筀(客家音按“个”)竹村位于八尺镇北10公里。东连黄畲南龙、上远村,南连黄沙、楼前、南塘村岽背、河坑;西与凤头村大塘 、窝里、耐坑毗连;北接黄畲牛麻塘。
耕地面积3251亩,水田1457亩,山地面积1.13万亩。
村情概况
共辖22个村民小组:大塘尾、罂子窑下、竹细塘、坳下、曾坑、神背、白玉窝、茶山下、茅园里、窑背坑、绵羊下、窑前、松上、松下、五云堂、岽坑、蛇形、莲塘、莆杓 、船形、樟树塘、黄土甩。有台胞5人,港胞22人,汉族,讲客家话。主要姓氏有:韩姓和杨、张、陈等姓。
韩姓第16世粤海御前大将军韩先公于宋末从福建宁化石壁乡迁至梅县区龙虎地方,后转迁至筀竹村浮岗寨为八尺韩姓开基祖,传至今已第30世。
杨姓16世从黄畲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第21世。
张姓第10世从本镇南塘河坑迁入定居至今已传至第23世。
陈氏第20世一家6口人,于1976年上半年从五华县双华镇虎石村迁入大塘尾定居至今已传至第22世。
村驻地建在村中心(昌寮坳地方,一称光头坳),该村的地理形貌较为特别,村中心位置为高突一些,东西两边偏低,村中心成为分水岭,往东水流向黄畲的南龙,往西水流向凤头村大塘 ,古有口头禅:“有女莫嫁筀竹村,扶烂裤头 烂裙”之说,即该村过去湖洋深泥田较多,1972年农业学大寨期间,在支部书记杨淦书带领下,对该村的山、水、田、林、路进行改造,综合治理,经过几年的治理,这一现象已得到解决。村驻地相邻有小学一间(于1991年新建成的368平方米两层教学楼),有小卖部、缝衣店、摩托、单车、修理店等共8间,村驻地北1公里处有碓坑水库一座。村中的莲塘、五云堂屋侧竖有两柱楣杆石,共三节接驳,楣杆石柱上雕有龙凤吉祥物图象,夹石上刻有:旨恩进士韩吉旦立,清道光十八年戊戌岁冬月立。
村驻地东与黄畲交界处的山径之间古时建有一座茶亭——快来亭,至今仍在,茶亭前后门及内门,窗口两侧有书画家韩实根书写的6副对联,收录其中几副:“快哉此亭宜晴宜雨,来得其所可止可行。山径之间有亭独立,人家不远过客无惊,既来则安便是佳处,为渴思饮且向前途”等。
特色产业
主产水稻,烟叶,生姜,西瓜,甜玉米,花生,黄豆,杂交水稻制种等,农业人口年平均3100元。
基础设施
民房多是祖先建的砖瓦房,傍山或沿村道两边而建,成片聚落,近几年新建的是
钢筋混凝土楼房,50%以上家庭饮水用自来水。山林面积广阔,森林资源丰富,是八尺镇木材主产地之一。
交通方便,东有通黄畲、仁居,北通凤头,肥田等村的硬底化公路,公路总里程8.7公里。其中硬底化公路5.2公里,95%的自然村通公路。
文化、通讯事业发达,村内装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基站,通讯信号强,90%的家庭装有程控电话,使用手机的农户也很普遍,可直拨世界各地。90%以上家庭可收看到2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相关人物
韩实根(1860—1930)名友梅,有名的国画家,擅书法,其作品在八尺镇内收藏的的“春夏秋冬”四季图、“铁拐炼丹”、“福禄寿”条屏画等10多幅。家中还保存有竹简沉雕对联两副,长联为9天长,短联长3尺。联曰:“何必读尽圣贤书能全道德便为实学,纵然志周天下事不知进退终是疑”、“望竹有高节,闻鸡愿着鞭”。
杨淦书,男,生于1938年,先后曾任梅县地委副书记,平远县委代书记,平远县政协主席等职,1998年退休。
韩集宾,平远县百日县长,是该村人。
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有:舞龙、马灯舞队,逢年过节活跃在各村和邻近乡镇,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