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博弈是指一些参与者以同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
博弈,博弈活动就是不同集团之间的对抗。在合作博弈中,参与者未必会做出合作行为,然而会有一个来自外部的机构惩罚非合作者。
定义
博弈根据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和
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
收益分配问题。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
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
主要特点
合作博弈强调的团体理性(collective rationality),是效率、公平、公正;
(1)对联盟来说,整体收益大于其每个成员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
(2)对联盟内部而言,应存在具有
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即每个成员都能获得不少于不加入联盟时所获的收益。
如何保证实现和满足这些条件,这是由合作博弈的本质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是可以互相交换的,所达成的协议必须强制执行。这些与非合作的策略型博弈中的每个局中人独立决策、没有义务去执行某种共同协议等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可以看出,能够使合作存在、巩固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可
转移支付(收益)的存在。即按某种
分配原则,可在联盟内部成员间重新配置资源、分配收益。这就必然包含了内部成员i和j之间的利益调整和转移支付。因此,可转移支付函数的存在,是合作博弈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分类
合作按照合作之后的收益变化可分为本质性的合作和非本质性的合作。如果合作后收益有所增加,则此合作博弈是本质性的,即存在有
净增收益的联盟;如果合作后收益没有增加甚至下降,则为非本质性合作。例如,我国现存的一些低效率、名不符实的集团及一些
经济合作组织可看作是非本质性合作,因为这类合作组织并没有真正发挥合作优势,并没有创造出比不合作时更大的社会
经济效益。
另外,按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多少,合作博弈可分为两人合作博弈和n人(n>2)合作博弈。还可以根据局中人相互交流信息的程度、
协议执行时的强制程度,以及多阶段博弈中联盟的规模、方式和内部分配等的不同把合作博弈分为若干类型加以研究。
主要区别
合作博弈是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
分配问题。而
非合作博弈是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联盟内部的信息互通和存在有
约束力的可执行契约。信息互通是形成合作的首要前提和
基本条件,能够促使具有共同利益的单个局中人为了相同的目标而结成联盟。然而,联盟能否获得
净收益以及如何在联盟内部分配净收益,需要有可
强制执行的契约来保证。分配向量的存在是执行契约行为的
理论描述。因此,人们在研讨合作博弈时,往往更注重强制执行的契约,这是合作博弈的本质特点。如果结盟成本可忽略不计,联盟内部分配可顺利实施的话,联盟在博弈环境中完全可作为与其他对手同样的单一局中人来看待。
博弈论专家在研究中已指出,合作博弈理论的缺陷,是其不可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标准用来分析现实社会竞争的解,这是由于:
(1)现实中的协议或契约可能是部分可强制执行,而另一部分不能强制执行。一些局中人可达成契约,另一些人却不能够达成契约。在
实施过程中,其中有若干步可执行,其余的则不可执行。于是,实际生活中的博弈大多处于合作博弈与
非合作博弈之间。
(2)合作博弈具有序列渐进结构。
(3)合作博弈所反映的现实
经济问题具有
不完全信息。
这样的观点代表了将合作博弈纳入非合作博弈研究范围的一种
发展趋势。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特别是针对我国的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而言,合作与非合作两种博弈互为包容,浑然一体,是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从不同角度观察时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可以用适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找出
竞争与合作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一体化。由于从博弈过程和策略选择的角度来看,合作博弈是
非合作博弈的特例;而从博弈结果和
收益分配的角度看,非合作是合作的特例,此时即每个联盟内成员个数为1。因而,它们的存在环境、
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合作博弈是由于合作收益的诱惑,相对减少了博弈
行为方式和过程的研究,其内容自然是更多地集中于
配置问题和解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可用于回答个体与联盟的能力、公平分配方法及社会稳定模式等有趣的问题;非合作博弈则是由于个人收益与自己的策略选择有
直接联系,因此就会理所当然地对行为过程和策略选择等博弈问题更加关注,主要研究信息结构、策略选择对时间的
依赖性、
支付风险等问题。更明显的区别是:非合作博弈侧重
个体行为特征研究,合作博弈着重研究
集体行为特点。因而,它们对微观和
宏观经济领域等
应用范围的适宜性也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把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博弈问题看作是合作博弈与
非合作博弈的混合物。个体有限次的、局部的策略
选择行为与整个市场相比仍足够小。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交换
市场经济中,参与者(局中人)较多,策略选择行为发生次数足够
大时,非合作与合作博弈的差异近乎消失,两者趋于一致。然而,这种理想经济与现实差距甚远。大的企业集团、国家对市场和
国际经济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时,合作与非合作的分类研究及将两者
有机结合起来的博弈模型研究仍有重要意义。所以,合作博弈在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对我国以
公有制为基础的
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的
分配原则以及
企业内部组织等问题,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参与博弈的局中人,为了各自的利益目标,都在努力寻找和实施能够获得更多利益的行为方式。如果联盟或合作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部分局中人自然会以联盟为单位进行博弈,此时只需考虑如何在联盟内部分配这些比成员们单个博弈时所得之和还要多的“好处”。否则,局中人仍然会是单兵参战。因此,实际中的博弈问题,局中人常常面临着在合作与非合作之间的选择,这就是拟合作问题,例如
经贸谈判,委托一
代理关系中的
激励相容问题,
垄断竞争,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等。关键在于合作与非合作相互转化的条件(利益标准)、特点和均衡的实际情况。
完全信息博弈指的是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
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充了解称为
完全信息;反之,则称为
不完全信息。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
动态博弈指双方的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可以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