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效应(英文名称:Combined effect),是指各种产业和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
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
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
基本因素。
基本信息
应用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国内的例子也不少见,在浙江,诸如小家电,制鞋,制衣,制扣,打火机等行业都各自聚集在特定的地区,形成一种地区集中化的制造业布局。类似的效应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具有多种集聚效应,包括经济、文化、人才、交通乃至政治等等。
知识管理中也存在着集聚效应,并且通过这种效应,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起到一定的
控制作用。
解析
在AMT Club的知识管理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在Club的点击和回复排行榜中,一份来自
IBM的
演讲技巧资料获得了最高的
点击率和回复率,远远超出了同类资料。不仅仅是资料本身,最初的几个回帖和评论也都在点击率排行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Club中关于演讲技巧的资料并不仅此一份,如来自
微软研究院
李开复博士的优秀演讲人的21个秘密等,其质量和利用价值并不比这份IBM的逊色甚至是更好,但是所获得的关注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这种现象在Club中并非个别,在各个版面,各个讨论区都会有一些讨论或者文章、资料获得了超出其他同类内容很多的关注。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知识管理中所存在的集聚效应。为什么北京的一只蝴蝶轻轻
扇动翅膀,就有可能引发
北美的一场飓风,《复杂》一书中对很多类似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详细讨论了
经济活动中存在的
正反馈效应。知识管理中的集聚效应也是这种
正反馈效应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就我们上面的例子而言,一旦有几个人阅读并回复了这份IBM的资料,它就有可能进入点击和回复排行榜,同时在论坛资料排列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然后就容易被更多的人发现并阅读回复,自然在排行榜中的位置就会更加显著,然后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回复,在这种正反馈作用的不断强化之下,就出现了我们前面所描述的结果,这份资料获得了比同类资料更多的关注率,甚至连
跟贴评论也一块跟着沾光了。反过来,如果一开始的几个人是阅读并回复了
李开复博士的资料,那么可能获得高关注率的就不是来自IBM而是来自微软。
原因
知识管理中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知识管理活动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在类似于AMT Club这样的知识社区中,就存在着多种促成集聚效应的因素。首先就是资料的排序,无论使用哪种知识社区软件,知识资料都是要按照一定的
顺序存储并显示给知识社区成员的,排在前面的内容肯定可以更容易地为大家看到和关注,很多软件可以让社区成员自己定义显示顺序,如回复靠前或者是发表时间靠前等等,但是大多数访问者会使用系统的缺省排序,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使用相同的显示顺序,这就给产生集聚效应创造了条件。其次是知识社区的资料推荐和索引,如新贴一览,精华资料,首页推荐,
知识地图,
电子杂志,搜索排序等,通过这许多不同方式的组合,可以使特定的资料更容易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地位,并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形成正反馈效应。比如,在新贴一览中受到较多关注的知识可以成为精华,而受到大家欢迎的精华又可以获得首页推荐,让每个访问者在一进入社区就看到,这种不断强化的优势就会其集聚很多人的关注。第三种因素是知识社区的各种排行榜,比如点击率排行榜,回复排行榜等等,前面IBM的例子我们已经对此有了分析。虽然存在多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并且所起的作用也和知识社区成员的习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样以知识社区为例,如果大家都习惯直接进入社区讨论或者寻找资料,不太关注社区的索引或者排行榜,那么资料的排序就会成为产生集聚效应的最主要因素,后两者不起作用;反过来,如果更多的人习惯通过知识地图,索引,排行榜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和资料,那么后两者就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而排序不起作用。在实际操作的知识社区中,组织成员的习惯是多样化的,因此集聚效应就成为了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们的例子中,就是回复靠前的排序和回复排行榜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势
集聚效应的存在,使得知识系统的管理者对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成为可能。管理者可以研究多数组织成员的习惯,然后利用集聚效应拓展特定知识在组织内传播和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这些知识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需要组织成员都尽快了解的,也可以是推广知识管理系统本身的,比如如何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工具,或者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深入讨论并有可能产生创新的。在知识社区中,如果需要社区成员对某项知识进行深入的讨论,管理者首先可以借助回复靠前的排序功能使其处于靠前的位置,同时提高其在回复排行榜上的排名,吸引更多的知识社区成员进行更深入广广泛的讨论,创新往往就会在这种大讨论中迸发出来;如果需要使某项知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知道,管理者可能采取的方法就是主页推荐,电子杂志和点击率排行榜。当然,具体采取何种方法还要参考前面我们讨论过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大小,如果排行榜对社区成员不起作用的话,就要考虑采用其他有效的方法或者通过推广和引导使排行榜发挥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在使用集聚效应的控制
