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赛儿
明初著名白莲教女首领
唐赛儿(1399—?),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山东滨州蒲台县人。1420年(永乐十八年)在益都(今青州)卸石棚寨率众起义,震动京师。明初,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南粮北调,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人物生平
唐赛儿是蒲台县(今山东省滨州市蒲城街道办事处)农民林三孀妻,曾出家为尼。她用白莲教组织群众,自称佛母,在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县活动。
明永乐十八年(1420),唐赛儿组织农民数千人,在青州卸石棚寨发动起义,打死前来镇压的明青州卫指挥高风。起义军声势更为高涨,各地的白莲教群众纷纷行动起来。董彦升、宾鸿所率领的一支起义军乘胜攻占了莒县即墨县,并围攻安丘。明朝在山东的地方官惊惶失措,连忙向明廷告急。明成祖朱棣派安远侯柳升率领军队前去讨伐,柳升在御石栅寨打败了唐赛儿,都指挥刘忠在战斗中阵亡。起义军首领刘俊、王官等被捕牺牲,明朝军队把俘获的四千多起义者全部杀害,而唐赛儿、董彦升、宾鸿等人,则在人民的保护下逃走,下落不明。明朝政府屡下严令,务要捕获唐赛儿等人,但却无踪迹。朱棣怀疑唐赛儿削发为尼或混处女道士中,就下令尽逮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姑来京审讯,随后又下令尽快搜捕全天下出家为尼的妇女,前前后后抓捕的人数达到了几万人。
相关传说
为夫报仇
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加上水、旱灾害,瘟疫流行,群众生活十分艰难。山东、河南等地的群众到了吃树皮、草根维持生活的地步。“民食草实为食。”
永乐十七年,“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国榷》卷17)
传说唐赛儿18岁结婚,时逢乱世。婚后不久,恩爱的丈夫林三被官府逼死(一说染疫病亡),唐赛儿痛不欲生,唤起了她的反抗之心,决意为丈夫和受苦的乡亲报仇。
剪纸为兵
当时,滨州民间白莲教盛行。饱受战乱和盘剥之苦的农民群众广泛信奉白莲教,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相互帮助。唐赛儿自幼好佛诵经,为了令自己师出有名,流传出一个传说。
林三死后,唐赛儿经常去坟地祭奠。一次祭完林三回村时,在山脚下的石缝里,唐赛儿发现了白莲教的书典和宝剑。此后,乡里、衙间就盛传她“通晓诸术”,并认为“剑亦神物,惟赛儿能用之”。唐赛儿于是自号“佛母”,称能预知将来事情的成败,并以能剪纸为兵马相号召,组织民众。她不辞劳苦,不避艰险,秘密往来于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诸州县。
人物影响
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更震撼了通过农民起义夺得政权的明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明王朝不得不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作了一些让步。据明史记载:“是月,赈青、莱饥。”第二年(1421年)成祖“诏罢不便于民及不急诸务;蠲十七年前逋赋,免去年被灾田粮。”这种当月就赈灾青州、莱州,随即罢免徭赋及受灾田粮的举措,与唐赛儿的抗争密不可分。
自唐赛儿起义以来,她的事迹便成了山东滨州、青州一带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说唐赛儿在牢狱里被戴上了手铐脚镣,可她轻轻一抖,手铐脚镣便全掉下来了,从此她便升到天上;还有的说唐赛儿跑到大草原成了一个部落的首领……如今唐赛儿当年起义的地方——卸石棚寨被称唐三寨。寨顶现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所立石碑:“唐三寨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卸石棚寨仍存留寨墙、舂米石臼等遗物。
滨州人民为了纪念唐赛儿,在滨州城南、滨州黄河大桥以北修建了唐赛儿雕像,在原蒲台县西关原址修建了唐赛儿祠。
人物争议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唐赛儿率领的义军曾犯下过焚劫民家、屠杀百姓的罪行。
艺术形象
1986年 电视剧《唐赛儿》李松梅 饰 唐赛儿
2015年 电视剧《锦衣夜行吴倩饰唐赛儿
清代小说《女仙外史》以唐赛儿为核心人物,捏合燕王靖难、建文逊国和唐赛儿起义等历史题材,串以嫦娥、天狼星转世下凡的神话,使唐赛儿和朱棣互为敌国,把唐赛儿塑造成起义勤王、讨叛诛逆、维护建文正统的女英雄。
京剧《唐赛儿》由上海京剧院集体创作,张丙昆执笔。1960年3月8日首演于天蟾舞台。这出戏突破了以往某些农民革命史剧拘泥于描写失败教训所带来的低沉压抑的格调,而以喜悦兴奋的感情,着重歌颂了唐赛儿及其战友。李玉茹扮演的唐赛儿女扮男装在去赚青州的路上,一段娃娃调以高亢优美的行腔唱出了唐赛儿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参考资料
《明太宗实录》.国史编纂委员会.
#锦衣夜行#.电视剧锦衣夜行.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7 18: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