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
美国学者泰勒提出概念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以上的城镇。通常把中心市区称作母城,外围的卫星城称作子城,具有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等作用。卫星城是位于大城市周围区域的小城市,因这些小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太空中的卫星围绕某个中心点的分布相类似,故名卫星城。在中国,卫星城是指在中心城市或城区附近的城市、城县和城镇。
城镇简介
定义
卫星城、全称卫星型城镇,是指以大城市(在一定区域内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而不是在经济、政治或面积等仅单方面地位突出的城市)为中心、在地理空间上呈卫星分布状的城市或县镇。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国家地区内部的行政区类型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里的城镇可以是各种类别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行政区。
在中国,卫星城包括已有一定城市化进程的卫星市(盟、省会、直辖市、地级市、自治州和特别行政区)、卫星县(县、旗、特区、市辖区、县级市、自治县和自治旗)和卫星镇(镇和街道)。
卫星城是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需要横向比较。例如,杭州是嘉兴的中心城市,同时是上海的卫星城市。在浙江省地区范围内,杭州是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地区范围内,杭州是卫星城市。另外,卫星城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可能没落成偏远城镇,有的可能发展成中心城市。
广义
广义上的卫星城又称事实型卫星城或地理型卫星城,是在地理空间环境下自然存在于某座中心城市周边附近的城镇。由于相邻的不同行政区及其城镇总会在经济、政治、文化、面积和人口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不同规模层次或级别地位的城镇化地区,最终在相对比较下呈现大、中、小的区别,小城镇就会成为大城镇的卫星城。这种泛概念的卫星城几乎在每个人口汇聚地带都有。例如,广东省的兴宁县级市就是梅州地级市的卫星城。
特别说明:雄安新区的功能地位不是卫星城,是中心城,但在建设初期仍属于事实型卫星城。
狭义
狭义上的卫星城又称都市型卫星城或功能型卫星城,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中特别建设于某座中心城市外围邻近的城镇。首先,卫星城是依托中心城存在的。中心城是综合地区居高的城镇,比如直辖市、省会、一二线城市及其城区。中心城通常是贸易窗口、行政中心、交通枢纽、人口聚落或工业基地,超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都可能成为某一片区的中心城。没有这类在经济和政治中起到龙头作用的中心城,就没有现代科学上的卫星城。因此,狭义上的卫星城最重要特征就是靠近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现代化大都市。卫星城本身要具备相当水平的公共基础设施,以保证能承担中心城辐射分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不过,卫星城可能暂处于规划中而实际未成型。
城镇特点
卫星城的本质就是中心城市的扩张,包括显性的城市占地面积扩大和隐性的城市文化气息扩散。
扩散效应
中心城市原有的空间和其它环境资源有限,规模扩大的同时就需要周围更多的环境资源和土地空间以疏导分散新增的人口、住宅、工厂和其它城市元素等。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荒地、乡村、农田等地方就会走向城镇化道路,而既有的落后市县镇等就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使之与中心市区组团成片,最终形成卫星城。
溢出效应
中心城多半出现房价贵、人才竞争压力大、交通拥堵等现象,导致卫星城成为很多人闯荡拼搏和安居乐业的次优选择、甚至转变成最优选择。加之很多大中小型企业及其分厂需要土地空间较大、土地价格便宜的地区,所以卫星城的发展就能受到重视。发展中的卫星城又会在宏观上表现出房价升高、设施完善和环境改善等现象。
同城效应
卫星城和中心城、其它相邻卫星城因距离较近而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人口在异地之间流动频繁,商业、文化、政治和工作往来频率不断升高,逐渐打破了原始的异城独立生活圈子。卫星城与中心城在交通、事业、行政和商贸等的互通加强,趋于一体化。中心城带动卫星城脱贫致富,卫星城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市的主心骨地位、推动中心城提升壮大。由于中心城常最先完成工业城镇全方位立体的现代化升级改造,所以卫星城在城镇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实际上是在追赶中心城、在综合实力上缩小和中心城间的差距。当这种同城化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以行政为核心的全局统一和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以便彻底突破中心城和卫星城之间的障碍,让卫星城更好地共享中心城高质量水平的经济发展成果。于是,在很多特大中心城市中,只要时机适宜,就会逐步撤镇改街、撤县改区或合并卫星城市。(通俗地说就是撤消中小地方的独立权,使之由中心城统一直辖)。
经济建设
卫星城为了能与中心城相适应互匹配,就必须加强经济建设,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以及商品性或保障性住房。经济建设的同时往往会带动相应的政治建设、人才建设和环境建设。因此,现代都市卫星城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提高,部分卫星城甚至比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还发达。
相对独立
