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
古代封号
汉王,即刘邦。后来成了汉朝的国号,并逐渐形成了“汉”文化,“汉”更成为汉族汉人汉字汉语汉服等的名称。继汉朝后,后世多有分封汉王或自立、自称、割据的汉王。
汉朝
刘邦,即汉高祖(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太公刘执嘉第三子,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在今山东定陶称帝,建立西汉,成为开国之君,驾崩后,追谥为汉太祖高皇帝,《史记》误记作汉高祖。
晋朝
司马迪
晋武帝司马炎之孙,淮南忠壮王司马允第三子,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封为汉王。
司马固
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第四子,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封为汉王。
刘渊
刘渊,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县)匈奴人,匈奴汉国开国皇帝
靳准
靳准(?-318年),十六国汉国的大臣,官拜中护军
李寿
李寿(300-343) 十六国时成汉皇帝。338-343年在位。字武考,李特幼弟李骧的少子,李雄僣号,拜前将军,督巴西军事,迁征东将军,又迁大将军、大都督、侍中,封扶风公,录尚书事,进封建宁王,李期嗣位,改封汉王,领梁州刺史。
李广
十六国时期成汉昭文帝李寿之子,成汉后主李势之弟,封“汉王”,官至大将军。 李势没有儿子,他的弟弟李广要当皇太弟。李势不肯。这时马党、解思明出面为李广求情。李势怀疑二人与李广有阴谋,便追捕二人,一方面派人攻打李广。李广闻讯后自杀。
南北朝
侯景
侯景(503~552),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
宇文赞
宇文赞,字乾依,北周武帝宇文邕次子,建德三年(574年)由汉国公进封为汉王。后被隋文帝所害。
邢杲
邢杲(?―529年),北魏末年青州流民起义首领。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在北海率众举行起义,兴兵反魏,自称汉王。
隋朝
杨谅(575-605),字德章,一名杰,隋文帝第五子。开皇元年,立为汉王。
唐朝
李洪
李洪:唐世祖李昞第三子,早夭,唐朝时追封为汉王。
王玄恕
王玄恕:王世充之子,王世充称皇帝时封为汉王。
李元昌
李元昌(?-643年):唐高祖李渊第七子,母嫔孙氏。武德三年(620年)封鲁王。贞观十年(636年),封汉王。
李元庆
李元庆(?-664年):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子,李渊与刘婕妤所生,623年,封汉王。625年,改封陈王
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杨妃隋炀帝女。同母弟蜀王李愔。武德三年(620年),李恪被封为长沙郡王,武德九年(626年)进封汉王。
李贞
李贞(627年-688年10月12日):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为李世民与燕德妃所生。贞观五年(631年),封汉王。
辽朝
耶律贴不
耶律贴不,辽宗室,辽景宗耶律贤孙,齐孝靖王耶律隆祐之子。重熙十七年(1048年)封为汉王。
萧德
萧德,字特末隐。清宁元年,迁同知北院枢密使,封鲁国公。上以德为先朝眷遇,拜南府宰相。五年,转南京统军使。九年,复为南府宰相。重元之乱,推锋力战,斩涅鲁古首以献,论功封汉王。
宋朝
赵元佐
赵元佐(965年—1027年):宋太宗赵光义元德皇后李贤妃所生的长子。初名赵德崇,字惟吉。历封卫王楚王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享年55岁,六子宋仁宗赵祯即位,封赵元佐为江陵牧,增加赵元佐的食邑。天圣五年(1027年)十二月,赵元佐薨,享年62岁,儿子赵允升继嗣,赠河中、凤翔牧,追封齐王,谥号恭宪。
赵椿
赵椿宋徽宗第十九子,早薨,追封汉王,谥号冲昭。
金朝
完颜乌故乃
完颜乌故乃:金世祖完颜劾里钵之子,金太祖金太宗之弟,封为汉王。
完颜永中
完颜永中,女真名实鲁剌,金世宗完颜雍长子。大定元年,封许王。五年,判大兴尹。七年,进封越王。十一年,进封赵王章宗即位,起复判西京留守,进封汉王。明昌二年进封并王。三年,判平阳府事,进封镐王。
明朝
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家世业渔。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陈友谅乘机袭杀倪文俊,并其部众,自称宣慰使,随后改称平章,掌握天完实权。此后两年继续进行反元战争,攻取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太尉
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陈友谅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又不善于抓住战机,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朱楧
