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
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医学上又称为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
心理应激理论
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概念的发展与民众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认识相一致,即认为外界刺激可导致机体稳态的失衡与调节,应激刺激导致机体出现损伤和抗损伤反应,损伤和抗损伤因素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应激概念的历史
一般性适应综合征
理论模型
应激的概念模型是对应激现象本质的理论概括。近百年来形成了不同应激理论,如早期重视应激反应的“应激发应模型”(response-based model of stress)、重视应激刺激作用的“刺激模型”(stimulus-based model of stress),到以后重视个体对应激源和应对能力的“认知评价模型”(cognitive appraisal model of stress)、应激作用的“过程模型”。近年的发展趋势则是关注多因素作用的“系统”模型。
系统模型
基本特征(法则):
过程模型
强调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过程;应激的原因是生活事件,应激的结果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心身反应;从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过程受个体的认知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这一定义符合人们通常的因果逻辑思维习惯,易于理解也便于对某些疾病发生的病因作出解释。
心理应激的意义
心理应激的理论模型为医学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框架和思路,在应激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健康促进领域具有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医学认识论
心理应激理论特别是“系统模型”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心理应激多因素作用过程与健康的关系与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相一致。
与疾病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方式(吸烟、酗酒药物滥用多食、少运动、肥胖)及对社会压力不良反应等均可在心理应激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研究。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人们感受到的生活压力增大,心理应激程度也不断增强,由此而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和形成的症状和体征,正成为当代人们身体不适和精神痛苦的根源。
这种从整体上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工作决策,也有助于医学的模式转变。
心理学病因
“反应模型”和“过程模型”有助于清晰理解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治疗方面
根据“刺激模型”可以通过任何消除或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促进机体系统因素之间的良性循环而实现新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干预策略(包括应激模型中的多个环节):
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领域
认知模型”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种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在不同内外环境下的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心理卫生)。
如应对指导训练、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人格健全的促进等都是可用的心理保健措施。
其他
应激模型的基本法则还可应用于临床个体心理咨询(治疗)程式,应用于压力管理、应激相关疾病和家庭婚姻咨询与治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2 11:19
目录
概述
心理应激理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