功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仔细考虑具体的操作方式,精心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并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对于点击率排行榜,时间限制就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这个排行榜是多长时间内的排行呢?过去一年,几个月,还是几天?时间过长,会使一些知识过期了却仍然滞留在排行榜上;时间过短,又可能导致重要的知识很快就因为
时间问题而淡出排行榜。对不同组织的知识社区来讲没有一定之规,总的原则是如果知识内容的有效期比较长且更新比较慢,这个时间可以长一些,如果知识内容的有效期比较短或者更新速度比较快,这个时间可以短一些,复杂的系统则需要采取灵活的设计,进行一段时间的测试之后再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分类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知识管理系统往往存在复杂的分类体系,那么这个排行榜是否要基于分类进行设计呢?因为很可能某些热门类别会占据排行榜的大多数位置,而
冷门类别则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排行榜。但是我们又不可能设计很多排行榜,多往往意味着滥,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
聚类的方式减少排行数量同时又兼顾到冷门类别,或者用其他方式提升需要推广的冷门类别。首页推荐也存在很多变数,比如更新的频率和推荐的数量,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首页的容量是有限的,数量多就意味着比较快的更新频率。过慢的更新会使大家失去对首页的兴趣,不喜欢在首页逗留;而过快的更新则不容易形成集聚效应,一个主题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就被刷新到主页以外了。所有这些东西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知识管理者不断地进行试验、摸索,总结经验并随时根据
系统应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集聚效应可以帮助管理者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但是这些获得集聚效应的知识资料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全部,对少量知识的过分关注也不是知识管理的初衷,我们的目标还是要通过知识管理使知识能有控制地在组织内进行尽量广泛的共享和传播。无论我们使用哪种软件,是知识社区还是
知识库或者其他,对知识的使用者或者消费者而言,他们所要面对的就是眼前的那一个显示器屏幕。知识管理者需要在他们访问知识管理系统时,在有限的屏幕区域内尽可能多的提供有效的知识和信息,而且最为有效的往往是首页,排行榜索引等的第一页。前面我们所讨论的集聚效应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基于这个前提,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精心设计之外,还要对页面显示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和商店的货架排列一样,真正的营销专家会把最容易获得利润的产品放在显眼的位置以吸引消费者的眼光,没有谁会把人们几年才买一次的东西和几乎天天要买的东西一块摆在外面。在知识管理中,我们也需要借鉴一下这样的
营销思想,在最吸引知识消费者目光的首页等地方放上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更能帮助他们使用系统的工具,如搜索引擎,各种索引,排行榜。在文章开头的例子中,IBM的
演讲技巧占据排行榜的首位是我们认可的,但是那些跟贴和评论也挤进了排行榜就不太合适,它们占用了其他价值更大的知识的屏幕空间。因此我们就应该及时清理这些价值不大的内容,让更受欢迎更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出现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让有效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播和共享给组织成员。
党会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集中发展既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实践证明,工业集中发展不仅可以结合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
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
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
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平台、体制和
科技创新的
试验平台。2006年,
四川金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金象集团),积极实施“
工业强市”战略,按照“关联性强、
集中度大、
集约度高”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项目集中
集约发展,
引进项目14个,累计投资6.7亿元。初步形成“天然气转化—化工产品生产—化工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逐步向“资源—产品—废弃物—
再生资源—产品”
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
集群发展
按照优势
产业集聚发展原则,金象集团注重推动
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企业和
要素保障集聚,充分发挥
主导产品尿素、
硝酸铵、
三聚氰胺、
甲醛化工行业中间产品,具有下游
产品开发、深加工空间大的
资源供给优势和现有供电、供水、供气等
能源供应优势,把握
市场需求,加强
市场细分,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发挥其带动功能,加大了整合力度,初步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机制,走上了一条节约、集约的
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集中发展
实施项目集中发展以来,总体进展良好,势头强劲。1-9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销售收入、
工业增加值、利润、税收,分别是2011年同期的210%、152.7%、118%、125%、131%。
一是创新技术,形成了垂直产业集群。实施集中发展前,金象集团没有形成生产多品种结构产品的能力。实施集中发展后,金象集团以“天然气转化—化工产品—产品深加工”为中心,依托
清华大学、中科院、
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引进了
金圣赛瑞等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了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整合,延伸了产业链。形成“资源→产品→
废弃物→资源→产品”的产业链,基本实现“三废”资源化。各企业之间已经实现了部分物质的循环利用,初步形成了四条
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是综合利用,实现
