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良堃(1923年12月28日-2017年6月18日),生于湖北武昌,中国指挥家,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前为
中央乐团合唱团)创办人之一。曾从
冼星海学指挥,自学乐理、和声。曾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中央乐团合唱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顾问、合唱指挥学会理事长。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86年在第二届“北京合唱节”中任常委、
指挥组组长。由他指挥的中央合唱团,在比赛中荣获第二届“北京合唱节”
专业组表演艺术比赛一等奖第一名。
2017年6月18日,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发布
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中国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我国合唱艺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严良堃同志,因病于2017年6月18日上午7时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根据严良堃同志生前愿望,丧事一切从简,敬请社会各界人士和亲朋好友予以谅解。
1938年严良堃参加抗敌
演剧九队,后来调至
孩子剧团,曾师从
冼星海学指挥,那时严良堃还不满15岁,但是看到冼星海指挥群众合唱时就非常激动。当时一般的指挥就是
打拍子,起名叫做打“蝴蝶花”。而星海同志指挥的《
黄河大合唱》却非常激动人心,他一只手不断地向上舞动着,口中一边轻声地暗示着“起来,起来”,同时双脚还不时地往前迈进一步。可以说,他的指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看了星海的指挥,才知道原来指挥不只是打拍子,还能够表现那么丰富的情感。
1938年4月,严良堃在武昌的“歌干班”里学指挥、作曲。那时,日本的飞机经常在头顶上盘旋,还经常往下扔炸弹。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把课堂设在了防空洞的隔壁,这样飞机一来,人们就可以立即往防空洞里钻了。在“歌干班”学习时,星海就教一些作曲方面的理论。他对各地的民歌都特别熟悉。关于指挥和作曲,他讲了很多,但是有一句话,严良堃却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学指挥基本功一定要过硬,一定要勤学苦练,把所有的技巧都要学得准确而扎实,但是在指挥群众唱歌的时候,不要仅仅流于指挥的技巧,因为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而不是表现指挥家自己个人的能耐。”这句话,成了严良堃这一辈子做学问的
座右铭。
因为那时,还比较小,
洪深就把几个小孩调到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七八岁,但都能歌善舞。那时,孩子剧团的成员有五六十人,经常到中小城镇去宣传抗战,在舞台上唱歌给老百姓听。那时演唱《黄河大合唱》,在野外随便搭个台,或者选择一个有
土坡的地方,就可以唱了。伴奏也很简单,身边有什么乐器就拿来用。经常是二胡、
笛子、
风琴、
口琴,再加一些锣、鼓。虽然配乐很简单,但是音乐从头至尾都很鼓舞人心。那时唱歌不经常做一些细致的艺术处理,只要把情绪唱出来就行了,只要能表现出战斗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得到群众的认可。有一次,唱《黄河颂》的张惠群得了
疟疾,严良堃就代他上台演唱。在舞台上,严良堃唱得非常卖力,尽管后来已经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并且将曲调唱得越来越高,但是仍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严良堃受到很大鼓励。
那时群众歌咏团很多。不管是1938年的武汉,还是1939年以后的大后方,到处都有演出。那时有好几个
抗敌演剧队,都在郭沫若同志的领导下。演剧队除了演戏,还唱歌,也唱《黄河大合唱》。1940年的时候,严良堃曾指挥孩子剧团在重庆公演《黄河大合唱》。其实,那时无所谓谁是指挥,会指挥的人有很多。为了宣传抗日,孩子剧团的成员一起唱歌,一起演戏,只要有关抗战方面的事情都干,只要组织上有需要,就随时登台演出。严良堃演过戏,跳过舞,刷过标语,写过报道文章。春、夏、秋三季,到各个城镇去宣传抗日,冬天就回到政治部学习,由郭沫若负责安排进行
组织学习、文化学习、时事学习和专业学习,同时还排练一些新的节目。
严良堃从小就热爱这部作品,整个音乐演出生涯是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成长起来的。《黄河大合唱》是歌颂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颂歌,是弘扬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因此具有永久不衰的
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作品,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培育、滋养、鼓励着严良堃。
严良堃在指挥艺术上深有造诣,他的指挥蕴藏着深刻的
思想性与严谨性,刻意发掘作品的内涵来构织各种不同的音乐图景。他指挥过《黄河大合唱》、《长恨歌》、《
海韵》、《娄山关》、《牧歌》等中国作品,L.van贝多芬的第3、第9
交响曲,П.И.柴科夫斯基的《
第四交响曲》,A.
德沃扎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J.海顿的《四季》,W·A·莫扎特的《安魂曲》,以及
西欧歌剧合唱等百余首古今中外合唱名曲。他还热情地扶持许多新作的首演,并使一些被遗忘的作品获得新生。
严良堃从事指挥40余年,为中国合唱艺术事业的发展及合唱队伍的建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
中央乐团合唱队的创建人之一,经他不懈努力与严格训练,使该队具有较高的
音乐素质和演唱水平。此外他在培养合唱指挥,普及合唱艺术,辅导专业、业余
合唱团,为广播、电视、
电影录音,录制唱片磁带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