朱楧(1376年-1419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乃郜氏所出,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谥号肃庄王。朱楧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汉王。1391年,与卫、谷、庆、宁、岷五王练兵临清。改封肃王。受命驻平凉。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式就藩甘州。设立王署管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洪武三十年(1397年)令督军囤粮,并与长兴侯耿炳文一同出征蛮族建文元年(1399年)朱楧上表乞内徙,遂移封至兰州。永乐六年(1408年),捶杀卫卒三人及受哈密国进马,逮其长史官属。永乐十七年(1419年)过世。
朱模
朱模(1380年9月1日—1431年6月11日),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1子,母赵贵妃。生于洪武十三年八月初二(1380年9月1日)。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沈王。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于潞州,后改潞安府。宣德六年五月乙丑(初二)(1431年6月11日),薨,谥沈简王
《明史 本纪二》载:“(洪武)十一年春正月甲戌,封皇子椿为蜀王,柏湘王,桂豫王,模汉王,植卫王。”然而下文提到朱模都说是沈王。不知是笔误还是何时改封。
朱高煦
朱高煦:为明成祖嫡次子,生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阳王。明成祖长子朱高炽体肥,腰腹经数围而累赘,不为成祖所喜。朱高煦身长七尺余,有膂力,善骑射,颇类成祖,在靖难时立有战功,多次营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成祖曾许诺“”。靖难成功后,欲改立他为太子,但最后衡量过各方利害后,仍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心有不甘,想效法其父亲成祖,篡夺太子朱高炽之位,在成祖在位期间,不断找机会攻击太子朱高炽,不少支持太子的大臣也因此下狱,但最终没有成功。朱高煦最初封于云南,怏怏不肯去,称“我何罪,斥我万里”。后封于山东青州,又称“我何罪,置我瘠土”。遂留于京师(南京)。又请得天策卫为护卫,甚喜,称“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在南京多有不法,以铁锤杀兵马指挥野驴,又肢解数人抛于江中。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北伐后还南京,得知朱高煦作恶数事,欲废其为庶人,后经太子力劝而得免,被强行迁封于山东乐安州,王府在今山东惠民县
永乐十九年朱高煦长子、汉世子朱瞻壑死后,嫡次子朱瞻圻继封为世子。因追憾其父杀母,故屡次向成祖上奏朱高煦之过恶,皆外人所不得闻者。明成祖称“尔父子何忍也”。朱高煦亦知此事。及成祖北征晏驾,朱瞻圻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辄潜遣人驰报朱高煦,一昼夜六七行,内有称“朝廷将发兵征乐安朱高煦封地)”之语,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朱高煦亦每日遣数十人入京师,潜伺有变。仁宗即位后,朱高煦进京朝觐,称朱瞻圻不孝,并将朱瞻圻向其通风报信的数十封密件呈交仁宗。仁宗召朱瞻圻,称“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朱高煦则称“我其父也,尚于大行(明成祖)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仁宗称“稚子不足诛,遣凤阳守皇陵”,废其为庶人,令守陵凤阳,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护,诛其纪善李逊。仁宗随后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封朱高煦嫡三子朱瞻坦为汉世子,庶子朱瞻垐封济阳王,朱瞻域临淄王朱瞻垶昌乐王,朱瞻墿淄川王,朱瞻坪齐东王,朱瞻壔任城王,朱瞻㙊海丰王,朱瞻垹新泰王。
明成祖驾崩后,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仁宗在位八个月驾崩,传位给长子朱瞻基(即明宣宗)。明仁宗驾崩时朱瞻基身在南京,闻仁宗死讯后立即赶回北京,朱高煦曾企图趁朱瞻基途经山东时伏击他,结果失败。
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惠民县)谋反,是为高煦之乱,设立王军府、千哨,分官授职,并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宣宗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谏下御驾亲征朱高煦。八日,宣宗率军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命于皇城西安门内筑馆,囚禁朱高煦夫妇及诸子。后将朱高煦锁于皇宫右顺门外之逍遥城。一日,宣宗亲自往逍遥城探视,却被朱高煦使腿将其绊倒,宣宗恼怒,命武士将其用铜鼎烹杀,其妃韦氏及诸子其后也被全部处死。
太平天国
洪釮元,洪仁达次子,洪秀全侄子,封“殿前正开矿顶天扶朝纲汉王伦千岁”。1864年7月,南京陷落时未满10岁,后事不详。
参考资料
汉高祖 刘邦.中国历史故事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5 14:17
目录
概述
汉朝
晋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