节能减排。先后引进了NH3废水回收利用技术、膜回收技术等七项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将吨氨天然气
气耗从1050
标准立方米下降至860标准立方米,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从5.313吨
标准煤下降至5.0吨标准煤。2011年1月至9月完成节能8782吨
标煤,
能源审计,并报批国家发改委。
企业建议
(一)、必须在规划上坚持科学化、全局化。科学规划,留足充分的配套空间满足未来
生态型工业集中发展需求,明确项目分布的功能区,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项目提供相对集中的适宜场所,坚持走精品集中、深度集中之路,使有限的
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二)、必须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
项目投资的承载作用。
(三)、必须加大选资招商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必须从单纯引进企业、引进项目向形成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转变。全面寻找对接途径,力争尽快与一批知
名企业
投资部门开展对接。在选资招商中,要把目光牢牢锁住产业链的企业,本着“同业集聚、
资源共享”的原则,使集中入住项目向集群化产业转变。
(四)、必须强化责任重诚信。服务、制度是吸引众多项目集中发展,形成集聚效应的重要因素。应在集中发展中建立首问制、负责制、
问责制三项制度,加大
软环境整治的监督力度,形成“说了就算、讲诚信,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为项目、企业搞好服务,把重点放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项目引导等外部环节上,为
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集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工业化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随着中国贸易与
投资环境的进一步自由化,国际
流动资本在寻求
全球价值链有利地位的过程中,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而中国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历程各不相同,且大多数起点较低,虽然集聚能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优势,但将面临着国外的巨大竞争压力,如何充分利用集聚效应,拓展中小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利用
外部资源,增强我们中小企业的
国际竞争力,将是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集聚现状
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
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为中小企业集聚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我国中小企业集聚的形成,根据产权划分,可分成四种模式:即以私有民营的
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
温州模式;以集体乡镇企业为主体的
苏南模式;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东北模式;以
三资企业为主体的
珠江模式。以
温州为代表的
浙江模式是中小企业集聚的典范,主要以
劳动密集型为特征。它的形成源于浙江本地靠近沿海,信息流畅,各个区域的农民大都是从做
小买卖起家,逐渐地兴办小型工厂,以邻帮邻、亲帮亲的方式,使小型工厂在数量上越来越多。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全,如
塑料制品,服装,
低压电器等,从而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区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
营销网络,并以低成本的优势逐渐的走向国际,形成自发的
全球化。
在
市场竞争还不是太激烈的时候,这些集聚区的小企业凭借地理优势和
成本优势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并逐渐成长起来。但是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提高,大量海外资本将逐步涌向中国以寻求更广的利润增长空间,使中国的
微利时代悄悄提前来临,因此中国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由于根植于本地的生产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石,数量众多的集聚区的中小企业将是中国经济增长强大的
生力军,因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使本地化与全球化恰当结合将是提升我国中小企业
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定义效应
中小企业集聚指的是地理相近的规模中等或较小的企业和机构由于经济的相关或
互补性,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中小企业集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国际和国内研究的重点。波特(2000)指出,处于国际竞争中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的优势更多的要依靠立足于本土的中小企业,而不仅是依靠国际性的大企业。因为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培育。
而处于一定内的
经济主体由于
地理位置的邻近可以产生并释放出集聚效应(cluster effect)。集聚效应可以为集聚区的企业带来以下好处:
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临近,或者同时处于
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而分工不同,从而降低了成本,如
运输成本、
库存成本、
交易成本;由于共同的交易市场与
采购中心降低原材料成本与
销售成本;集群企业的临近使得信息的搜寻与获得更加迅速,从而降低了
信息成本;由于企业的集聚带来劳动力的集聚,从而减少了劳动力的
搜寻成本。同时由于地理上的相互临近内生的
信誉机制,减少了风险并增加了服务;最重要的是由于知识的
外溢效应,
核心技术与知识
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产品的创新等。
2、促进分工与合作。新的贸易理论认为,市场与分工
交互作用产生的内生的
绝对优势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竞争最终的结果将主要取决于资源使用的效率。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能够更好的发现各个企业的
