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中国古代爵位,最初是
北周设立的,本是皇室爵位,低于郡王爵。隋朝开始封功臣为国公。国公成为大臣和平时期最高的封爵,当然主弱臣强时期郡王、亲王也是有的。
北周
宇文忻(523~586),字仲乐,
宇文贵次子,祖父是莫豆干。幼敏慧,12岁时就能左右驰射,骁捷若飞。18岁时讨
突厥有功,任仪同三司,赐爵兴
固县公,加骠骑将军。
周武帝伐齐时,战不利,欲退军。他进言再战,平齐后晋升为大将军。
杨坚任
北周丞相时,被任为
行军总管,从
韦孝宽平定
尉迟迥之乱,又晋封为英国公,后任右
领军大将军。既能佐命功臣,又有威名于当世,
隋文帝颇忌之,不肯重用,竟谴免官。后与
梁士彦、
刘昉等谋反,开皇六年(586年),谋泄被杀。
唐朝
徐世勣
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
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
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
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
曹州离狐(今山东
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
东突厥、
高句丽,与
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
唐太宗、
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李敬业
李敬业(生年不详—684年),祖籍曹州
离狐,
李勣之孙,
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李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曾任
眉州刺史,
后坐事被贬为
柳州司马。
武则天废
唐中宗立
睿宗,
临朝称制,他在684年九月起事于扬州,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以匡扶中宗复辟为理由起兵,李敬业的部队很快增至十余万人。武则天派遣
李孝逸统兵三十万人征讨,李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
高邮,徐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敬业军,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
宋朝
赵惟宪
赵惟宪(979年-1016年),是
北宋时的宗室、宋太祖
赵匡胤的孙子、秦康惠王
赵德芳的次子,
宋仁宗赵祯的堂兄,获封英国公。五世孙被选入宫,为
宋孝宗。
赵惟宪字有则,美丰仪,少颇纵肆,长修谨,善射,好吟咏,多读
道书。端拱初,授左屯卫将军,累迁左羽林将军、领演
州刺史,加
左卫大将军、领贺州
团练使,真拜资州团练使。
大中祥符九年五月卒,年三十八。赠安德军节度使兼侍中、英国公。
康惠生英国公惟宪,惟宪生新兴侯从郁,从郁生
华阴侯世将,世将生
东头供奉官令侩,令侩生子侢。宣和元年,舍试合格,调嘉兴丞。是年,子伯琮生,后被选入宫,是为孝宗。
赵楒
赵扩
宋宁宗
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
李凤娘的次子。
乾道四年十月十九日(1168年11月19日),生于恭王府,次年赐名赵扩,
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授予明州
观察使,封英国公,十二年(1185年)三月封平阳郡王,十六年(1189年)三月进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
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
韩侂胄、
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宋
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
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
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
庆元党禁”。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
岳飞为
鄂王,两年后削去
秦桧封爵,打击了
投降派。
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
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
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
金国,从而签订了
嘉定和议。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
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郭崇
