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2006年白寿彝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史学史》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上起传说时代,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六册印行。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
本册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叙篇),是全书的总叙,不是本书的正文。在这篇里,笔者论述了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的分期,还说到关于史学史的古今论述以及笔者对中国史学史的模索过程和设想。篇内的大部分,都是我的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的。篇内在提到史学界前辈的地方,有的称先生,有的不称先生。称先生的,都是我曾经接触过的老专家,其中包含我曾经受业的老师。这种称呼只用于本篇,在以后各篇,不用比例。第二部分是关于先秦史学的论述。这篇的结构、论点,都表示了一些新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商榷。
《中国史学史(第二卷)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成长》
论述秦汉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情况。
《中国史学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该册是白寿彝先生生前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的第三卷,其内容是论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在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的表述方面,大致遵循白寿彝在第一卷的导论中所提出的关于中国史学史撰写的总的思路,而在具体的论述和有关的评论方面,则较多地反映了本卷作者自己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心得。
该卷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所论历史特点,是综括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所论史学发展趋势,是概括这个时期史学之总的面貌,其中提出的三个阶段、六个转折、三个创新,是对这个总的面貌所作的粗线条式的勾勒。
第二、三,是介绍和评论这个时期产生的十三部正史,由于它们占据了现存“二十四史”的半数以上,对于记述中华文明之历史进程具有重大作用、重大意义,故用较多的篇幅予以介绍和评论。
第四、五、六、九章,或论这个时期史学发展的某一重大转折,或论某一显著创新,或论某一时代特点,都是对第一章总纲部分的展开和深入,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这个时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面貌。第七、八两章,论述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佐的《通典》,前者是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后者是典制体史书的典范之作,前者在史学理论方面多有创见,后者在历史理论方面之乏新的突破,在中国史学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十、十一章,即最后两章,是试图综述这个时期的史学在理论上的成就,前者是关于史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后者是关于历史理论方面的成就。它们更多地反映了本卷在内容上和撰述上的特点。
《中国史学史(第四卷)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继续发展》
论述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情况。
《中国史学史(第五卷)明清时期(1840年前)·中国古代史学的嬗变》
该卷论述的是明清时期的史学,其断限是从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登极,正式建立明皇朝起,到公元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这是中国史学发展的第五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学逐渐发生嬗变的时期。历史上,一般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历史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的标志,但是从史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一些旧的学术特点在此之后仍有延续,因此,为了撰述上的方便,本卷的有些内容,难免会涉及1840年以后。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出现较大变化的时期。这种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在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发地影响到这时期的史学发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六经皆史的观点被更明确地提了出来,并逐渐被学者所认同。
《中国史学史(第六卷)近代时期(1840-1919年)·中国近代史学》
第六卷内容为近代在以往长时期中是用来指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段历史,但由于历史进程的延伸,近些年来又每被用以指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历史。
该书对近代史学的论述力求做到揭示出近代史学发展最主要的特点和优点,是史学与救亡图强爱国主义思潮的紧密联系,如实地反映近代史家深切关注民族命运、社会进步的情怀,深入地挖掘他们在史学主张和史书著述上的成就,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和评价。
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审慎地释读材料,做好个案研究,同时要写出近代史学演进的脉络,勾画出它发展的轮廓。
