沙镇。下辖
狮岭、狮西、狮中、狮北、罗洞、大涡塘、华涌、塱下、莲塘、
莲子塘、狮南、洞边、小塘、新境、五星15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丹灶镇以镇政府驻地丹灶圩得名。丹灶圩原名珍丰市,大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丹灶村则始建于晋代,相传
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家、炼丹术家葛洪曾在此结灶炼丹,遗有丹灶而得名。今镇境在明清时期属
江浦司鼎安都伏隆堡、丹桂堡。民国前期称丹灶乡,25年后称同人乡,属第七区,35年后属第一区。建国后曾先后属第七区、第四区和第十三区,1958年成立红峰人民公社,1963年又改称丹灶公社,1983年撤社改区,1987年撤区设镇。现下辖
新龙、
荷村、石联、大涡、上沙滘、下沙滘、建设、东升、丹灶、塱心、良登、仙岗、西城、银河、劳边15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金沙镇
金沙镇为1992年3月从小塘镇分出新设置的镇,以境内有旅游胜地金沙滩而命名。明清时期,此地属黄鼎司黄鼎都登俊堡、鼎安堡,民国时期称俊云溪乡、鼎安乡,分属第七、六区,35年后分属第四、一区。建国后,两乡均属第四区,1954年10月属小塘区,1958年属红星公社(1963年2月称小塘公社,1983年小塘撤社改区,1987年撤区设镇),1992年3月分出设镇。现下辖南沙、联沙、
东联、西联、上安、新安、下、西岸、高海、罗行、中安、下安12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西樵镇以坐落于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樵山北麓得名。西樵山于1958年发现大批经人工加工的
石片和
打制石器材料,经考古学者考证、鉴定,是六七千年前石器时代古人制造石器的一个大规模工场。三四千年前,西樵山附近就从渔猎社会进入
农业社会,而且创造了影响颇远的古文化。镇区所在地原称观山圩,后易名官山圩。官山之名也源于西樵山。因从唐代开始,西樵山便为文人
方士所看中,在山中或建寺庙,或开坛设课。有明一代,山中文人辈出,科名鼎盛,故称“官山”。明清时期,今镇境含简村、云津、百滘、先登、
海舟、金瓯等堡,属江浦司鼎安都。民国初期为民乐、百滘、上金瓯乡和简官、先登、崇德、海舟、下金瓯等乡,分属第七、第八区,后均属第一区。建国初第一区后分出为第七区,1954年10月后,分为民乐区、官山区;1958年9月成立西樵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为区,1987年撤区建镇。现下辖河岗、稔岗、太平、平沙、
新河、岭西、简村、爱国、西樵、崇北、崇南、大岸、联新、华夏、民乐、百东、百西、上金瓯、儒溪、
新田、海舟21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西樵山风景区由县政府直辖。
九江镇地处
西江、北江下游,成陆和开发较迟。故老相传为
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07年)时南雄珠玑巷居民大规模南迁,其中有部分人顺水乘排至九江东南部西江沿岸,因排破而登岸结庐开村,后逐渐向平地迁移,加速开发。当年破排登岸之地,至今还有“破排角”之称。九江之名,相传以有九条河涌与西江相连而得名。史志记载九江之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年黄佐纂《
广东通志》,时为鼎安都属堡。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
巡检司后,属江浦司。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始设主簿置九江厅,后直称九江主簿。民国15年(1926年),广东省政府派员筹设直属省的九江市,成立了九江市政府筹备处,18年底,九江市政府筹备处撤销,改设九江市政局,复归南海县辖。25年,为九江特别区。27年12月沦陷,29年,属汪伪南海县第一区。抗战胜利后,仍属第一区。建国初属第五区,1954年第五区改称
九江区。1958年成立九江人民公社。1980年,分出沙头公社,1983年,撤销公社为九江区。1987年撤区建镇。现下辖南方、上东、下东、
大谷、上西、下西、敦根、沙咀、新龙、梅圳、下北、海寿、河清、镇南、璜矶、烟南、大同、朝山、显岗、七星、西岸21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沙头镇以原系北江支流中的沙洲前沿取名。唐代已有人在此定居捕鱼并在沙丘滩上围村造田、凿塘养鱼、种桑养蚕。