郭崇(908-965),原名郭崇威,五代时期将领。由于他的曾孙女是
宋仁宗的郭皇后,追封英国公。
夏竦
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
古文字学家、文学家。
夏承皓次子,字子乔。仁宗即位初封
庆国公,庆历年间封英国公,
皇祐己丑年(1049)进
郑国公;仁宗皇祐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农历九月薨,赠太师
中书令兼
尚书令,赐谥“文庄”。
夏竦以文学起家,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治军尤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著文集百卷、《
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
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
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
四库全书》。
陈执中
陈执中(990-1059),字昭誉,名相
陈恕之子,北宋
洪州南昌人。真宗时以父荫为
秘书省正字。累迁
卫尉寺丞,知
梧州。后历知
江宁府、扬州、
永兴军。仁宗宝元元年(1038)
同知枢密院事。
庆历元年(1041)出知
青州,改永兴军。四年,召拜参知政事。五年,
同平章事兼
枢密使。
皇祐元年(1049)出知陈州。五年,再入相。至和三年罢为
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
亳州。逾年辞节,改
尚书左仆射、
观文殿大学士,封英国公,徙
河南府,又徙曹州,皆不赴。过都,以疾赐告,就第拜司徒、岐国公致仕,卒,赠太师兼侍中。
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火家、思想家。出身晋江曾氏。仁宗
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
知制诰、
翰林学士、
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英国公,晋封
鲁国公,卒赠太师、
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公亮与
丁度承旨编撰《
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
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金国
夹谷衡
夹谷衡(1149—1199),本名阿里不。
大定十三年,设科举女真榜,夹谷衡获得第四名,从此入仕,官运亨通。承安二年,出为上京留守,寻改
枢密副使,行院规画边事。三年,以修完封界,赐诏褒谕。四年正月,就拜
平章政事,封英国公。薨,年五十一。
胥鼎
胥鼎(生年不详-1224)
金朝大臣。字和之,今山西
砂河镇人,
尚书右丞胥持国子。大定末,擢
进士第,入官以治能称,迁
大理丞,至宁间,由
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宣宗即位,元兵围中都,授知
大兴府事兼
中都路兵马都总管。时京都百姓缺食者甚多,乃上奏请求立法振救,宣宗从之,救活颇多。
宣宗南迁,授知
平阳府事兼
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以能够用策略退兵,进官一阶。
贞祐四年(1216),守平阳有功,拜枢密副使、权尚书
左丞、行省于平阳。任上多有进言,予时政多补。镇守河东一方,朝廷倚重。兴定初,进平章政事,封
莘国公。四年(1220),致仕。哀宗即位,复拜平章政事,封英国公。正大三年死。
唐括迭胡本
唐括迭胡本,
金太祖的圣穆皇后
唐括氏的祖父,追封司徒、英国公。
唐括宽匹
唐括宽匹,金太宗的
钦仁皇后唐括氏的祖父。
金熙宗即位,
钦仁皇后唐括氏与太祖
钦宪皇后一起尊为
太皇太后,号明德宫。追封唐括宽匹为司徒、英国公。
明朝
明最高世袭公爵。源起于明成祖
朱棣靖难时的名将
张玉。
由来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
黄子澄、
齐泰杀燕王之事泄露后,
朱棣起兵“靖难”召集
张玉、朱能守卫王府。后下令夺取
北平城,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进北平九门,占领北平城。
同年八月,建文派老将军
耿炳文至真定会战朱棣。朱棣谴张玉侦察敌情,张玉口出狂言。言敌军纪律涣散,打败他们易如反掌,朱棣许之。
战役中,朱棣领数千人从城西南侧击,张玉、
朱能、谭渊从正面猛攻。
两面夹击大败耿炳文。史称
真定之战。张玉后历经数十战役,成为朱棣麾下第一战将。
东昌之战中,朱棣攻
盛庸东侧,不料进入伏击圈,突围中被盛庸包围。张玉、朱能率亲兵向南军包围猛冲救主。朱能负责救朱棣;
张玉负责引开敌军,这一引就没再回来。朱能成功救出朱棣。但杀红眼的南军怎甘心煮熟的鸭子飞了,于是向张玉猛攻。张玉力竭而死。
此战北军(朱棣方)元气大伤、士气不振。为了鼓舞士气,朱棣拿张玉做文章:亲自为其主持
追悼会,为其亲写
悼文。
朱棣即位后称其为靖难第一功臣,追封
荣国公、河间王。长子
张辅初封信安伯、新城侯,后代替途中去世的朱能率数万军队平定
