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杉树》是1999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彭镇华。本书主要介绍杉树名称与分布状况、资源变化与栽培历史、形态特征与解剖特性、生物学特性与生态特性、扦插造林与营林技术、材性与利用价值等内容。
杉木是七千五进万年前遗留的活化石,也是我国的特有种。它生长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山区。在植物演替早期出现,因寿命很长,数百以至千年以上,在演替后期的阔叶林中仍保留其优势林冠的地位,特别在火灾等干扰情况出现,它又以其强烈的萌芽繁殖能力而得以更新。几乎找不到杉木原生的天然林。杉木人工栽培的历史据可靠史料记载,在1200年以上。它生长迅速、干型通直圆满、加工容易,木材耐腐、抗白蚁,为群众所喜爱;栽培遍及亚热带十五六省的山区。长期栽培过程中,我国人民建立了自己特殊喜爱的栽培区,例如贵州锦屏、湖南会同,以实生林经营为主;湖南祁阳、安徽金寨则以萌芽林经营为主;而更广大的地区,如闽北、湘南、
赣西、
粤北、皖南均以插条造林为主。针叶树
无性繁殖具有独特的保持优良品种系特性,在欧美本世纪50年代才比较广泛,而我国杉木无性繁殖大规模造林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这先进技术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我国杉木造林,利用杉木生长迅速特性,在干材阶段树木只有20?-年,群众即以初植定株,不进行间伐,这种无间伐的营林方式也是非常特殊的。群众在植杉最初的3-5年,间种农作折及3年桐等既可获得早期收入又可中耕锄草。桐叶腐烂后还增加土壤肥力。这种农林间作的方式,对现代广泛宣传的家作业,也是一个仍为成功的先驱范例。
彭镇华教授,1964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森林、土地利用、林木遗传育种等。主持完成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
彭镇华教授荣获首届梁希科技一等奖,2001年被授予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2004年被授予“全国十大英才”称号。
7 彭镇华.以林代芦,灭螺防病的复合效益研究.见:国际
血吸虫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8 彭镇华.从长江中下游“兴林灭螺”和“低丘滩地”开发两项目谈整治与开发相结合.见:
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
.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彭镇华等著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陆续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专家
编审:
刘先银负责策划出版此系列。
10
.中国城乡乔木(英文版)(Urban and Rural Arbores in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