圩集形成于明代。清代前期属鼎安都、后属九江厅的沙头堡,光绪年间比较繁盛,人口多达6万人。民国后称沙头乡,属一区。建国后,先后属五区、七区、官山区、官山公社、九江公社。1961年为九江区的沙头小公社,1963年并入九江公社。1980年8月再从九江公社分置。1983年撤社改区,1987年撤区建镇。现下辖石江、山根、水南、西桥、北村、塱星、英明、南金8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90年代山根村已归划到西樵镇)
南庄镇明清时期为绿潭堡,鳌头、龙津、吉利堡和溶洲堡,分属江浦司鼎安都和五斗口司西淋都。民国初为紫罗澳、鳌龙吉、溶洲等乡,分属六区、八区和十区,35年分属一区、四区、五区。建国初属一区。1953年3月分属一区和十二区。1955年1月8日改称为沙岗区和南庄区。1957年5月属沙岗乡和南庄乡,1958年,沙岗划归佛山市郊区,原沙岗乡的溶洲、东元划归南庄,统一成立南庄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区,1987年2月撤区建镇。现下辖紫南、紫洞、湖涌、堤田、罗南、南庄、罗格、龙津、醒群、村尾、杏头、
梧村、河滘、吉利、贺丰、东村、上元、溶洲18个农村管理区和1个城区。
2005年南海行政区划调整之後,南海区辖2街道6镇。
名字意义
如果我们对
岭南文化的历史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广东历史的很大一部分和南海的关系密不可分,特别是广东早期的
社会生活,主要就是南海的历史。
中国最早记载广东的文献是公元前239年前后的《
吕氏春秋》,书中有一些关于“
百越”的只言片语。《吕氏春秋》没有解释“百越”的具体位置,但是一般认为“百越”就是
岭南一带。
《吕氏春秋》之后又过了一百多年,
司马迁在《
史记》中把广东称为“南越”,又过了几十年,
班固在《
汉书》称广东为“
南粤”,“越”与“粤”相通。《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大致时间是公元一世纪,从那以后的近两千年,“粤”作为广东的简称再也没有变化过。
“广东”这个名字何时出现的呢?
公元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
赵匡胤征服
南汉,重新恢复唐朝时设置的
岭南道,到了公元1000年前后,宋朝进行了新的行政区划调整,
广南路分为东、西两路,广东就是“
广南东路”的简称,“
广南西路”则是广西,“广东”的概念出现了。“广东省”名称的正式确定是明朝,清朝继续沿用。这就是“广东”的名称的来历。
上面可以看出,广东名称的历史只有一千年左右。
那么“南海”名称始于何时呢?
有中学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南海”的出现要比“广东”早一千多年。
中国第一征服者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目光盯上了
吕不韦在《
吕氏春秋》中所说的“
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军征服了百越。
历史学家后来把秦始皇的征服行为冠名为“统一”,事实上秦始皇可没有这么高的
思想境界,他的野心和世界上其它征服者一样,尽可能多的把天下所有的土地居为己有。
为了加强征服地区的统治,秦始皇改变了过去的
分封制,实行高度集权的
郡县制,把全国设为36郡。
秦始皇把这片土地命名为“南海”。顾名思义,“南海”的意思是“南方的海”。古今中外给地方命名,一般都按照明显的地理特征取名。广东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再往南就是浩瀚的大海,估计当初秦始皇也是按照这一原理思考问题的。从公元前214年到今天的2200余年中,历朝历代,南海的辖区不断缩小,为广东析分出大部分区划,但南海这个名称始终如一,可谓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在世界地名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公元前222年,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
百越之君”,派
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
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
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
粤东、
粤北、粤中和
