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文三语(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为中国香港政府推广的语言政策。两文为中文和英文,三语为
粤语(
广东话)、
英语和
普通话。
香港关于 “两文三语”的说法始见于
董建华特首的施政报告。在1997年、1998年、1999年连续三年的施政报告和政府公布的《工作进度报告》中,特区政府都明确提出 “两文三语”的语文教育政策及贯彻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1997年10月董建华在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理想,是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能书写流畅的
中文、
英文,并有信心用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与人沟通。” 1999年10月的第三份《施政报告》第69~72节,均为 “改进两文三语能力”的内容。在第69节中,强调 “特区政府的一贯宗旨,是培养两文三语都能运用自如的人才。”
推广两文三语,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回归后实施的语言政策和语文教育政策。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有必要普及英语;而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市民亦必须学好普通话,才能有效地与内地沟通交往以及开展业务。
香港的所有官方标志均以双语(英文及繁体中文)标示,大部分商店和餐馆的招牌也同时兼具中英文。大部分香港人以广东话为母语,但能以普通话作一般日常沟通,酒店服务员、售货员等大多能说流利普通话。
据2022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 - 简要报告》披露:“广州话是家中最常用的交谈语言。在2021 年,88.2% 的 5 岁及以上人口在家里用广州话交谈,另有 5.5%报称能说广州话作为其他交谈语言。换言之,93.7% 的 5 岁及以上人口能说广州话。”“能说英语的 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 2011 年的 46.1%增至 2021 年的58.7%。能说普通话的 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亦由 2011 年的 47.8% 增至 2021 年的 54.2%。 ”“能阅读中文的 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2016年的89.4%增至 2021年的90.1%。能阅读英文的 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亦由2016年的68.2%增至2021年的70.6%。 ”“能书写中文的 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2016 年的 87.1%增至 2021 年的 87.8%。能书写英文的 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亦由2016 年的 66.0%增至2021年的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