图书目录
《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
导论
第一章 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
第一节 历史一词歧义
第二节 史学的任务和范围
第三节 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
第二章 中国史党史的分册(上)
第一节 先秦时期
第二节 秦汉时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四节 宋元时期
第五节 明清时期
第三章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下)
第一节 近代前期
第二节 近代后期
第三节 近代后期中的考据学派
第四章 有关史学史的古今论述
第一节 汉唐时的论述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的论述
第三节 近人的论著
第五章 我的摸索和设想
第一节 摸索的经历
第二节 摸索中的一些体会
第三节 我的设想
第一卷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
第一章 从远古的传说到国史的出现
第一节 英雄人物的故事
第二节 王侯贵族的文书和诗篇
第三节 宗周晚期以后的国史
第二章 《春秋》经传和私人撰述
第一节 《春秋经》
第二节 《公羊传》、《梁传》
第三节 《国语》和《左传》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多种撰述
第一节 《竹书纪年》、《世本》、《山海经》
第二节 《尧典》、《禹贡》、礼书
第三节 《战国策》
第四节 图像和地图
第四章 历史观点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神的世界
第二节 来到人间
第三节 观点的争鸣
第五章 历史知识的运用
第一节 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第二节 疏通知远
第三节 直笔、参验、解蔽
附录一 谈史学遗产
附录二 谈史学遗产答客问
附录三 谈历史文献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二
附录四 谈历史文编撰——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三
附录五 谈历史文文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四
附录六 再谈历史文献学
附录七 《史记》新论
附录八 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
附录九 说六通第一卷再版后记
《中国史学史(第二卷)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成长》
绪论 秦汉史学的社会背景
一、大一统理想的实现
二、汉民族的形成和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
三、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统治政策与史学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与史学
第二节 两汉统治阶层对历史经验的吸取与统治政策的调整
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正宗思想与历史观
第一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与大一统思想
第二节 盐铁会议与石渠阁奏议、白虎观奏议
第三节 《白虎通义》的社会思想与历史观
第三章 陆贾、贾谊与《淮南子》的历史思考
第一节 陆贾的历史著述与历史思考
第二节 贾谊对历史盛衰的思考
第三节 《淮南子》的历史思想
第四章 《史记》:史家之绝唱
第一节 司马谈与《论六家要指》
第二节 司马迁的家世、生平和著史动机
第三节 成一家之言
第四节 究天人之际
第五节 通古今之变
第六节 状写历史的神来之笔
第五章 两汉之际的史家与史学
第一节 对《史记》的补续与评论
第二节 刘向、刘歆父子和他们的史学活动
第六章 桓谭、张衡、王充、王符、仲长统筹人进步的历史观
第一节 桓谭、张衡等人对谶纬的批判
第二节 王充的天地自然无为思想与今胜于古的历史观
第三节 王符、仲长统的历史观与社会批判思想
第七章 《汉书》:传统史学的范本
第一节 班固的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
第三节 《汉书》的编纂成就
第四节 历史变化与天人关系
第五节 典雅优美的历史记述
第八章 《吴越春秋》、《风俗通义》与其他史书
第一节 饶有特色的地方史《吴越春秋》
第二节 应劭与《风俗通义》
第三节 其他历史学说与历史著述
第九章 《汉纪》:第一部编年体皇朝断代史
第一节 荀悦和他的政论著作《申鉴》
第二节 《汉纪》中的史学见解
第三节 编年史规模的建立
第四节 《汉纪》中的历史思考
第十章 汉代的史官制度与官修史书
第一节 汉代的修史制度
第二节 《东观汉记》:官修纪传体正史的开创之作
《中国史学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形势与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节 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形势
第二节 史学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第二章 正史撰述的兴盛
第一节 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第二节 《续汉书》和《后汉纪》的思想特点
第三节 范晔《后汉书》的成就
第四节 陈寿《三国志》的特点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史概述
第三章 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重大变局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
第三节 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第四节 唐修《晋书》及其历史意义
第五节 《南史》和《北史》
第六节 正史撰述的成就及其局限
第四章 通史、地方史和民族史
第一节 通史撰述不断增多的趋势
第二节 地方史和民族史撰述
第三节 地理书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第五章 谱牒之学的显要地位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谱牒之学
第二节 唐代的谱蝶之学
第三节 礼书的纂修
