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汪乡,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榕江县,地处榕江县北部,东及东南邻
朗洞镇,南及西南邻
乐里镇,西及西北接
平阳乡,北和东北连
剑河县太拥乡,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府驻地古州镇93千米。总面积120.6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并入北路苗寨。
民国三年(1914年),属朗洞分县,隶榕江县。
民国六年(1917年),为北一区辖地,隶朗洞分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置两汪乡,属五区,隶朗洞分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分属乐里、朗洞联保,隶第三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分属乐本保、朗洞联保办公处,隶五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为忠信乡辖地,隶朗洞区署。
1950年11月,沿置忠信乡,为忠信乡辖地,隶三区。
1953年,复置两汪乡,隶第六区。
1954年,辖地乌计村划归保里乡。
1956年,撤保里乡,乌计村回归。
1957年,两汪乡改为两汪基层片区。
1958年,废基层片区,划归超美公社,属乐里区。
1959年,原公社建制废,建两汪管理区。保里和上寨划出置保里管理区。
1961年8月,废管理区,置两汪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1年7月,恢复两汪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恢复两汪乡,隶乐里区。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建镇,仍置两汪乡。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9年,辖7生产队。
1984年,辖7行政村、40村民组。
2004年4月,试行撤并村组建中心行政村,撤销原7行政村,建4中心行政村。
2008年,撤中心村建办事处。
2010年,撤办事处,恢复原7行政村。
2011年末,辖两汪、岑熬、元帅、乌厦、空伸、空烈、怎吉7个行政村,下设40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两汪乡辖7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两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两汪乡地处榕江县北部。东及东南邻
朗洞镇,南及西南邻
乐里镇,西及西北接
平阳乡,北和东北连
剑河县太拥乡。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府驻地古州镇93千米。总面积120.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两汪乡地处雷公山腹地,地势东、南、西高,北低。地形分为中山、河谷两类。主要山脉有雷公山。境内最高峰位于汪垴,海拔1237米;最低点位于岑熬,海拔623米。
气候
两汪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低气温4℃;7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月均气温8℃。
水文
两汪乡境内河道属洞庭湖水系,河流总长64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两汪河,支流有乌计溪、傍洞溪、乌翻溪、乌简溪、上纽溪、归收溪、境内乌厦溪,元帅溪,空申溪,空烈溪四条溪流入朗洞河。
自然灾害
两汪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泥石流、秋风冷雾、凌冻、山洪等。
自然资源
两汪乡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
2011年,两汪乡有耕地面积1.1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9000亩,林地面积14.64万亩。
人口
2011年末,两汪乡辖区总人口814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20人,城镇化率16.2%。另有流动人口500人。总人口中,男性4217人,占51.8%;女性3923人,占48.2%;14岁以下1468人,占18%;15~64岁6196人,占76.1%;65岁以上476人,占5.9%。总人口中,以苗族为主,达4900人,占60.2%;汉族1954人,占24%;其他少数民族1286人,占15.8%。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苗1个民族,达490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9.2%。2011年,两汪乡人口出生率11.07‰,人口死亡率4.42‰,人口自然增长率6.6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6人。
截至2019年末,两汪乡户籍人口854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两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2011年,两汪乡财政总收入195.45万元,比上年增长8.9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05万元,比上年增长8.76%。个人所得税1.4万元。
截至2019年末,两汪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农业
2011年,两汪乡农业总产值2217万元,比上年增长23.6%。
两汪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087.4吨。水稻966.6吨,小麦3.75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葛根、棉花、油料作物、蔬菜。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2300亩,产量5.7吨,可向社会提供2吨商品棉;油料作物种植而积2000亩,产量120吨;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750吨,主要品种有辣椒、白菜。
两汪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7200头,年末存栏2300头;羊饲养量140只,年末存栏60只;牛饲养量3200头,年末存栏1600头;家禽饲养量2.63万羽,上市家禽1.04万羽。2011年,肉类产量83.8吨,其中猪肉49吨,牛肉32吨;禽蛋20.8吨;畜牧业总产值68万元。
截至2011年末,两汪乡累计造林1.7万亩,其中防护林8500亩,经济林5000亩,竹林35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6000株,林木覆盖率78%,活立木蓄积量52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200亩,产量5吨,主要品种有梨子、桃子。
两汪乡渔业以稻田养鱼为主。2011年,养鱼面积2350亩,产量4.5吨。
邮政业
2011年,两汪乡邮政业务收入1万元,其中纯收入10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两汪乡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20人,专任教师65人;小学8所,在校生655人,专任教师40人,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1所,在校生655人,专任教师2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8%,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两汪乡教育经费达40.7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0.75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0.75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两汪乡有卫生院1所;病床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5张,固定资产总值4.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8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8万人次,出院病人600人次。
2011年,两汪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500人,参合率95.6%。
社会保障
2011年,两汪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户,人数5人,支出1.3万元,比上年增长58%,月人均217.5元,比上年增长58%;城市医疗救助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人次,共支出250元,比上年增长4%;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5人次,支出13.05万元,比上年增长0.58%。
2011年,两汪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90户,人数2611人,支出210万元,比上年增长0.67%,月人均67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人,支出7000元,比上年增长0.6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人,支出0.7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47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472人次,共支出10.82万元,比上年增长0.5%;农村临时救济793人次,支出10.95万元,比上年增长0.45%。自然灾害受灾人口436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50亩。
2011年,两汪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24万元。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两汪乡有代办所1个。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2000户,移动电话用户2600户,宽带接入用户50户。
交通
两汪乡境内有县道1条。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两汪乡因地处小丹江河与乌计溪汇流之处,雨季两河(溪)波涛滚滚,河水汪汪,故名两汪,乡以驻地得名。
民间艺术
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超短裙苗族歌舞等。
民俗文化
两汪乡超短裙苗族服饰相当奇特,故被外界称为“世界超短裙之乡”。苗族妇女头戴青色顶尖型帽子,身穿6尺长、5寸宽的裙子,层层叠叠缠在腰间,脚穿半截草鞋,身围各种兽皮花鸟纹的刺绣围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两汪超
短裙苗族也有许多别具特色的习俗,最为有特色的就是他们的婚恋习俗
茅人节,又称“爬茅人坡”或“插茅人”,苗族称为“劳莎丽”。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保留了古时群婚习俗的残余,成为两汪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风俗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