卫星城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们拥有相对独立的城市框架和内部结构,配置了必要的公共设施和事业单位,有的还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权力。但卫星城的独立不是绝对的,通常会在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同城化进程中与中心城市和其它卫星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密切的联系和和频繁的沟通,产业上分工合作。
自然环境
相对于就近的中心城,卫星城的天然环境肯定不是最佳的,这也是卫星城起步晚、发展迟的根本原因。以国内为例,卫星城主要分布在水源次丰富地区以及平原和丘陵地带的交界处,不少卫星城还背靠海洋或山脉。不过卫星城却往往拥有丰富的矿产能源、独特的旅游资源或突出的地理位置等,可提供中心城没有的服务功能。
卫星城和所属中心城的气候环境差异不大,但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势形态通常和中心城的有明显区别。
人文环境
和人口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甚至来自全球五洲四海的中心城市不同,卫星城一般都保留了相当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和少数民族风俗,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习俗。随着人口多方向的迁移、集中和疏散,卫星城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人口集散地,形成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城镇,逐渐承担起各文化传播和交融的职能。
卫星城与中心城、卫星城与中心城之间一般是市郊或郊区地带,大多以丘陵山地或江河海湾为界,也有尚未充分利用的荒原田野,乡村和街道星罗棋布,但一般不会人烟稀少。
快速通道
现代卫星城需要连接中心城的硬件、即快速通道交通系统。我国大部分卫星城和中心城实现了城镇高速路、城市快速路或城市主干道直通。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等超级城市圈还广泛采用城际轨道交通联络。
产业革新
中国现代卫星城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担负起产业改革创新的实践任务。卫星城的发展规划和发展实践不宜单纯模仿既有中心城生搬硬套、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利用中心城给予的的有利机会大胆探索发展新思路、新门路和新道路,不但要协助中心城各行业的升级改造和转移疏导,更要正反馈促进中心城和其它卫星城的可持续发展。
边缘风险
现代卫星城相比普通城镇确实有着突显的地理位置优势,但如果城镇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发展不及时或者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就有肯能在中央城区的虹吸效应、中心市区的集聚效应以及交通干线的过道效应等影响下被边缘化。边缘化卫星城的发展容易陷入滞后、受阻、再滞后的恶性循环中,具体表现为出现大量从中心城镇淘汰下来的低效落后、高污染、安全隐患大的产业,垃圾场、火葬场、排污厂、造假厂、走私商等接涌而至。
发展历史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学者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
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自192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市以来,得到各国响应。英国政府于1946年制订“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的设想,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100公里范围大规模发展卫星城。苏联于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后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格勒等已经建成。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卫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发展阶段
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
主要分类
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比如英国的剑桥和牛津)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按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功能作用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一般认为,卫星城镇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对较弱。世界各国实践证明,建设城市职能比较单一的卫星城镇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20世纪以来各国在卫星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趋向是:人口规模适当增大;职能向多样性发展;尽量使工作与生活居住就地达到平衡;采用先进的交通系统与母城取得便捷联系。
当前卫星城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
建设情况
中国
加拿大
美国
澳大利亚
马来西亚
英国
城市一览
中国现状
入住状况
2010年07月3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调查称北京数个卫星城入住率低,房主多为投资买房。在几个位于北京南部的大兴的住宅区,均属于六环以内的第一层次卫星城。2004年北京市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的时候,还将紧挨北京的河北省燕郊、固安、涿州等地划为了第二层次卫星城。在打造“北京后花园”的口号之下,这些地方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北京人前来置业。可是,热闹的购房潮过去之后,如今后花园里出现大量空置房。其中一个单元一共18层,1-17层每层4户,18层3户,进楼后记者发现,这里的确有很多房子都处于空置状态,住户电表显示的电量为零,而且门上连猫眼都没有安装,通过门上的洞就可以看见室内的情况。