安南叛乱,遂册封为英国公,
世袭罔替。
土木堡事变中死于乱军。
张玉三子
张軏,
景泰八年(1457)参与
徐有贞等人的
夺门之变(明英宗
朱祁镇复位),封太平侯。不久,卒。子张瑾继之。成化元年革除。
世系
英国公世系(除注明外,各代皆父子关系)
第三代:
张仑,正德十年(1515)袭封(张懋之孙,张锐之子),妻为隆庆公主次女
游芝。
第六代:
张元德,万历二十四年(1596)袭封(张溶子,元功弟)
第八代:张之极,崇祯三年(1630)至崇祯十年(1637)间袭封,具体袭年不可考
第九代:
张世泽,崇祯十六年(1643)袭封,末代英国公,被
李自成军所杀
英国公为明最高世袭公爵,即使是
刘瑾,
魏忠贤当政,这一家也是稳稳当当,无人敢动
张辅
张辅,建文元年(1399),
从父张玉参加
靖难之役,升
指挥同知。二年,父战死,嗣
都指挥同知。参与夹河(今河北
滏阳河)、
藁城、
彰德(今河南
安阳)、
灵璧(今属安徽)诸地之战,为
朱棣夺得帝位屡立战功。四年,封信安伯。永乐三年(1405)晋新城侯。次年,以右副将军从征夷将军
朱能进军
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朱能卒,张辅升征夷将军,领众自广西
凭祥进兵,与左副将军
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画狮蒙马冲击,兼施神机火器破守军象阵,乘胜克东都(今
河内)、西都(今
清化)。五年,大败安南兵于木丸江、
富良江等地,俘安南
太上皇黎季,改安南为
交阯。六年,振旅还师,进封英国公。七年,以征虏将军率军攻交阯,在吉利深山追获
大越上皇简定,迫使大越皇帝陈季扩乞降。八年班师,练兵
宣府(今河北
宣化)、
万全,督运北征。九年,与沐晟合兵再攻伪降复起的
陈季扩,败守军于月常江。至十二年,俘陈季扩,班师。十三年,任交阯总兵,平息陈季扩余部之乱。十四年冬被召还。先后四至交阯,威名
远震。
洪熙元年(1425),掌
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
宣德元年(1426),扈从宣宗
朱瞻基往
乐安(今山东
惠民)平息
汉王朱高煦叛乱。四年,奉诏专侍宣宗,谋划军国重事。
正统年间,力抗宦官
王振擅权。十四年(1449),谏阻
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剌军,被拒绝,遂从行,死于
土木堡之战,终年75岁。
动乱多事安南
自明朝成立以来,
安南陈氏政权已趋衰微,一直内乱不断,早在公元1371年,
安南国王陈日坚就被伯父陈叔明逼死,因惧怕明朝反对,陈叔明未敢篡位,乃立其弟陈瑞为国王,后陈瑞在入侵
占城时败死,弟
陈炜继立,此时
陈朝政权已逐渐落入
黎季犛的控制之中,他杀掉陈炜,改立陈日昆为王,公元1399年,他又把陈日昆杀掉,次年,灭陈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大虞,自己也改姓胡,名一元,与
其子汉苍共理朝政。胡一元自称是帝
舜的后裔,遣使奉表到明朝,诡称陈氏宗族已绝,
胡汉苍为
陈明宗之外孙,因此暂时登基理政,当时明朝正值“
靖难之役”,
建文帝无暇它顾,对胡一元的请示置之不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派官员到
安南通告,公元1403年,胡汉苍遣使者到南京朝贺,同时请封。朱棣命礼部讨论此事,礼部认为事关重大,安南情况不明,不可听信一面之辞,请详加考察。于是4月15日,朱棣命行人杨渤等前往安南,调查胡汉苍奏章真伪与安南民意,杨渤等人受胡氏重贿,与安南国内之耆老名宿共同为胡汉苍请命。当时,朱棣对胡汉苍的惟命是从也十分满意,遂于11月命
礼部郎中夏止善等人赍诏前往,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诏书中并告诫胡汉苍:“作善降祥,厥显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诚。”
然而,朱棣的态度却很快为一个
意外事件所改变。1404年8月,一个名叫裴伯耆的安南陈氏旧臣突然来到南京,这个裴伯耆是一位
申包胥式的人物,他心怀陈朝,不满胡氏政权的倒行逆施,于是来明朝乞兵复国。这位裴伯耆所描述的
安南,完全不同于杨渤等人的说法,裴伯耆自称胡一元篡位时,他的父母家人同时遇害,他当时正在东海领兵作战,得知变故,逃入深山避祸,后乔装为商人,辗转才来到明朝。裴伯耆在殿上向朱棣哭诉:“臣不才,窃效申包胥之忠,敢以死请,伏望陛下哀矜。”裴伯耆的话虽然颇为煽情,但朱棣并未被打动,因当时明朝的军事重点是北方,朱棣正准备北伐,无意在南方构衅,何况安南究竟是陈氏还是胡氏掌权,只要是臣服于明朝,并无多大区别,因此朱棣仅命赐裴伯耆衣食,对出兵之事却只字不提。
令朱棣意想不到的是,刚过了十几天,
老挝宣慰使刀线歹居然派人送来了前
安南国王陈日亘之孙陈天平。陈天平当初在家国剧变时并未被杀,他曾一度招兵复仇,但很快为胡一元所败,从者四散。陈天平逃匿谷中,转投老挝,然老挝无力相助他复国,遂送陈天平到明朝。陈天平来到明朝后,当廷向朱棣哭诉:“贼臣侵思明府,夺其土地,究其本心,实欲抗衡上国,暴征横敛,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陛下德配天地,亿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兴灭继绝,此远夷之望,微臣之大愿也。”
