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隼(学名:Falco cuvierii)是隼科、隼属的鸟类。体长平均约31厘米,翼展60-73厘米;体重125-224克。这是一种小型
猎鹰,上体呈黑色,下体呈深红褐色,脸颊、颈背和喉咙呈红褐色。喉咙和侧面有黑色条纹。面部皮肤和脚部呈黄色。幼鸟的上体呈棕色,下体有较重的条纹,脸颊、颈背和喉咙颜色较浅。
非洲隼体长平均约31厘米,翼展60-73厘米;体重125-224克。这是一种体型小而苗条的
猎鹰,上体呈黑色,下体呈深红褐色,脸颊、颈背和喉咙呈红褐色。近距离观察时,可以在喉咙和侧面看到黑色条纹。面部皮肤和脚部呈黄色。幼鸟的上体呈棕色,下体有较重的条纹,脸颊、颈背和喉咙颜色较浅。
大多栖息于潮湿的林地和森林边缘,最常见于东非西部和西部地区的棕榈稀树草原和
长廊森林。它们在非洲中部和东北部不太常见。
非洲隼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活动,通常在栖息处出击或在50-100米的喜爱狩猎区域进行狩猎。通常是独居鸟类,但有时成对或以家庭为主聚小群。当不繁殖时,该物种被认为几乎完全以飞行昆虫为食:白蚁、蚱蜢、蝗虫、甲虫和蝉都有记录。当捕食白蚁或蝗虫时有成群的记录,可以聚集多达30只鸟的大群。也以小型鸟类如织布鸟、梅花雀和燕子为食。
留鸟: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金)、刚果(布)、洪都拉斯、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分布区西部地区的繁殖期为12月至翌年6月,赤道东非为8月至12月,南部非洲为9月至1月。非洲隼为了筑巢,它们使用其他鸟类的旧木棍巢,尤其是位于树高处的
黑鸢巢穴。其他习性与同属的物种相似。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趋势理由:由于森林砍伐,当地物种数量可能正在下降。2000-2020年期间,该物种在分布范围内约8%的森林覆盖面积消失(全球森林观察2021年),相当于三代(12.99 2020年)期间平均减少了约5%。2016-2020年期间。该物种分布范围内的森林覆盖面积平均减少了4%(2021年)。如果预计未来三代继以上,则为12%。然而,该物种已经很好地适应了耕地和郊区栖息地(2001年),因此森林丧失造成的衰退速度可能会低于这个速度。在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尼日尔,1969-1973年和2003-2004年期间,保护区内外的鸟类数量分别从每100千米1.1只减少到0.6只,从每100千米0.6只减少到0只(2006年)。
森林砍伐可能对西非的非洲隼构成威胁,但它已经适应了耕种和郊区栖息地。过度放牧和接触杀虫剂也对西非分布区构成潜在威胁。夺走幼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冈比亚曾报道过这样的事件(Barnett和Emms 2001年)。据报道,该物种在尼日利亚、贝宁、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被用作传统药物和丛林肉贸易(Williams等人,2013年;Petrozzi,2018年),尽管数量相对较少(Buij等人,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