卫星城出现大量空置房,一方面说明城市规划发展不配套,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前期楼市投机炒作其实存在不少泡沫,高涨的楼价并没有反映出真实的住房需求。
不过燕郊的入住率的确提高许多,将会发展成一个中等城市,规划人口60-80万,常住人口已能达到35万。但工业和商业的空置率较高,形不成完善的卫星城体系,主要还属于卫星城的第一阶段“卧城”。
建设状况
北京市委市政府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加强与北京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2023年4月27日上午,北京市委市政府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听取关于落实国务院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工作进展情况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23年—202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拓展区规划(2021年—2035年)》《潮白河生态绿带(通州区与北三县交界地区)规划(2021年—2035年)》有关情况的汇报。市委书记、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尹力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殷勇,市委副书记、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刘伟出席。
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拓展区规划实施,不断提高城市副中心与拓展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坚持减量集约发展,实施好人口和建设规模双控,落实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管控战略留白。进一步优化空间和功能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的绿色空间体系。强化承接能力建设,抓好重大项目落地,逐步拉开拓展区发展框架。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把推进特色小城镇、新市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与北京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秦皇岛市长:打造北京富有滨海特色的卫星城
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冲击波,河北海滨城市秦皇岛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争取重大战略机遇期的最大发展红利?2014年4月13日,秦皇岛市长商黎光表示,该市将全力推进与京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对接协作、生态环境共建共享、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快打造北京富有滨海特色的卫星城。
河北谋划十余环首都卫星城
2014年3月26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河北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同时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首都周边的一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构筑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河北省将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固安县、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兴隆县、承德县、永清县、高碑店市确定为环首都卫星城,提出发挥区位优势,明确功能定位,深化对接融合,把这15个县市建设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品位一流、服务首都的功能性小城市。
总结
当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口过多、交通拥挤、公共设施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日益严重起来。原有的城市空间范围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大城市空间地域的扩张带动郊区的发展,其重要趋势之一是在大城市周边形成的若干卫星城。
中国现行都市卫星城建设大多以商品房开发为纽带,因此,卫星城离主城区一般不宜太远,卫星城毕竟是卫星城,与主城区一般总会有一段距离,且区位相对主城区而言通常较差,因而在卫星城开发初期,其商品房大多不易售出,即便勉强售出,也常因交通不便、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而很难保证其入住率。入住率低,周边商业配套设施就很难赢利,甚至还很可能亏本,公益配套设施就容易空置、浪费,开发商和政府就会因此失去相关投资兴趣,由此不免导致恶性循环——入住率越低周边配套设施就越难到位,周边配套设施越不到位反过来又使入住率越低。这便是我国某些城市卫星城或新区出现“空城”、“鬼城”的关键原因之一,也是政府部门一般都较忌讳将卫星城规划得离城区过远的关键原因之一。
可是,卫星城与主城区之间如果没有足够的距离,且未严格设定二者的边界,又放任其间的城市化开发,那么在卫星城和主城区双向自然扩张的情况下,若干年以后,卫星城与主城区便会连成或近于连成一片,卫星城就会沦为城市“大饼”的一部分,失去其建设意义。
参考资料
.新浪地产.2013-09-2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8 20:04
目录
概述
城镇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