陈天平的一番话,声情并茂,朱棣深为所动,但他并不了解这个陈天平的来历,也不知其陈氏之后的身份真伪,于是命赐陈天平府地,月支俸禄,暂住下来。年底,安南胡汉苍遣使来朝贺,朱棣特命陈天平参与朝见,
安南使臣见到陈天平后,皆错愕,或有下拜者,朱棣始知陈天平确为陈氏后人,于是决定帮他复国。次年初,朱棣先礼后兵,命
监察御史李琦、行人王枢赍诏问罪于胡汉苍,命他自
陈其事,1405年6月,安南使臣随李琦等人返回,表示愿意返还以往侵占各处,“迎归天平、以君事之”,对于胡汉苍“甘心”将王位让人,朱棣自然十分感动,也对他作出了适当安排,特颁诏:“朕当建尔上公,封以上郡,传之子孙,永世无穷”。
对于胡汉苍的“恭顺”,朱棣其实也有疑惑,曾认为“虑尔习于变诈,或未尽诚”,但又以为当时应以“布思信
怀远人为务”,正好,胡汉苍又派人奉表云:“臣亦当率国人逆于境上”,面对胡汉苍的一再输诚,朱棣终于打消了疑虑。
南征决策
1406年1月,朱棣要陈天平“治任以行”,命使臣聂聪陪同,并命广西总兵、
征南将军韩观派左副将军
黄中、右副将军
吕毅、
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护送。朱棣赐陈天平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告诫他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胡汉苍为
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3月,陈天平进入
安南境内,到达丘温,胡汉苍派陪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还以牛酒犒劳护送的明军,卑辞云:“属有微疾,已约嘉林奉迓矣”。黄中等心存疑惑,派骑兵四出侦察,也
未发现可疑之处,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军过隘留、鸡陵,进至芹站,周围山道险峻加上大雨泥泞,队伍已不成列。突然,
雨雾之中,
安南军队伏兵四出,鼓噪之声,震动山谷,似有千军万马,将明军全部包围,一安南将领隔涧遥呼道:“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听,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
安南伏兵并不与明军交战,只是突入队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势,无力抵抗,只好眼看着陈天平被杀,但大理寺卿薛品因职责所在,义不偷生,中伏后即自经而死,行人聂聪也死于乱军之中,黄中等人引兵而还。
事情发生后十五天,朱棣才得到黄中等人奏表,这位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大怒若狂,他感到自己受了愚弄,吼道:“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逆贼罪大,天地不容,臣请仗天威,一举歼灭之。”7月1日,朱棣在奉享太庙后,返回
奉天殿,他思虑再三,终于定下了出兵
安南的决心。三天后,朱棣登殿点将,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
将军印,为
总兵官;
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
张辅为
右将军,
丰城侯李彬为参将,
云阳伯
陈旭为右参将,统率大军八十万远征安南,
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都指挥同知程宽、
指挥佥事朱贵为神机将军,都指挥同知毛八丹、朱广、指挥佥事王恕为
游击将军,指挥同知鲁麟、
都指挥佥事王玉、
指挥使高鹏为
横海将军,
都督佥事吕毅、
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同知江浩、都指挥佥事方政为鹰杨将军,都指挥佥事朱英、都指挥同知金铭、都指挥佥事吴旺、都指挥同知刘塔出为
骠骑将军。由这份名单可以看出,
远征军将领多是随朱棣起兵“靖难”的功臣宿将。
成国公朱能是“靖难”
武臣之首,朱棣藩封燕王时,与
张玉共为王府指挥使,自东昌之役中张玉阵亡以来,朱能一直是朱棣的头号股肱之臣,南征北战、所向无敌,更是难得的帅才,“虽位列上公,却从未以富贵骄人”,深得军心,远征军其他将领也都是一时之选。
大军出发前,朱棣特颁谕旨,说明此次出征“惟黎氏父子及其同恶在必获,其胁从及无辜者必释,罪人既得,即择陈氏子孙之贤者立之,使抚治一方,然后还师,
告成宗庙,扬功名于无穷。”
7月16日,远征军正式出师,朱棣亲往龙江饯行,这一天风和日丽,江面上百舸争流,旌旗蔽空,鼓角齐鸣,明军威武雄壮,
军容之盛为开国以来所未有。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0月2日,南征军统帅朱能突然病逝于
龙州,37岁的朱能正值年富力强,朱棣倚之甚重,不想此次“出师未捷身先死”,朱棣哀痛无比。朱能“勇决得士心”,他死后,军中一片哀哭。远征军箭在弦上,容不得任何拖延,年仅31岁的右将军
张辅临危受命,主动承担起指挥全军的重任,他一面飞章奏报朱棣,一面率军南进,六天后,远征军由凭祥度坡垒关,进入
安南境内。军情紧急,朱棣命张辅佩征夷将军印,充
总兵官,代替朱能统率全军,并以明初