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
龙川、
博罗、四会4个县(据《
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
湛江等地属
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
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
长沙郡。
秦朝的南海郡要比南海区大很多, 西到今天广西的
贺州,北连粤北,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
南海郡。
秦末,南海
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
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
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
南越国,自称“
南越武王”。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
苍梧、郁林、和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儋耳、
珠崖9个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
交州,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
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
揭阳、中宿(今
清远)和
增城。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南海一直是广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东汉末,
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
吴国的
孙权任命
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
广信东迁番禺。264年(
吴景帝永安七年),
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
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
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
始兴郡和
海南岛。
隋开皇十年(590年)以原
南海郡治所在地
番禺县改置南海县,南海县政区建置自此始。南海自建县至清末一直隶属广州(隋、唐、宋为广州或南海郡,元为广州路,明清为
广州府),县治也一直设于广州城。境域亦有多次变动。唐长安三年(703年)分地复置番禺县。五代南汉
乾亨元年(917年),撤销南海县,分置常康、咸宁二县和
永丰、重合二场。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常康、咸宁二县和永丰、重合二场,复置南海县,同时将番禺、
四会二县并入;开宝六年(973年)
复分置
四会县;
皇祐三年(1051年)复分置
番禺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分地置
顺德县;嘉靖五年(1526年)分地置三水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分地置花县。
清朝时期,广州城分属两县,西属南海县,东属番禺县,南海县县府在广州
越秀区的
六榕街道一带。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南海县直隶广东省;三年,省、县间增设道级建置,南海县属粤海道;九年,广州市区划定,南海县城划入广州市区;十四年废道,南海县直隶广东省;十七年,省分区设善后管理委员会分管各县,南海县属西区善后管理委员会;二十一年,撤销善后管理委员会,设
绥靖公署,南海县属中区绥靖公署;二十五年,改绥靖公署为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南海县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期间一度改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成立南海县人民政府,直隶于省,省设置派出
机关管理,1983年6月,省实行市管县制,南海县隶属佛山市;1992年9月23日,南海
