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隼(学名:Falco fasciinucha):是隼科、隼属的一种
猛禽。体长25-30厘米,翼展45-60厘米,体重212-311克。有时也称为泰塔隼——首次在肯尼亚泰塔山被发现,因此得名。这种小隼的外观颇具特色,主要特征是白色的喉咙和颈背上清晰可见的红色斑点。覆羽呈红色,身体结构坚固,有长翅膀和短尾巴。该物种的飞行速度很快,虽然看起来有点重,但它非常适合飞行狩猎。
东非隼体长25-30厘米,翼展45-60厘米,体重212-311克。头部多呈浅栗色,有冠,有小胡子状条纹,眼睛后面有一条线,颈背两侧是黑色的。上体的其余部分,包括翅膀,都是深灰色的,臀部和上尾羽的颜色变得更浅,尾巴上的条纹也更暗。下体的下颏和喉部浅黄色,而其余部分呈黄褐色,有狭窄的黑色条纹,大腿上有更多的栗色。
虹膜深棕色,蜡膜、腿和脚爪黄色。
未成熟幼鸟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胸部和腹部的羽毛轴呈黑褐色,而腋羽和翼覆羽下(前缘的羽毛)翅膀的边缘,覆盖次级羽毛的基部,并且主要羽毛有黑棕色的深色条纹。臀部比成鸟的颜色更深,而不是灰色。翅膀的羽毛和肩羽的尖端呈浅黄色。
东非隼看起来很像一只小
游隼,身体短而强壮,翅膀尖,还有清晰的灰色臀部。它的求偶和交配期与游隼相似。它的声音和领地偏好也与游隼相同。它的翅膀不像
燕隼那样长,可以通过其总体外观和底面没有深栗色来区别于所有隼类。非常白的下颏有助于将其与
非洲隼区分开来。此外,翼下覆羽呈均匀的红褐色,而非洲的燕隼则有更多的条纹。最明显的翼下特征是飞羽呈黑白条纹,因为非洲隼的飞羽呈红褐色。而东非隼身体健壮,翅膀长,尾巴短。
东非隼在其分布范围内也非常罕见,通常只在山区才能发现。有时会出现在
维多利亚瀑布下方的
赞比西河峡谷中看到它,它栖息在悬崖或枯树上,俯瞰峡谷。在东非和埃塞俄比亚,它们更喜欢海拔1800-3600米的高山。
东非隼的一般习性很像小游隼,在峭壁和开阔的乡村上空翱翔,在飞行中杀死小鸟,并栖息在峭壁或树木上。它们都是出色的飞行者,尽管速度不如燕隼,而且两个物种经常在一起。叫声像游隼的一些叫声一样高亢,但不那么强烈。该物种的主要食物是飞行中捕获的小鸟。它们的飞行速度很快,看上去有些沉重,但它们擅长空中狩猎。
繁殖期间求偶或交配的时间与游隼相似,繁殖期4-6月,在津巴布韦的繁殖季节至少持续4个月。10月初产卵,幼鸟在圣诞节前后离开巢穴。在求爱表演期间,成双成对飞行,伴随着一些尖叫声。它们把巢筑在深不可及的岩石壁架上,巢内不铺垫任何筑巢材料。每窝至少产下3枚蛋,刚孵出的幼鸟身上覆盖着灰白色的绒毛。养育期约为7周。幼鸟会飞翔后仍在巢附近停留至少10天。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ver3.1——易危(VU)。
据估计,可能有超过1,000对成熟个体(Thomsett 1998年),尽管可能远少于500对(Jenkins等 2008年)。因此,估计种群数量为500-1,000只早期个体,疑似总共等于约750-1,500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