常遇春病逝,副将
李文忠建大功的事迹予以鼓励,希望张辅不负所托。
首次征服安南
张辅,字文弼,系“靖难”名将
张玉之长子。朱棣起兵时,他从父力战,因功升为指挥同知。张玉在东昌战死后,张辅
袭爵,随朱棣战夹河、
藁城、
彰德、
灵璧,皆有功,受封为信安伯,禄千石。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加禄三百石。张辅不愧为名将之后,深通攻心为上的道理,进入
安南境内后,他命人先将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条罪状写成榜文,刻于
木牌上,顺流放下,安南军民见到榜文后,人心离散。
明军兵分两路,京畿兵、荆、湖、闽、浙、广西兵由张辅率领,出广西凭祥;另一路明军由蜀兵、建昌、云南、贵州兵组成,在沐晟率领下出云南
蒙自,两路明军斩关而进,勇往直前,在芹站附近大败安南之伏兵,进占新福,于白鹤江胜利会师。胡氏父子料不到明军进展竟如此神速,大惊之下,倾全国之兵号称二百余万(《明史·
张辅传》谓安南兵众七百万,显系夸大),依宣江、洮江、
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征发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概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张辅大军进入富良江,先命骁将
朱荣进攻嘉林江口,再进至多邦隘,沐晟军也沿洮
江北 岸鼓行而进,与张辅呈南北夹击之势,互为声援。胡氏父子则厚集兵力于多邦城,企图据险顽抗。多邦城坚而高峻,城下设有重濠,濠内密置竹刺,濠外多掘坎地,守卫严密。张辅下令道:“安南
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报国立功,若能先登此城,不惮重赏。”将士踊跃应命。明军趁夜攻城,都督佥事黄中,率敢死之
士数千人,越重濠,缘城而上,指挥蔡福等人奋勇先登,大军万炬齐明,随后跟进,
安南兵惊措之下,矢石竟不得发,纷纷败走城下。明军攻入城中,安南兵驱大象出阵,誓死拒战,激烈的
巷战中,明军几呈不支。
张辅“以画狮蒙马冲之,翼以神机火器。象皆反走,贼大溃。斩其帅二人”,明军追至伞圆山,尽焚缘江木栅,俘斩无算,终于攻克了坚固的多邦城。
12月,明军经激战,又克安南东西二都,安南吏民崩溃,各州县纷纷纳款于明军,张辅辑吏民,抚降附,分遣
别将李彬、陈旭掠地,来归者日以万计。胡氏父子进退失据,乃悉焚宫室,亡命海中,继续与明军为敌。1407年,明军水陆并进,
清远伯
王友等率军渡过自注江,攻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诸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
安南将领胡杜聚集水师扼守天险盘滩江,
张辅命降将陈封攻击,大败之,尽夺其舟,遂定东潮、谅江诸
府州。明军主力追击至木丸江对岸下寨,胡一元之子胡澄以战船三百艘来战,明军迎头痛击,斩首万级,擒其将校百余人,溺死者无算,江水为赤。张辅在咸子关筑城,命都督
柳升镇守。3月,安南军队残部搦战于富良江,张辅与沐晟夹岸迎战,柳升以水师横冲其阵,大败敌军,斩首数万级,因天旱水浅,安南兵纷纷弃舟逃走,明军追至时江水忽然大涨,遂乘胜急进,安南兵大多被歼。5月,明军追击至日南州奇罗海口,安南军队残部全军覆没,胡氏父子仅以数舟逃遁,明军在当地百姓协助下,擒获胡一元及其子胡澄,随后又擒胡汉苍和伪太子胡芮,全部槛送京师。
至此,明军出师仅一年,就大获全胜,消灭了篡位的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朱棣大为欣喜,群臣亦入贺曰:“黎贼父子违天逆命,今悉就擒,皆由圣德合天,神人助顺。”朱棣则说:“天地祖宗之灵,将士用命所致,朕何有焉。”为胜利冲昏头脑的明朝君臣,这时一改初衷,不再寻找所谓陈氏子孙之贤者,而是另谋在
安南开设
三司及
郡县。6月1日,朱棣以平安南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
布政使司,以吕毅为都指挥使,黄中为副,
黄福为布政使兼
按察使,并分设官吏,改置17府,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
张辅班师回京后,朱棣特于奉天殿赐宴,晋封张辅为英国公,岁禄三千石。
明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平定安南,主要是因为胡氏政权多行苛政、民心不附,朱棣应陈天平之请,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又承诺复立陈氏子孙之贤者,这当然受到了安南人民的欢迎,亦不失为仗义之举,但得胜后自食其言,草率地决定将安南内属,却是明显的失策。纵观中国的历朝历代,
安南虽曾多次成为中国属地,但自五代
吴权以来,已独立成国,一旦直属中国管理,必然遭到安南各阶层人民的反抗,安南可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
朱棣对胡氏父子十分宽容,只将他们二人及少数近臣关押,胡澄、胡芮等人皆获赦免,然而朱棣的安抚却没有使安南平静下来。1408年,
张辅大军刚刚班师,以简定、邓悉、阮帅等人为代表的安南地方势力就起兵叛乱,攻击盘滩、咸子关,控扼三江府之交通,慈廉、威蛮、上洪、大堂、应平、石室等地安南民众纷纷响应,明朝驻军镇压不力,致使叛乱不断蔓延。简定起兵后,自称日南王,后为招揽人心,又立所谓陈氏后人陈季扩为