撤县设市,由佛山市代管。2002年12月8日,撤销县级南海市,设立佛山市南海区,以原县级南海市的行政区域(不含
南庄镇)为南海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
桂城街道。
教育
南海是教育强区,数据方面,2005年,全区有幼儿园287所,
托儿所44所,在园幼儿50325人,幼儿
入园率96%;小学146所,在校学生145416人,初中40所,在校学生71533人,小学、初中
入学率均为100%;高中27所,在校学生46731人,高中阶段入学率98.8%;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校8所,
成人学校17所,
电视大学1所,在校学生12661人;在南海境内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有8处;全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全区教职员工共13725人,其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小学100%、初中99.60%、高中96.80%、职中92.93%。
南海基础教育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早在1988年南海区已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据南海区官方统计,南海连续几年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均占佛山市总人数的40%,广东省的1/25以上。南海区一共有五所重点高中,分别是:
石门中学、
南海中学、
桂城中学、
九江中学、
南海一中。
高等教育在南海起步较晚,南海根据以
民营经济为主的
发展模式,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区内建设有
狮山大学城,比较知名的大专院校有:
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南海广播电视大学等。
宗教
以佛教为主,观音在该区的地位比较高并有“观音文化”之说,辖区内有
南海观音寺与
南海观音文化苑。境内大多数传统民居中会供奉有神台。
娱乐活动
醒狮
舞狮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众活动和艺术表演,在县内各地极为盛行,遇有喜庆的节日或店铺开张、工程竣工揭幕、庆功等喜事,都有醒狮助庆或游行。舞狮结合了体育、音乐和舞蹈而成。音乐用
大锣大鼓
大钹,以一定的节奏表现出
狮子的活泼、威武、雄壮和睡态。南海的狮头造型别具风格,采用夸张的扎制手法,制作得多姿多彩,醒目而有神气。当中分圆形、长形、扁形、菱形等,即所谓“张飞面”、“关公面”、“老虎面”、“五彩色”、“二花面”等;一般分黑、红、黄三色,黑色代表张飞,红色代表关公,黄色(又称金色)代表
刘备。金狮俗称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
交往礼仪,出动时,例有“点睛”仪式,由头面人物用笔蘸
公鸡血混和朱砂液点在狮的眼、耳、额、鼻上,点了以后才开始舞动或相互跪拜。出队时,舞狮队员必须衣饰整齐,腰间束上
绉纱带,神采奕奕,分持刀、枪、棍、棒、
藤牌、大戟之类,随同锣鼓乐队跟在狮子之后。狮子头连锦织狮被,狮被边缘缝挂响铃,一人舞狮头,一人弓腰披着狮被舞狮尾,响铃在舞动中当当作响。此外,狮前还常设一个“引狮郎”(俗称大头佛),头戴笑口面具,身穿阔袖宽腰的长袍,手持一柄破
葵扇,合着锣鼓的节拍,作引动狮子前进状,动作谐趣,逗人笑乐(狮子表演、
采青等情,详见第二十四卷体育)。1985~1988年,县内大沥、官窑、九江等地,都有瑞狮盛会,近百头狮共舞,同庆新春,预祝繁荣。
扒龙舟
南海地处
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扒(
土语称划为扒)龙船是民间盛行的传统活动。每逢端午节或其他盛大节日,总要
扒龙船或举行
龙舟竞赛(龙舟制造、比赛规程和比赛详情等见第二十四卷体育,这里着重记述主要用于庆祝性质的游龙活动)。九江龙舟活动旧有“中洲锣,杉桥舦(土语称舵为舦),四社龙船慢桡舦”的说法。说的是中洲村的龙船锣手有一套“飞锣过桥”的绝招,每当龙船飞速前进,将要穿过横跨河面的小桥时,锣手便把
铜锣凌空抛过小桥(一二米宽);龙船刚穿过桥底,铜锣也正好下坠,锣手可以眼明手快地把铜锣接住继续敲打,节拍不乱;杉桥村的舦手掌舦技术最高超,在只有五六米宽的河道里,遇上急湾,几十米长的龙船也可以毫无半点碰撞而一抹即过;四社(万寿村)的龙船稳重,行速较缓。这说明,在民间的划龙舟活动中,各具特色,各有风格。
打砂