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协作,促进规模经济发展和
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享有区域与品牌优势。由于一个区域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或品牌做的比较出色,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知名度和提升了整体的企业形象,商品需求者就会自动来此地区购买商品,同时由于地区集聚的诸多便利条件,也会吸引
投资商前来投资。中小企业集聚具有明显的三个特点:产业
相关性、相邻区域及集聚的企业形成
网状组织。集聚区集聚效应的发挥依赖于企业间的网络的健全及其密度。
存在问题
我国集聚区域中的中小企业大多依赖
低成本优势出口,
创新能力差,一直在
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地位。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是指当前散布于全球的、为实现
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
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
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生产者和
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
利润分配。由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我国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很小。
下面以温州为例,对我国的集聚区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从
温州模式可以看出:
1、中小企业
投资规模较小,其资金大都是在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
由于设备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多数产品
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性强,因而
产品质量的差距不大,产品的销售凭借低成本优势,难免存在竞争或出口中互相压价,这也是温州“打火机”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原因。产品创新能力差,大多是仿制,存在着生产的短期行为。
2、集聚效应的发挥差异很大,
规模效应不明显,企业分工和协作明显不足。
由于中小企业集聚所产生的原因不同,所以其效应发挥作用的形式和结果也不一样。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及竞争的混乱,导致集聚效应发挥不足,并且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视与国际和外地的联系而忽视与本地企业的联系。而有的地区集聚是由外资和大企业带动起来的,对外国和大企业过分依赖,如果忽视与本地的联系,很难发挥集聚效应的有效作用。规模“小而全”,而不是专门从事各个企业所占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源
利用率与
生产效率不高。大多数企业各自管理各自的生产,每一个企业自身负责自身的从生产到销售的
一条龙服务,专业分工程度低,尽管集聚了很多企业,但是对集聚效应利用程度不足,对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的提升也不足。
3、集聚企业的领导对战略与管理的认识不足,企业家
文化素质不高。
首先,由于这些企业的成长所靠的主要是企业家的创业与冒险精神,管理知识有有限,因此企业一直处于粗放型的管理阶段。当
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及
竞争环境改变后,对于如何“
二次创业”,如何在
国际环境改变原来的
经营模式,提升自身的
竞争优势处于迷茫状态。其次,由于人才缺乏,企业员工大多是生产员工,对于管理、财务、营销等人才不足,而生产员工本身的素质不高,学历程度偏低,因而机械的按照“老板”的指示完成定额或定时生产,对于
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意义不大。
4、集聚企业的
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不健全与
社会网络并不健全。一方面服务于企业的基础设施与
公共物品,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硬件
投资不足;另一方面为集聚
企业服务的软件投资也不足,行业组织也不健全。
相关对策
对策
随着贸易的自由化与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资本将在国际范围内寻找更有利的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入住中国,这将给刚刚加入WTO不久的中国国内的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如何利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优势,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有利的
均衡点,将是这些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重视
价值链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可能发挥集聚效应的关键点,疏通和顺滑集聚企业从产品的研发到销售的每个环节,在整体上发挥集聚效应,才是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与区域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当然这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一)增强集聚效应的企业对策
将对以波特业务单元之间的共享的模型为基础进行改进,从而有效说明集聚企业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利用。
两个企业是
约数,代表集聚区的集聚企业。集聚企业相类似业务的
价值活动的关联形成结点。在波特价值链模型中九种价值活动的四项辅助活动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不足够的,对企业的长短期规划应包含在
企业管理中间,所以应增加
战略管理。
迈克尔·波特认为价值链的联结可用于一个企业的两个相关的
业务单元,同样,价值链的联结可用集聚企业的任何可以获得优势的可关联部分。当然,并不是说每个节点都关联才能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
内部交易成本时,可以对企业进行有益的拆分,形成独立的业务单元;当市场交易成本小于内部交易成本时,企业可以以一体化或
购并的方式进行联合。集聚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各自构建的基础架构与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共享,可选择有益的结点(如形成
战略联盟与
技术联盟等),加强彼此之间的网络联系,有意识地维护集聚区的形象,对外用一种声音说话,而不是互相搞
恶性竞争。