大越皇帝,改元重光。陈季扩打着陈氏后人的招牌,得到
安南人民支持。
最初,陈季扩曾以陈氏宗亲的名义派人到明朝讨封,不料因使臣无礼,触怒了朱棣而被杀。朱棣在张辅支持下坚持武力进讨的方针,调发云南、贵州、四川都指挥使司和成都三护卫军共四万人,由沐晟领征夷将军印,再征安南,不料这次战局却非常不利。12月,沐晟在生厥江与安南叛军激战,因轻敌遭到惨败,参赞军务的兵部尚书刘俊突围不成,自经而死,交趾都司吕毅、参政
刘显等人皆战死,安南形势大乱。
1409年2月,朱棣迫不得已,再度启用
张辅督师,发兵二十万与沐晟
协同作战,这时的朱棣正准备北征蒙古,因此要求张辅必须尽快平定安南事态。
兵连祸结
“前度刘郎今又来”的
张辅这时对
安南形势已成竹在胸,他并不急于前进,而是在叱览山伐木造舟,“招谅江北诸避寇者复业”。待形势稳定后,张辅才率大军进至慈
廉州,破喝门江,克广威州孔目栅,在咸子关击败安南军。安南乱军聚集战船六百余艘,退保江东南岸。张辅率领部将陈旭等以水师进攻,乘风纵火,大破其众,擒其将帅二百余人。追至太平海口,安南将阮景异又以战船三百艘迎战,复为明军所破。11月,张辅乘大胜余威,派指挥朱荣、蔡福等率
步骑兵先进,自率
舟师为后继,自黄江至神投海,会师于清化,再分道入磊江,屡败叛军,在美良山中活捉元凶简定,连同他的党羽一起送往京师,次年1月,张辅又削平其它各处变乱,斩首数千人,筑成
京观以镇服
安南人民。陈季扩退屯乂安,继续抵抗,张辅飞檄向朝廷告捷。当时明军第一次北征正好遇到重大挫折,同是“靖难”名将的淇国公
丘福、
武城侯王聪、同安侯
火真、
靖安侯王忠和安平侯
李远率十万大军北征本雅失里,结果在
胪朐河遭蒙古军伏击,丘福等皆阵殁。朱棣震惊之余,又见
张辅获胜,
认为安南不足为患,于是召回张辅,准备亲自率领大军北征蒙古。1410年,朱棣亲征
漠北得胜而归,陈季扩趁机派使臣胡彦臣入贺并求封,朱棣一时高兴,特授陈季扩为交趾布政使,其属官分授都指挥、参政等职,然而陈季扩的本意是求封为安南国王,朱棣的诏旨既不能令他满意,遂继续称兵作乱。由于明军主力北上,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无法讨平陈季扩。1411年,为了彻底平定
安南之乱,已经腾出手来的朱棣命令
张辅三征安南,迫令“陈季扩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则以武力讨平之。
一向主战的张辅到任后,立即部署进兵,安南人民此时对张辅颇为忌惮,加上明军重兵抵达,局势开始发生有利于明军的变化。张辅到任,首先申明军令,都督黄中素来骄横,屡违节度,张辅斩之以徇,由此官兵惕息,无敢不用命者。7月,明军大破安南将阮景异于月常江,缴获战船百余艘,生擒安南元帅邓宗稷等,又捕斩别将数人。次年8月,安南叛军以战船四百余艘,分作三队,在神投海邀击明军。张辅以锐卒冲其中坚,明军以钩牵连敌船,作殊死战,从中午鏖战至傍晚,大破敌军,乘胜进抵陈季扩的老巢
乂安府,安南军民降者相继。
1413年冬,
张辅与沐晟会师于顺州,与安南军在爱子江决战。此役,
安南兵仍然以象阵为前驱,明军按照张辅的部署,一矢射落
象奴,二矢洞穿象鼻,群象皆返奔,自蹂其众。明军裨将杨鸿、
韩广、薛聚等人乘势继进,矢落如雨,安南兵大败。1414年1月,明军进至
政平州,安南兵残部屯暹蛮、昆蒲诸栅,悬崖侧径狭窄,骑兵不得前进,安南兵遂以为明军必不敢轻进,而张辅却与
将校徒步行山
箐中,夜四鼓掩至其巢,出其不意大破安南军,擒阮景异、邓容等。陈季扩只身败走老挝,张辅命指挥师佑率兵追击,连破老挝三关,终于在蒙册南磨将陈季扩活捉,与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师。至此,安南全部平定,
张辅以叛军所占城地,设升、华、思、义四州,增置
卫所,留军镇守而还,此时正好是朱棣二征蒙古的前夕。
在明军的武力镇压下,交趾虽然再次平定,但明朝官吏不善于安抚,内部又勾心斗角,
安南民心不附,为尔后的变乱埋下了祸根。1418年1月,安南
清化府俄乐县土官巡俭
黎利召集各部在兰山
会盟,起兵抗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明军无力镇压。1416年,朱棣迁都北京,明朝的经营重点逐渐北移,交趾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黎氏王国独立
1414年,
张辅第三次平定
安南后,明廷召还了
黄福,以素有能名的兵部尚书
陈洽为交趾
布政使和按察使,参赞军务,但朱棣所委的中官
马骐贪暴,在安南苛敛金银,陈洽无法制止,而镇守的
荣昌伯
陈智和都督方政又
不睦,以致各地叛乱风起云涌,黎利更是狡黠难制。当时朱棣已死,宣宗瞻基在位,陈洽上疏道:“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宣宗降旨切责,陈智、方政这才被迫进兵,但败于
茶笼州,二人具被削官。
黎利起兵后,势力发展很快,转战数省,明军不能制,于是1426年10月,
明宣宗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都督马瑛为参将领兵五万往援,合马骐原驻军十万进行围剿。当时,黎利之弟黎善攻
交州城,被明都督陈濬等人打败,11月王通主力赶到,分道出击,参将马瑛在石室县败安南军,