第六章 起居注、实录、国史及会要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起居注的撰写
第二节 唐修实录的成就
第三节 唐代的国史
第四节 会要体史书
第七章 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述――《史通》
第八章 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通典》
第九章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第十章 历史思想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第十一章 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
后记
《中国史学史(第四卷)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继续发展》
第一章 五代史学概说
第一节 历史观念的增强,当代史撰修的重视
第二节 儒释道的交融与学术变化趋向
第二章 两宋史学概说
第一节 宋元时期史学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社会的变化和史学
第三节 两宋的学术与史学
第四节 历史文学的成就与历史文献学
第五节 修史机构的完善
第三章 《新五代史》、《新唐书》的成就
第一节 《新五代史》的编修
第二节 欧阳修的易学、理学和史学
第三节 疑古辨伪和欧阳修的历史文献学
第四节 历史文学上的主张和成就
第四章 《资治通鉴》的编修与成就
第一节 《资治通鉴》的编修
第二节 王、霸元异道的思想
第三节 《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是“资治”二字
第四节 历史统筹学思想和史料学观点
第五节 概说司马光的《易》学与史学
第六节 范祖禹的《唐鉴》
第五章 北宋的理学与史学
第一节 史学在二程理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历史盛衰论
第三节 随时变易以从道
第四节 二程的学术评论
第六章 南宋的理学与史学
第一节 理学观念下的史学
第二节 穷经观史,以求义理
第三节 王霸义利之争
第四节 朱熹的易学与史学
第五节 《资治通鉴纲目》与《伊洛渊源录》
第七章 宋代的地区性史学
第一节 地区性史学概说
第二节 浙东史学的特点
第八章 方志、杂史、笔记与金石
第一节 方志
第二节 别史、杂史和笔记
第三节 金石、金石学与《通志?金石略》
第九章 《通志》的特点与成就
第一节 《通志》的编修与成就
第二节 《通志》的史学批评
第三节 《通志》的史学思想
第十章 辽代史学
第十一章 金代史学
第十二章 元代史学概说
第十三章 《通鉴注》与《文献通考》
《中国史学史(第五卷)明清时期(1840年前)·中国古代史学的嬗变》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与史学特点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节 清明时期史学的特点
第二章 明代的官修史书
第一节 明代官修史书及其特点
第二节 《元史》的修纂
第三节 《明实录》与《大明会典》
第四节 明代方志的发展
第三章 明代私人撰史的成就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私人历史撰述的蓬勃发展
第二节 王世贞、李贽和焦竑的史学
第三节 私人撰述的史论特点
第四章 明清之际的私人历史撰述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顾炎武的史学经世致用思想
第二节 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学术史撰述
第三节 王夫之的史论成就
第四节 顾祖禹和唐甄的史学
第五节 清初的其他几部私修史书
第六节 历史思想的发展与嬗变
第五章 清代的官修史书
第一节 清代的官方修史与修史机构
第二节 《明史》的纂修及特点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官修史书
第四节 清代方志的编修与《大清一统志》
第六章 清代历史考证学的成就
第一节 赵翼和《廿二史考异》
第二节 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
第三节 王鸣盛和《十七史商榷》
第四节 霍述和《考信录》
第七章 清代史学的理论建树
第一节 历史考证党派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章学诚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
第三节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提要中的史学批评及成就
第八章 清代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一节 文献学家阮元的重大贡献
第二节 清代史家整理历史文献的成绩
后记
《中国史学史(第六卷)近代时期(1840-1919年)·中国近代史学》
第一章 时代剧变推动下近代史学的发轫与演进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紧迫感与救亡图强史学的勃兴
第二节 维新变法酝酿发动与近代历史变易观和进化论的传播
第三节 封建帝制崩溃前后“新史学”的倡导和推进
第二章 龚自珍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 对危机时代的敏锐反映
第二节 改造公羊学说 构建变革的历史哲学
第三节 朴素的古代社会进化观
第四节 擅长西北边疆史地研究
第三章 魏源:近代史开端时期杰出的史学家
第一节 魏源的历史变革思想
第二节 《圣武记》对清代盛衰的探索
第三节 《海国图志》:爱国主义的名著
第四节 《道光洋艘征抚记》对当前“活的历史”的记载
第五节 《元史新编》的史学价值
第四章 徐继畲、梁廷枏、夏燮的史学
第一节 徐继畲《瀛寰志略》的特色
第二节 梁廷枏:《夷氛闻记》和《海国四说》的史学价值
第三节 夏燮的史学成就
第五章 边疆历史地理学的兴起
第一节 张穆著《蒙古游牧记》
第二节 何秋涛著《朔方备乘》
第三节 蒙元史研究的新风气
第六章 19世纪70至80年代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
第七章 戊戌维新时期历史观的新进展
第八章 梁启超:“新史学”思潮的出色代表
第九章 夏曾佑《中国古代学》的成就
第十章 20世纪初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第十一章 近代时期其他史学著述
第十二章 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内在动力、时代条件和学术机遇
第十三章 中国史学近代化新格局的创辟
后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9 09:5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