2、根植于本地生产,在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选择一个有效的平衡点,这对当地的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集聚效应有
正循环与负循环之分,正
循环效应可以使集聚变成良性,负循环会恶化集聚效应,过度依赖外资,可能会威胁集群的长期存在与磨灭当地
企业创新能力。自觉的维护区域创新环境是每一个企业应该做到的。
3、加强产品的通路建设与培育品牌优势。二十一世纪是物流时代,谁掌握了通路,谁就掌握了市场,集聚企业应当联合起来帮助供应商与销售商打造国际化的通路建设。当然,通路虽然做的很好,没有几个好的品牌带动也不行,培育几个有实力的品牌来提升
区域形象也是集聚企业应该迫切考虑的问题。
(二)增强集聚效应的政府对策
1、完善基础设施,这包括交通、电讯等的网络建设,通畅硬件
流通渠道;场地建设,比如大型交易中心,大型
原材料采购基地等。
2、建立完善的
制度体系,这包括健全的
法律体系来规范当地的
市场秩序,打击
不正当竞争;建设良好的
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渠道;出台健全的
环境保护政策,不能因为只发展经济而忽视了
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集聚区处于跨区域地带,相关的政府之间就做好通融。
3、出资给高校与企业等为本地的人员建立定期的免费培训与讲座,以提高当地人员的素质,并做好当地社会保障工作。
4、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意识地、有步骤地培育工业园区。
(三)增强集聚效应的行业组织对策
1、为企业出口产品寻求有利的融资途径、营销途径与
市场动态;举办定期的产品博览会、投资与贸易洽谈会,负责当地企业的形象与声誉的宣传与为企业开辟新的
融资渠道;在行业部门中成立一个
法律部门,应对反倾销、反补贴、反
技术壁垒等相关的
贸易壁垒。
2、充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人,定期举办企业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交流等。建议本地企业有效形式的联盟与合作,以更好的实现专业化分工或实现规模经济等;促进集聚企业的
技术开发与
投资咨询与科研单位或高校的联网,实现
产品创新与市场的对接。
3、做好区域的宣传工作,培养当地企业文化上的认同感以及发展本区的
使命感。
小结
集聚区的中小企业,还要与集聚区内的其它中小企业形成互动学习的关系,与集聚区内的政府、行业、其它相关的组织与机构联合,积极国际与外部资源与本地
生产系统的有效结合,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共同致力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产品创新等增强群体的竞争优势,促进
产业结构的升级,从
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
无论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也好,政府与行业所做的主要努力也好,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政府的
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的能力。我国的企业大多以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的,一直处价值链的低端,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将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当
资本流动进一步国际化,大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进驻我国,我国中小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消失,而创新则是永葆
企业活力的法宝。中小企业应加形成互动的
技术创新网络,并力求与国际上保持信息与能量的交换,积极的参与国际市场并利用空间与产业上的集聚在本地化的基础之上加强与国际上大公司的联系,增加产品的出的“质”与“量”,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在
全球价值链上渐渐登攀。
高科技
产业优势
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贸易能够开展的原因在于贸易各方在成本上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取得受制于外生的
自然禀赋和
技术条件。而
新贸易理论学者认为,在市场与分工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内生的绝对优势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在竞争中,自然禀赋以及先天技术条件所带来的成本上的优势地位正不断地受到来自于技术创新以及在竞争中产生的竞争优势的冲击而不断下降,竞争的结果不是取决于资源的丰裕与稀缺,而是取决于使用资源的效率,即
生产率的高低。学术的目光已经不仅仅深入到了公司内部,而且也注意到公司外部
经营环境以及产业组织形式的作用,区域因素重新受到重视。这里的区域因素,并非
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自然禀赋因素,而是区域内由于竞争;合作、创新、集聚、
干中学等动态因素导致的优越于其他区域的内生因素。产业集聚现象,引起了
区域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国际贸易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兴趣,由此形成了对产业集聚新的观点。
产业集聚,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麦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
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居的。集聚为什么有助于产生竞争优势?波特指出:群聚区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公司改革的动力,促进创新,能够促发新企业的诞生。
(1)产业集聚对提高生产率的影响。同一个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能够物色招聘到符合自己意图的员工、能够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使群聚区内的企业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有利于其获得相对于群聚区域以外的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
①供应商。许多同行业的企业集聚一起,为各种
投入品的供应商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群聚区内大量的专业化的供应商存在,为一个产业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品的供应带来了便利。此外,从本地取得投入品的交易成本低,且存货数量还可大为降低。相互毗邻,供应商定价过高或违约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地域上的接近还能促进彼此交流,并使得供应商能够提供附件以及安装、排除故障等服务。