王通引军与瑛合,明军进至应平、宁桥。黎利佯败,设伏以待,陈洽以此地形势险恶,恐有伏兵,建议持重缓进。王通自恃兵众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黎利伏兵齐发,明军大败,死者三万余人。刘洽跃马直入阵中,身被数创,左右欲扶还,陈洽怒目吼道:“吾为国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数人,自刭而死。
宁桥之役,王通也受了伤,率残兵奔还交州。黎利以重兵围攻乂安,明守将都督蔡福以援军不至,退保东关,千户包宣以其众降于黎利,蔡福也被俘虏,都指挥佥事
周安、指挥陈麟宁死不降,引兵退至富良江,被
安南兵包围,二人大呼“吾天子朝臣,岂死贼手”,
手刃数人,与所部九千余人同时遇害。
黎利聚众三十万人在
交州与王通对峙,分遣别将四出掠地,所过皆残灭,只有清化一城仍在明军手中,守将
罗通与指挥打忠坚守不去,安南兵攻之不克。次年2月,黎利攻交州,王通趁其不备,以劲卒五千直捣其营,大破之,斩首万余级,黎利惊慌退走。明军将领请求乘胜追击,但王通胆小如鼠,敛兵三日不出,几天后黎利声势复振,再围交州,分兵攻陷昌江、谅江,形势急转直下。王通大惧,一面又与黎利联系,允诺代为请求
藩封,一面飞章向朝廷请求增兵。明宣宗命柳升为征虏副将军,充
总兵官,保定伯
梁铭为左副总兵,都督
崔聚为参将,尚书
李庆参赞军务,率领步兵十万、骑兵二万出广西攻
镇南关,
黔国公沐晟、
徐亨、谭忠出云南攻梨花关,
镇远侯
顾兴祖将步骑兵各五万出广西援坡垒关。
柳升是当时的名将,他曾参与
张辅的南征,随朱棣北征也立有功勋,又平定
唐赛儿之乱,负一时之望,朝廷倚为柱石。6月,有消息传来,说黎利包围昌江甚急(其实4月就已被黎利攻陷),
明宣宗诏命柳升立即赴援,9月,柳升大军进入隘留关,
安南兵沿途据险列栅抗拒,明
军鼓勇进攻,连破之,进抵镇夷关。柳升因屡战屡胜,轻视黎利。郎中
史安、主事
陈镛告诉尚书李庆说:“柳将军辞色皆骄,骄者,兵家所忌。贼或示弱以诱我,未可知也。防贼设伏,
玺书告诫甚切,公宜力言之。”李庆其时正好病重,勉强支撑起来去告诫柳升,柳升不听。明军主力进至倒马坡,柳升率百余骑先行过桥,桥突然损坏,后军遂不得进。黎利伏兵四起,明军大败,柳升陷泥淖中,中镖死。次日,梁铭病卒,又过了一天,李庆亦病死,明军散乱无主。这时,
崔聚率军进至昌江,黎利以大军围困,明军因前后受敌,作殊死战,后安南兵又驱象阵来攻,明军遂乱,安南兵大呼:“降者不死。”明军或死或走,无一降者,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柳升战败之后,沐晟孤军不能再进,也退回云南,
安南遂落入黎利手中,王通惧而请和,并私下释放俘虏两万余人并马两万匹,并送黎利使者入朝,请封所谓的陈氏后人陈高为安南国王。明宣宗召集群臣商议,英国公
张辅道:“这是黎利诈谋,必不可从,当再益兵讨贼,臣誓将元凶首恶,絷献阙下。”
蹇义、
夏原吉也都认为不可轻许。然而,以
杨荣、
杨士奇为代表的重臣,看出宣宗已有厌战之意,便皆言交趾荒远,不如许了黎利,以息兵争。明宣宗遂决计罢兵,遣侍郎李琦、
罗汝敬等,赍诏抚谕交趾,赦免黎利抗命之罪,封陈高为安南国王,同时诏王通等率安南尚余诸军共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
陈高不过是黎利的傀儡,很快被逼服毒自尽,明英宗正统二年,明朝正式册封
黎利为
安南国王,黎利亦不愿与明朝为敌,从此直到
崇祯十七年明亡,始终奉明朝正朔。
史书记载
张辅,字文弼,河间王玉长子也。燕师起,从父力战,为指挥同知。玉殁东昌,辅嗣职。从战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皆有功。从入京师,封信安伯,禄千石,予世券。妹为帝妃。
邱福、朱能言辅父子功俱高,不可以私亲故薄其赏。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加禄三百石。
是时
安南黎季犛弑其主,自称太上皇,立子苍为帝。其故王之孙陈天平自老挝来奔,季犛佯请归国。帝遣都督黄中以兵五千送之,前大理卿薛为辅。季犛伏兵芹站,杀天平,亦死。帝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右副将军,帅丰城侯李彬等十八将军,兵八十万,会左副将军
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兵部尚书刘俊赞军事,
行部尚书黄福、大理寺卿陈洽给馈饷。
四年十月,能卒于军,辅代领其众。自凭祥进师,度坡垒关,望祭安南境内山川,檄季犛二十罪。进破隘留、鸡陵二关,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军亦自云南至,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
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辅自新福移军三带州,造船图进取。会帝闻朱能卒,敕拜辅为将军,制词以李文忠代
开平王常遇春为比,且言乘冬月瘴疠未兴,宜及时灭贼。十二月,辅军次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
死士,人持炬火