建国前,盛行于大沥。每逢年初一至年初四举行,惯例是“初一逗砂(约定对手),初二埋牙(战斗开始),初三初四打崩牙”。一般是选择开阔荒芜的地方,由自行组合的两队对垒,各以砖头、石块等追逐掷击对方,一往一来,至晚方休。这四天如遇天雨不能举行,则改为初六至初九“闰砂”。这一习俗,起源于
洪秀全举义时,
佛山的
陈开与广州的
李文茂等揭竿响应,陈开占领佛山后,率队攻打广州,路过大沥时,为大沥
四堡的封建团练以卵石飞砣截击通不过而被迫退回佛山。
两广总督叶名琛为此给大沥豪绅和团练首要赠书“城西保障”四字牌匾以嘉奖。此后大沥豪绅便例定这四天开展“打砂”活动,借以“纪念”。这个习俗相沿到建国后禁绝。
西樵山上所产
山石榴、锦鹦、白鹤、
粉蝶等4种花,是别处所没有的。山上人自明代起即有爱花、栽花、赏花和评花的习惯。明尚书
湛甘泉在山上讲学时曾筑有百花台。白云洞里也建有评
花亭。“拥翠评花”成为白云洞二十四景中的一景。每年
春三月赏花,成为山里人的文化活动之一。评花以山中生长的奇花异草为主。山里人采得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植,摆出来公诸评赏,每次都评出一个花的“状元”来。山里的
文人雅士也临场题诗作画助兴。这种活动至
民国期间中断。
秋色
秋色又名“
秋宵”、“秋景”,是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比赛的传统活动,相传开始于明
永乐年间。民间艺人利用秋收后的空隙日子,自发起来联行联户,利用农产品或
手工业剩余材料如芝麻、
蚕茧、瓜果、薯类、
刨花、废纸、丝棉絮等,加工巧制成各种精美艺术品,通过游行的形式展示出来,俗称“
出秋色”或“出秋景”。游行队伍中还加上舞狮、舞龙、
十番锣鼓柜等表演,让群众观赏、评议并从中获得欢乐。出秋色的队伍一般是富丽堂皇的头牌灯领前,灯上层红迭彩,
山水诗画,凤翥龙翔。接着是火把队开路,
松明烛天,威壮热烈。后面随着色马飞报,马上坐着青年扮的红粉女,穿着艳丽的
戏服,饰成
戏文人物,如花木兰、梁红玉、
嫦娥、貂婵等。之后则是“车色”源源而来,车色是在木板车(后来改用汽车)上扎作的流动舞台,装饰辉煌,“车心”是由美少年扮演的人物故事,宛如一出出
折子戏,通常有“
昭君出塞”、“关公送嫂”、“
梁祝化蝶”、“仙女散花”、“
钟馗嫁妹”、“惜春作画”等。接着是竹木扎作的
陆地行舟或陆上采莲船,四周用彩绸围着,人在其中作划船或采莲状,神态活现。接着而来的是担头秋色和桌面秋色,一担担瓜豆
蔬果,一板板沾着鲜血的开
刀鱼,整条刚出炉的
脆皮乳猪,一桌桌刚上碟的美点佳肴,一条条在水中游动的
塘虱鱼,其实件件都是赝品,制作用料或是
灯芯草,或是
鱼鳞,或以刨花、
瓜子、芝麻、绸纸等粘扎而成,无不显现奇思妙作。游行队伍中还插上五花八门的灯色,如
鱼灯、虾灯、
龙灯、鸟灯、
走马灯等,并有舞狮、舞龙、
唢呐队、锣鼓柜和十番锣鼓等
大动作、大音响的表演分插队中,显得动静谐洽,高潮迭起,从头到尾看完,一般非两小时不可。
十番锣鼓
在秋色乐队中,以
十番锣鼓最具特色。这种
乐俗,盛行于
叠滘和夏教一带。乐队约30人,由
高边锣、大文锣、翘心锣、大鼓、群鼓、沙鼓、
响螺、大钹、飞钹、单打等十种民间古老敲击乐组成,轮番演奏,因而被称为“十番”。十番中最富于特技的一种击乐,称为“飞钹”,即以数尺长绳系着金钹,双手舞动,上下飞旋,正反相击,发出节奏分明、
清脆悦耳的音响,舞姿矫健潇洒,曲牌有《叫头》、《挂牌》、《长板》、《长锣》、《碎锦》、《耍金钱》、《七字清》等10多种,钹法有阴阳飞、正面飞、左飞、右飞、反手飞、头上飞、绕手飞、单飞、
双飞等多种。舞蹈与演奏,欢快热烈。
锣鼓柜
这是群众喜庆游行时的音乐演奏,开始形成于清
康熙年间。演奏队伍以4人抬一雕龙绘凤、四角飞檐的饰柜为中心,柜像
亭子间一样,内置大铜锣和沙鼓等敲击乐器,乐手在柜旁敲锣击鼓。其他乐手或拿唢呐,或拿
秦琴、
椰胡,或拿
铜钹,在柜旁配合伴奏各种曲目如《八仙贺寿》、《
得胜令》、《
赛龙夺锦》等。乐手一般穿着同一服饰,通过排练之后,既可游演,又可坐演。后来发展成为民间的职业乐队。
八音班
以箫管、弦乐配
上锣鼓进行演奏的职业乐队,由于这些演奏不是常有的,故乐队多数是接得生意时才临时凑合组成。由仪仗店雇请,上门为民间办理婚娶、丧礼等红白二事时进行演奏。
经济
南海是中国传统陶瓷业和近代
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经济发展迅猛。是著名的“
广东四小虎”之一,和顺德一起两区经济总值约占佛山五区经济总值的85%。2005年全区
GDP771.89亿元,
同比增长21.7%。人均GDP8562美圆(按户籍人口计算)。
特产
南海特产:
大沥沙皮狗——
沙皮犬又名“
大沥犬”、“打(斗)犬”或“中国
斗狗”,是世界稀有犬种。带有
王者之气,警惕,聪明,威严,