②招聘员工。随着企业分工的深化和技术上的专门化,企业招聘到适用的员工的成本也在上升。集聚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带来人才的集聚。企业为此所付出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大为降低。
③专业化的市场。
产业集聚区域不仅集聚了供应商,而且集聚了客商,或者说,一个集聚区本身就是这个产业的一个规模很大的市场。
④专业信息。由于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区域内大量积累和迅速传递,这对于企业的竞争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美国
硅谷,集聚着大量的半导体电路、
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公司,跨国公司纷纷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甚至将
公司总部移到这里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硅谷能够得到本行业最新的与竞争有关的各种信息。
⑤配套产品和产业。企业的集中,使得一个行业获得配套产业的支持以及配套产品更为便利。
⑥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企业的地理集中,能够获得政府及其他
公共机构的投资,可以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上
降低成本。除了
政府投资之外,与群聚区同时产生的一些中介服务性的机构、
行会组织、
教育培训机构、检验认证机构,也对企业的生产率带来积极的作用。
(2)集聚对
区域创新的影响。集聚是实现区域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产业集聚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由于集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
投资风险,投资者容易发现
市场机会。在产业集聚的地方工作,创业者能更容易地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建立新的企业。再加上产业集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他地区,所需要的设备、技术、
投入品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其他地区容易得多。企业所需要的客户、
市场信息,创业者可能在新企业成立之前就已经具有了。
集聚促发了企业家的集体学习。在集聚的区域内出现了干中学、
用中学,它不同于知识信息的
单方向传播的扩散,而是一种知识的创新过程,往往是对原有技术进行改组和传播,创造新的
生产方法和新的消费方式,通常是在
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
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
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的,比如,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时间的聊天等,使得不同的思想不断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3)集聚对竞争的影响。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聚带来了竞争,加剧了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
业绩评价的
标尺,也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甚或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不断的比较产生了不断的激励。
同行业企业的聚集,导致剧烈的竞争,
竞争对手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
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
技术变革的
浪潮。竞争对手就在眼前,企业永远也不能自满自足,必须在竞争中
获取竞争优势。这种激励作用,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
其次,竞争对手能够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地位。表现在:①竞争对手可以吸收周期性的需求波动,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其
生产能力。②竞争对手作为比较的标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新异性的能力。③竞争对手服务于某些
细分市场,卸掉了企业在这些市场上的包袱。④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企业遭遇反垄断的风险。西方国家
反垄断诉讼的风险常常导致
市场份额高的企业谨小慎微,有损其竞争优势。
还有,竞争对手对整个产业的结构也具有多方面的好处。表现在:①增加产业的需求,提高产业知名度,竞争对手的进入在有的时候也能为整个产业的产品带来信誉。②提供第二或第三货源。对一些重要原材料及
投入品的采购,购买方为了防止或减轻供货中断的风险或为了限制供货方的议价实力,往往希望有第二或第三个货源。
最后,竞争对手可以在新产品或
新兴产业中协助开发市场。表现在,竞争对手实际上在与企业一起分担市场开发成本;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买方风险。竞争对手还有助于推进
技术标准化。如果竞争对手与企业采用相同的技术,这就有助于加速技术合法化或使其成为标准的过程。如果只有一家企业倡导某项技术时,买方往往并不愿意接受其作为
技术标准,并且可能抑制早期的购买以等待技术的变革。
集聚增强了竞争,竞争同时也提升了
产业集聚区的
竞争能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一种
零和博弈而是一种
正和博弈,
竞争者为了不断地从对手那里得到信息和激励,不断地改进管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生产,不断地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竞争的结果是,
产业群聚区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容易通过竞争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相关问题
(1)
竞争与合作。
产业集聚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也加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并不排斥合作。竞争并不仅仅表现为在市场上攻城略地的争夺,而更多地表现为追求高的
心理压力。在追求差异的竞争者来看,同行业之间直接面对面的竞争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合作。
在硅谷,竞争者之间相互交流司空见惯,讨论技术问题的频繁程度是在其他地区闻所未闻的。这是构成硅谷地区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硅谷人看来,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其保守
