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小虎
广东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的统称
广东四小虎、又称广东四小龙,是指1980年代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东莞市中山市、南海市(今佛山南海区)和顺德市(今佛山市顺德区)。
名称来源
1987年,三十出头的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王志纲和他的同事在珠三角跑了一圈,写出一篇题为《广东跃起四小虎》的报道。自此之后,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四小虎”(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相对应)的惊艳表现,逐渐引起全中国乃至海外人士的关注。
广东四小虎这样的称呼虽在1987年新华社的报道中就提出来了,但影响的真正扩大是在1991年王志纲和田炳信合写的《珠江三角洲启示录》发表之后。
广东四小虎真正形成气候是在1986年和1987年,距离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有八九年的时间。这个格局基本上是以珠江为界,珠江东侧和西侧出现了两种很有意思的经济发展模式。东侧以东莞为代表,与香港形成了一个“前店后厂”的关系,成为香港转移加工工业的一个基地。当年有6万家香港企业向内地转移,有4万家选择了东莞。而在珠江西侧北侧,以中山、顺德、南海为代表,形成了另外一种发展模式。就是以香港的资讯、订单、技术为支持,发展物流,发挥当地市场经济的传统,企业逐渐“北伐”占领全国市场。也就是所谓的东莞模式、中山模式、顺德模式、南海模式
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前
广东四小虎改革开放前均为农业县,经济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其管理模式也是以农业管理为基础。
2、改革开放后
四小虎已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大市(区),经济社会管理的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其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必须全面转型,以工业经济社会的管理模式全面取代农业经济社会的管理模式。如今,顺德、南海已成为佛山的辖区,由于多年的分离,其整合尚需努力。东莞中山地级市直接管理科级镇,多数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大,小马拉大车,其行政管理、城市建设、人才引进等都受到严重制约。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民变为居民,东莞、中山亟待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按城市型社会来进行管理。
成员介绍
东莞
东莞,广东省辖市,是“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国际制造名城,国际生态都市,广东省重要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全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拥有独特岭南文化。东莞有港澳同胞约12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素有“音乐之城”、“科技之城”、“博物馆之城”、龙舟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举重之乡、粤剧之乡等美誉。 东莞市长安镇上沙社区上沙村是中华民国国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祖籍地。
东莞:“三来一补”大转型
“我1992年第一次来到大陆东莞考察,和台湾相比,这里低廉的土地价格人力成本让我很吃惊。”台达电子中国区行政总经理曾纪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他在东莞支付给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大约为350元人民币,而这在内地还算偏高的,相比之下,台达台湾工厂的平均工资是这里的7倍。
毫无疑问,凭借毗邻港澳,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等优势,“三来一补”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东莞的经济起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30年的时间里,东莞辖区内32个镇和街道几乎每一个都发展成了专业从事某类产品加工制造的城镇,从电脑组件到软饮料,从毛织服饰到家用电器,雀巢咖啡索尼唱机诺基亚手机……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近3000亿元人民币的GDP,无论谁都不能不叹服,这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创业神话。
“世界上每5台电脑就有一台是在东莞制造”,“每5件羊毛衫就有一件是在东莞生产”。这样的数字让东莞有理由为它超强的产业规模引以为豪,但顶着“世界工厂”帽子的东莞,却也最能体会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201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东莞调研时指出:“如果东莞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今天的东莞,再一次站在了“爬坡换挡”征途的起点上。产业调整升级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作,要经历不可避免的阵痛,要忍得住暂时的发展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
东莞市经济过去一直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点。由于这类企业前景不好,所以从2012年开始东莞就已陆续推出一系列转型的重大措施。
东莞将连续5年拿出50亿元支持企业发展,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产业转型、中小企业贷款、企业贴息设立创业基金等方面。
中山
中山市广东省辖地级市,是中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介于东经113°9′2″至113°46′,北纬22°11′12″至22°46′35″之间,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佛山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古称香山县,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1152年设立香山县,1925年,改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 中山市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素有华侨之乡、广东省曲艺之乡的美誉。中山市的主力产业为灯饰,著名的中国灯饰之都——古镇镇就在中山市。
中山:走出一条协调发展之路
曾几何时,“威力、威力,够威够力”的广告语,响遍全国。上世纪80年代初,市场大门初开,睿智的中山人抢抓先机,将发展重心定位于轻工业,以公有企业为依托,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促进技改为突破,推动市属工业向规模经济发展
1988年,凯达、威力、晨星等市属公有企业扬帆起航,乘风破浪。这一时期的积累,为中山下一轮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由十余家市属企业集团组成的“中山舰队”,曾经制造出了工业发展史上的传奇和神话。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山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39.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全国第一批36个率先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山由县级市升格为“只辖镇的地级市”。
1998年,中山人又一次站在了改革的潮头。当年5月,中山市委、市政府果断实施市属公有企业产权体制改革。犹如凤凰涅槃的体制改革,激发了中山民营经济的活力。数年之后,中山民营企业数量迅速达到2万家,占中山各类企业总数的2/3,民营经济占据了半壁江山。
也是在1998年,中山正式提出“工业立市”战略,高起点整合建设工业园区,推动工业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次年,中山十大名牌产品认定委员会成立,名牌战略拉开帷幕。