贵族气质,愁眉不展,镇定而骄傲,天性中立而且对陌生人有点冷淡;但将全部的爱都投入家庭中。沙皮犬站在那里,显得平静而自信。性情非常快乐,而且性格温顺。
九江煎堆——与
龙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广州和
珠三角,名声比
盲公饼还要响。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多方面已有所改良,但也逐渐远离人们的注视。
南海麻奢狗肉——用干迫烹制,加以特殊的酱料调配,突出
狗肉的香味。在局部范围知名度甚高,有广州及
港澳食客专门驱车前往品尝,开有专门小店10来间,生意火红。
盐步秋茄——常登上穗禅饮食店的大雅之堂,其实早已盛名,在粤菜材料介绍上有专门说明。在产地当地人称之为金手指,有
青皮、粗不及中指、长6至8寸、钩尾、柔软、头尾弯接不折等特征。据传,仅二亩地所产为之佳品。
平洲金丝柚——因产量低,一种相信已被人遗忘的特产,果仅拳头大小,皮薄、无渣、无核、汁多、肉爽、酸甜适中。
平洲石硖龙眼——有一年一外地果贩到
平洲石硖村卖正宗
石硖龙眼,被当地人带到老果树下,说得此人无地自容,不少打正宗石硖龙眼的,但真正嫡传子孙年产不足2000斤。
石碣西瓜——在佛山相信甚少人知,但老广州人却家喻户晓。以前,在广州骑着大书架红棉牌单车,两边挂个大箩卖西瓜的,十之八九就是石碣西瓜,它是西瓜精品的代名词。松岗
石碣村种西瓜已有几百年历史,是
合水西瓜的太公辈。
九江双蒸酒——香港的广告唱到街知巷闻,是酒类中的
万宝路。
官窑马蹄——以果大、多汁、清甜、无渣而闻名,与
桂林马蹄并称双雄,年出口量位居榜首。
南海刺绣——关于
粤绣的记载唐朝已有了。据苏鄂《
杜阳杂编》载:
永贞元年(805年),南海贡奇女子
卢眉娘,其“工巧无比”,能在长仅1尺的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
点划分明,细于毛发,
唐顺宗大叹其工。据闻旧时南海人嫁女,是以刺绣的优劣来确定礼金多少的,相信给一千万礼金也没几人绣得出好的刺绣来。
南海沙溪马蹄粉——与广州
泮塘所产有过之而无不及,传说有一年广州泮塘
马蹄失收,无法完成商家的订单,无奈之下收购沙溪所产代之,怎知商人反应奇好。但终究广州的名气大,还是把沙溪
马蹄粉压在下面,沙溪马蹄粉
OEM广州泮塘马蹄粉,撑起了90%的江山。
南海藤织品——南海藤织品已有100多年历史,除销港、澳外,还远销日本、美国、
加拿大和
东南亚、欧洲等50多个
国家和地区。其相关制品人民大会堂的
广东厅直到上次装修才辙下,而
海南厅、香港厅还在用其作装饰。以前福建厅也用作装饰,不少领导人都曾用作接见外国贵宾,曾获
外国通讯社称为“最中国”的。可惜多数人都梦诗(思)想云,这一特产已日渐式微。
南海里水冬瓜——
粤菜材料介绍的产品,作为特定地产的只有21个,南海里水
冬瓜是其中之一,最能体现其优于其它同类品种的,就是用作
冬瓜盅时久炖而不塌。沸煮而汤不浊,低价值的产品高登大雅之堂,当显其“修为”不浅。其实真正的里
水冬瓜,仅产于现至高空调的所在地甘焦一带,据闻该地蒲姓村民是元朝皇族后人,被
朱元璋驱赶潜逃至此,走前错把优良的冬瓜种子误当神药携上,才得以于此落地生根。
西樵山四方竹——奇吧?
西樵山的八绝之一。如果把它栽种
上盆,带入家庭,当会有所作为,不然早晚会被高楼压在底下。
南海炮竹——曾几何时,春节的
炮仗声几乎是过年的符号,南海
炮竹亦以“南炮莞花”而
威名远播,二大炮竹厂把全国的第一把
交椅抱得紧紧的,但随着各地禁炮的政策,这个行业也萎缩得厉害,来了个长痛不如短痛,从此南海炮竹只余人们的记忆中。
和顺榄——在高档的零食店,
化皮榄一直充当“生”、“旦”的角色,要知道这化皮榄就是由和顺榄而来。
曾祖母在世时常有提及,相信百年以上
历史吧。
和顺虾——仅在
金山寺前后二公里的河段才有,因虾脚及虾壳边缘呈黄色,被形容为
金边虾,在当地甚至传说多多,披上一层传奇的色彩。但此虾确实肉质特爽、特鲜,虾壳特薄。广州清平市场打此招牌的,价格比其它高20%以上。
交通
南海居广州往粤西、海南、西南交通要冲,境内有
321国道、
325国道两条国道,广佛高速
公路、广肇高速公路、
佛开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
广茂铁路,以及
西江北江干流经过;有设在平洲直达香港的南海港(客货运)[已取消];
佛山沙堤机场亦在南海境内,构成由公路、铁路、水道、航空等
系统组成的立体
交通网络。
正在开工建设中的广佛轻轨通过南海。 除南海公交外,
广州公交和
佛山公交和
顺德公交皆有经过南海的线路。 出租车价格和广州相同,
起步价7元,2.3公里后每公里2.6元,现时搭乘南海出租需多付0.5元
燃油附加费。 在南海可使用南海
羊城通进行交通消费。南海羊城通与广州的羊城通系统兼容。
旅游景点
银坑溪
天湖公园
千灯湖
林岳南福村观音古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