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是中国道教文化术语,在中国
古典哲学中指的是“阴阳”,主要为黑白双色,乃大道之本。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为阴阳。《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
基本概念
“两仪”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星球的两种
仪容”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
宇宙星体模糊又抽象的认识。《
淮南子·天文训》讲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认为天地未分以前,
混沌既分之后,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可见,阴阳是物质存在的两种
基本状态,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相互转化。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是宏观物质形成的基础。
图1正确解读:无极是空,太极是圆,两仪是黑白,四象是老阴少阳老阳少阴。至此,道生一,无极变太极;一生二,太极变两仪;
二生三,两仪变四象;三生万物,四象旋转,世界诞生。八卦,正如其名,是对宇宙后续变化的推演。
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火、水、木)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出阴阳。”
《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涵义解析
综述
阴、阳两字的古义是背日和向日,起初并无任何哲学内涵。阴,《
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说文系传》 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
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
阴阳学说原自中国古人的
自然观,古时的人从生活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
思维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它是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
易传以及老子的
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阴阳家
中国
春秋时代的阴阳家认为天文气象是“天道”,为天下纲纪。为政者“顺天则昌,逆之则亡”。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所有事物皆有阴阳两个属性,他们相互依靠、相互制约、存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
史记》
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
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刘向、
刘歆《
汉书·艺文志》记载“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
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阴阳哲学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
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
种属关系。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特性如下:
两者互相对立:万物皆有其互相对立的特性。如热为阳,寒为阴;天为阳,地为阴,说明了宇宙间所有事物皆对立存在。然这种相对特性并非绝对,而是相对。如上为阳,
下为阴,平地相对于山峰,山峰为阳,平地为阴;但平地若相对于地底,则平地属阳、地底属阴,可见阴阳的
相对性关系。
两者相互依靠、转化、消长:阴阳存在着互根互依,互相转化的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因彼此的消长,阴阳可以变化出许多不同的现象分类。
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在道,天为阳,地为阴;实为阳,虚为阴。轻为阳,重为阴。
上为阳,下为阴。清为阳,浊为阴。
在天,日为阳,月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悟为阳,迷为阴。放下为阳,执著为阴。升为阳,降为阴。
在地,昼为阳,夜为阴;早为阳,晚为阴。热为阳,冷为阴。燥为阳,湿为阴。动为阳,静为阴。
在时,暑为阳,寒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快为阳,慢为阴。急为阳,缓为阴。速为阳,迟为阴。
在国,君为阳,臣为阴;尊为阳,卑为阴。本为阳,末为阴。始为阳,终为阴。高为阳,低为阴。
在家,父为阳,母为阴;夫为阳,妇为阴。雄为阳,雌为阴。攻为阳,守为阴。健为阳,顺为阴。
在事,象为阳,理为阴;雷电为阳,雨雪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膜为阳,核为阴。皮为阳,骨为阴。
在人,男为阳,女为阴;得为阳,失为阴。进为阳,退为阴。助为阳,阻为阴。热情为阳,冷淡为阴。
在数,奇为阳,偶为阴;少为阳,多为阴。一为阳,万为阴。聚为阳,散为阴。专为阳,杂为阴。
在门,开为阳,合为阴;出为阳,入为阴。通为阳,隔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在心,向为阳,背为阴;前为阳,后为阴。未来为阳,过去为阴。远为阳,近为阴。宽为阳,窄为阴。
在命,生为阳,死为阴;长为阳,灭为阴。露为阳,隐为阴。起为阳,伏为阴。显为阳,藏为阴。盛为阳,衰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硬为阳,软为阴。
中医中的阴阳
《
黄帝内经》中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由此,中医学发展出以人体阴阳虚盛为判断疾病与治疗方向的指标。 人体不同的部位、组织,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动,都可划分为阴阳两类。
背为阳、腹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流动性佳为阳,流动性差为阴;力与精神为阳,体液与温度为阴。按照同样道理,身体每一
经络系统都分为
阴与阳,不同的病症类型亦可按阴阳划分,故有同病不同治的说法,就是因其
阴阳消长不同而来。阴阳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转化。
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故阴阳可无限细分,而这概念亦应用于中医学上,以解释生理活动的不同状态。例如:五脏为阴;当中的每一个脏器,其活动状态又可细分为阴阳,如
肝阴、
肝阳;
肾阴、
肾阳等。
其它涵义
指君主的父母
《
旧唐书·儒学传下·
卢粲》:“又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
指南山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指男女
鲁迅《彷徨·
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也不很赞成
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