工业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后,中山审时度势,于2001年提出从“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迈进。通过启动名牌战略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加工型发展模式,向工业“微笑曲线”两端发力。
由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再到产业强市,10年间中山工业走出了由求大到求强,由求量到求质的科学轨道。事实胜于雄辩,中山涌现出2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3个省级专业镇和7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成为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共创出373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
亦正是10年间,中山工业产值纵身跃过1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三大台阶。
中山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生态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改善人居环境,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综合协调发展之路。
2013年,中山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38.93亿元。
顺德
顺德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冲积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面积806平方公里,全区现辖4个街道、6个镇。东连广州市番禺区,北接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西邻江门新会区,南邻中山市、江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超过40万人。
顺德曾获得“广东四小虎”、“岭南壮县”、“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等美誉。顺德位于广佛同城的西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南部,是佛山市与广州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
顺德:综合改革成就“虎先锋”
“不到顺德,不知钱少;不见老冯,不知胆小!”2001年12月17日,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的薄熙来率团考察顺德,作出了这样的“论断”。他说的老冯,是时任顺德市委书记的冯润胜。
顺德人的“胆大”是出了名的。早在1978年8月——距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4个月,顺德容奇镇就与香港大进有限公司悄然合作办起了“大进制衣厂”,资金、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原材料、订单全部来自香港厂家,容奇镇只负责提供厂房和劳动力,仅300人的小厂当年即获利20万美元。《顺德志》用直白的文字记录这段了历史:大进制衣厂成立,中国最早“三来一补”企业。
正是这种“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成就了顺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顺德人凭着“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工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主”这三板斧,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局面。政府主导产业发展屡建奇功,顺德人很快就发了财。
然而,政府扮演大老板的直接后果就是“有限收益,无限责任,包袱越背越重,风险越来越大”。1993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来到顺德,当时的顺德领导陈用志、冯润胜向他汇报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用了“辉煌的成就,惊人的包袱”这句话。
改革势在必行。曾任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广东经济学会会长的曾牧野事后回忆起1993年顺德进行的那场风云激荡的改革时,用了“艰难突破重围”六个字。
在1993年广州珠岛宾馆的一次会议上,广东省委决定让顺德关起门来,进行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配套的、综合性的全面改革。是年8月,顺德的综合体制改革正式启动。顺德的改革在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曾牧野回忆,谢非当年到北京开会,收到有关方面转来的一大沓“告状”材料,他顶住压力,只是找到时任顺德市委书记的陈用志,叮嘱他注意一些敏感话题的处理。
顺德人转脑子、卖企业,创造了“全员股份化”“贴身经营”“靓女先嫁”等不少新名词。借助于综合体制改革,顺德突破了“顺德模式”,进而在此后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屡居榜首。
如今,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顺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顺德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45.1亿元。
南海
南海市,广东省县辖市,今被降为佛山市下辖区南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紧连广州市,毗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州大城市下的重要卫星城。 南海区在广佛同城的大环境下,打出了广佛同城、南海先行的口号,做好了广佛同城的排头兵。南海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城市,是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区域技术创新示范城市、 广东省教育强区。 南海是“广东四小虎之一”南海是千年文化名城,2012年,南海在全国百强区中位列第四。
改革开放之初,一批“洗脚上田”的农民办起了一批小五金、小冶炼、小化工、小塑料等个体私营企业,南海的非公有制经济由此起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海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三分天下。
1993年,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推动下,南海开始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这一年,南海洲表村、下柏村、沙涌村一起成为农村股份合作制试点,尝试成立股份合作社,把村民土地折价入股,村民凭股权证定期分红,并将全村土地划为农业保护区、工业区和商住区,集中土地引资办工厂,迅速走向工业化。
由于是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当时南海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得到了中央的一个珍贵表态:可以搞,但不宣传,不推广。1995年3月,终于尘埃落定,1574个股份合作组织开始登上南海的历史舞台。
此后数年间,南海农村呈现出这样的景象:连片的厂房起来了,农民大规模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南海农村的发展走入了一个不同的轨道。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解决了南海区人多地少、土地收益低的矛盾,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该制度随后在南海全市以及珠三角推广。这种创新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及征地制度的改革,后来被总结成“南海模式”,而农村股份合作制也成为全国农村发展经济的一个经典模式。
改革不断在探索中深入。南海区委农村工作部负责人介绍,从2003年起,南海全面推进农村股权固化,切实做到固化存量,避免增量,有效防止新增农村“出嫁女”。同时针对人口的不断变动,适当扩大出资购股的覆盖面,逐步建立“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定期调整,合理流动”的股权新机制。
2013年,南海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72亿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0 09:56
目录
概述
名称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