铜角,夜四鼓,越重濠,云梯傅其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蚁附而上,角鸣,万炬齐举,城下兵鼓噪继进,遂入城。贼驱象迎战。辅以画狮蒙马冲之,翼以神机火器。象皆反走,贼大溃。斩其帅二人,追至伞圆山,尽焚缘江木栅,俘斩无算。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旭取西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三江州县皆望风降。
明年春,辅遣清远伯王友等济自注江,悉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诸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贼将胡杜聚舟盘滩江。辅使降将陈封袭走之,尽得其舟。遂定东潮、谅江诸府州。寻击破季犛舟师于木丸江,斩首万级,擒其将校百余人,溺死者无算。追至胶水县闷海口,还军。筑城咸子关,令都督柳升守之。已,贼由富良江入。辅与晟夹岸迎战。升等以舟师横击,大破之,馘斩数万,江水为赤,乘胜穷追。时天旱水浅,贼弃舟陆走。官军至,忽大雨水涨,遂毕渡。五月至奇罗海口,获季犛及其子苍,并伪太子诸王将相大臣等,槛送京师。安南平。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求陈氏后不得,遂设
交阯布政司,以其地内属。自唐之亡,交阯沦于蛮服者四百余年,至是复入版图。帝为诏告天下,诸王百官奉表称贺。
六年夏,辅振旅还京师。再赐宴奉天殿,帝为赋《平
安南歌》,进封英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其年冬,陈氏故臣简定复叛。命
沐晟讨之,败绩于生厥江。明年春,复命辅佩征虏将军印,帅师往讨。时简定已僭称越上皇,别立
陈季扩为皇,势张甚。辅就叱览山伐木造舟,招谅江北诸避寇者复业。遂进至慈廉州,破喝门江,克广威州孔目栅。遇贼咸子关。贼舟六百余,保江东南岸。辅帅陈旭等以划船战,乘风纵火,
擒贼帅二百余人,尽得其舟。追至太平海口。贼将阮景异以三百艘迎敌,复大破之。于是季扩自言陈氏后,遣使求绍封。辅曰:「向者遍索陈王后不应,今诈也。吾奉命讨贼,不知其他。」遂遣朱荣、蔡福等以步骑先进,辅帅舟师继之。自黄江至神投海,会师清化,分道入磊江,获简定于美良山中,及其党送京帅。八年正月进击贼余党,斩数千人,筑
京观,惟季扩未获。帝留沐晟讨之,召辅班师。谒帝于
兴和,命练兵宣府、万全,督运北征。
时
陈季扩虽请降,实无悛心。乘辅归,攻剽如故,晟不能制。交人苦中国约束,又数为吏卒侵扰,往往起附贼,乍服乍叛,将帅益玩寇。九年正月,仍命辅与沐晟协力进讨。辅至,申军令。都督黄中素骄,违节度。诘之不逊,斩以徇。将士惕息,无敢不用命者。其年七月破贼帅阮景异于月常江,获船百余,生擒伪元帅邓宗稷等,又捕斩别部贼首数人。以瘴疠息兵。明年八月击贼于神投海。贼舟四百余,分三队,锐甚。辅冲其中坚,贼却,左右队迭进,官军与相钩连,殊死战。自卯至巳,大破贼,擒渠帅七十五人。进军乂安府,贼将降者相继。
十一年冬,与晟会顺州,战爱子江。贼驱象前行。辅戒士卒,一矢落象奴,二矢射象鼻。象奔还,自蹂其众。裨将杨鸿、韩广、薛聚等乘势继进,矢落如雨,贼大败。擒其帅五十六人。追至爱母江,尽降其众。明年正月进至政平州。闻贼屯暹蛮、昆蒲诸栅,遂引兵往。悬崖侧径,骑不得进。辅与将校徒步行山箐中。夜四鼓抵其巢,悉擒阮景异、邓容等。季扩走老挝,遣指挥师祐以兵索之,破其三关。遂缚季扩及其孥送京师。贼平。承制,以贼所取占城地,设升、华、思、义四州,增置卫所,官其降人,留军守之而还。十三年春至京。旋命为交阯
总兵官往镇。而余寇陈月湖等复作乱,辅悉讨平之。十四年冬召还。
辅凡四至
交阯,前后建置郡邑及增设驿传递运,规画甚备。交人所畏惟辅。辅还一年而黎利反,累遣将讨之,无功。至宣德时,柳升败没,王通与贼盟,仓卒引还。
廷议弃交阯,辅争之不能得也。
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并支二俸。寻命辅所受太师俸于北京仓支给。时百官俸米皆给于南京,此盖特恩云。
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
六卿。」益见亲重。寻命知经筵事,监修《
实录》。
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加禄三百石。辅威名益盛,而久握兵。四年,都御史顾佐请保全功臣。诏辅解府务,朝夕侍左右,谋画军国重事,进阶
光禄大夫左柱国,朝
朔望。英宗即位,加号翊连佐理,知经筵、监修《实录》如故。
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而小心敬慎,与蹇、夏、
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也先入犯,振导英宗亲征,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
老矣,默默不敢言。至土木,死于难,年七十五。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张辅墓
张辅墓位于
丰台区长辛店乡吕村南部。这里有明代将军张辅、张懋父子的墓地。
距今有500年左右历史,1981年,因附近某工厂建设,石雕石碑没有合适的地方摆放,只好摆放在当前位置。原来墓地规模较大。仍保存有各种石雕,有石人、石羊、
石狮、
石虎和石马等,还有两座明代碑刻。这些石雕作品,具有典型的明代石雕艺术风格,是丰台区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