技术秘密,不如相互交流迅速取得技术创新上的竞争优势。
当代的技术创新是一种
社会过程,需要企业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围。在
商业竞争中与对手分享信息和成果,似乎不可思议,但在实际中
知识共享对于不断创新的人来说极为重要。因为他们会争取主动赢得时间,以攻为守获得成功。如果只有企业集聚产生的竞争而没有相互之间的合作,产业的集聚就无法带来竞争优势。
(2)干中学与非正式交流。现代区域
创新理论特别强调区域内集体学习的作用。集聚在一起的企业可以边干边学。集聚学习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不断演化下去的相互作用
自我激励的动态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是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是频繁反馈的。大量创新通常是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的生产实践中发生的。
(3)产业
组织创新与网络形式。当代企业是对环境开放的组织,为了创新和取得竞争优势,它必须向上游和下游组织开放,结成网络。网络是一种既不同于
市场形式又在
等级组织以外的新的组织形式。它比市场稳定,却又比等级组织灵活,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发挥集聚效应,培育
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域竞争优势 我国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前面所述及的集聚效应,在我国高新开发区已有明显的表现。然而各地所兴办的高新区,其
区域优势强弱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开发区当前还谈不上有什么区域优势。为了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培育高新开发区的区域竞争优势,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区域认同与植根本地。区域认同是企业在文化上的一种
归属感,区内企业应该认识到,自己属于所在的区域,
企业文化应与
区域文化相协调,区域优势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植根本地就是立足本地、扎根本地,将自己的战略选择与当地企业联系在一起。
这里涉及一个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企业在本地植根就是本地化,它是与全球化相辅相成的。企业要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必须牢牢树立本地化的观念。本地化有外来企业当地化和本地企业本土化两方面的含义。跨国公司要在东道国发展,就要办成有东道国特点的公司,做到零部件供应当地化、员工录用当地化以及市场当地化。而对于本地企业来说,本土化就要求企业必须与本地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将自己的生产、
研究开发都置身在与周围企业的联系之中。
我国高新开发区内的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视与
国际市场的联系而忽视与本地企业联系的倾向。如果一家高技术企业在开发区内完全依赖
全球战略,而不与当地企业发生联系,那么,前面所言及的集聚效应就无法产生,这必将会造成对外国的严重依赖,对当地区域的
技术创新能力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对
全球化战略应该持有谨慎的态度。对于身处开发区的企业来说,需要自觉地认识到植根性在其
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使自己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就必须和本地其他企业一道,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区域经济活动之中,参加
区域创新环境的创造。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有责任积极地帮助在本地的供应商和客商提高竞争力。
(2)在当地结网。前已述及,区域内网络型产业
组织结构对区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完全的信息世界里,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间最初的关系以及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结网是
企业发展战略和
区域发展理论中新的重要概念。结网就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跨越边界,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结成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关系。结网的方式,既可以是正式的契约,也可以是大量存在的随时发生的非正式交流。
(3)政府的角色和任务。
产业集聚效应至少包含着两个命题:第一,没有集聚就没有竞争优势。第二,集聚并非简单的企业集中。当前在开发区建设中,有些地方政府公布了许多条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在区内设立企业,似乎只要有人投资,开发区就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行业上相关的企业集聚,在短期之内尚且无法产生所期望的
外部经济效应,不相关的企业的集聚,其
外部性效应就更加微弱。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址过程中是极为慎重的。他不仅仅关注优惠政策,更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将来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高科技产业的关联性,以地区潜在的竞争优势来吸引投资。
地区的竞争优势,取决于集聚区的规模,而不是集聚区的数量。当前许多各级政府不遗余力招商引资,兴办许多个规模很小的开发区,其效果是令人怀疑的。开发区的规模比开发区的数量重要得多。政府与其耗费资源开办新区,不如更多关注本地区已有的相对集中的产业的竞争优势,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培育本
地产业尽快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政府在培育区域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要任务在于:首先,提供
公共设施。第二,提供或者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大学以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技术等咨询机构,公证、法律、会计服务机构,
产品检验认证机构等。第三,通过政府活动促进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流与合作,倡导植根本地的区域文化以及适应竞争与合作需要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