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年鉴1934
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电影年鉴1934》是2008年1月1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立夫厉麟似潘公展王平陵等,《电影年鉴》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教育百科”。这本官修的电影年鉴在内容上并不局限于1934年这一年对于中国电影史实的记载,而是当时的一部关于电影的百科辞典。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页数达到一千多页,在体例和构架上,正式确立了电影史论、创作理论、电影管理和电影教育的四个学术研究构架,奠定了中国现代电影研究的学科分类和方向分类,使得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在学术上基本成型和梳理清晰;在内容上,它编入了关于我国及各国电影的历史、理论、电影教育的历史以及运用电影实施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的实录,还有当时全国所有制片公司、各大影院、电影从业人员的名录,及1932年至1933年国产片和进口影片的详尽片目与分类记载;在类别上,它从电影史论、电影政策、电影机构、电影教育等共十个板块对电影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和论述。这本官修的电影年鉴在内容上并不局限于1934年这一年中对于中国电影史实的记载,实际上是当时的一部关于电影的百科辞典。从史学角度看,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量科研成果已经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和影响,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活动中还要继续向前推进。
只有详尽的占有第一手的中国电影史料,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才能丰富和完善,中国早期电影史的状貌才有可能更加明晰的呈现出来。这本《中国电影年鉴》的付梓出版,对中国电影史学界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图书评价
1934年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辑出版的《电影年鉴》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教育百科”。
2008年,在《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版》出版新闻发布暨中国电影史学座谈会上,主持人张会军给予它如下评价:该书“在体例和架构上,正式确立了电影史论、创作理论、电影管理和电影教育的四个学术研究构架,奠定了中国现代电影研究的学科分类和方向分类,使得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在学术上基本成型和梳理清晰;在内容上,它便如了关于我国及各国电影的历史、理论、电影教育的历史以及运用电影实施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的实录,还有当时全国所有制片公司、各大影院、电影从业人员的名录,及1932年至1933年国产片和进口影片的详尽篇目与分类记载:在类别上,它从电影史论、电影政策、电影机构、电影教育等共十个板块对电影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和论述。这本官修的电影年鉴在内容上并不局限于1934年这一年对于中国电影史实的记载。实际上是当时的一部关于电影的百科辞典。”
出版背景
出于对自身统治地位的维护,国民党政府十分注重电影的社会教育作用,并将其视为“宣扬文化之工具”。因此,中国电影教育协会的委员及候补委员都是文化界颇有声望的人士,由其出版的《电影年鉴》的编者亦是如此。《电影年鉴》筹划于1933年,并于1934年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正式编辑出版,协会聘请陈立夫厉麟似潘公展王平陵、戴策、李景泌、户莳白等业界权威专家组成编委会,负责编纂。与此同时,这部书稿的预计出版经费大致在7000元左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7000元相当于35名普通工人全年的工资之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杜恂诚在《1933年上海城市阶层收入分配的一个估算》一文中曾引用过这样一组数据:“从世纪年代末到年代前半期,国民政府上海市社会局对上海工人的生活状况作过持续数年的跟踪抽样调查”,以305户工人家庭为抽样,“平均每户就业人口为2.06人,每户平均收入为416.15元。也就是工人的年平均收入为202.19元”。从编辑成员和经费两个方面来看,足以见出国民政府对于编辑《电影年鉴》的重视程度。
作者简介
陈立夫(1900-2001):名祖燕,字立夫,浙江吴兴人。192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采矿系。1925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9月回国,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随侍蒋介石。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1969年,陈立夫回台定居。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使他在两岸关系中占据了一个颇为特殊的位置。
厉麟似(1896-1970):名家祥,浙江杭州人。晚清书画篆刻名家厉良玉之子。中国近现代教育家、语言学家,中国电化教育奠基人,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191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后赴日本、德国留学,获德国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与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2年代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赴欧洲考察教育。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专员,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常委,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大夏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等职。1949年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1998年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作为近现代教育界代表人物收录。
潘公展(1894-1975),原名有猷,字干卿,号公展,浙江吴兴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15年(1926年)任《申报》要闻编辑。在此前后,兼任上海大学、国民大学、南方大学教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历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上海市农工商局长、社会局长、教育局长。民国21年(1932年)4月在沪创办《晨报》,任社长。民国24年(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闻检查处长、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并在中央训练团、政治大学新闻系兼任教授。民国31年(1942年)后,任国民党中央常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申报》董事长,《商报》副董事长,上海参议会议长等。1949年离沪去香港创办国际编译社,旋赴加拿大。1950年5月抵美定居。
王平陵(1898-1964):本名仰嵩,字平陵,江苏溧阳人。毕业于杭州师范。1928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主编《中央日报》副刊《大道》与《清白》,后投身国民党新闻界,出任《中央日报》副刊主编、《文艺月刊》主编、中华全国文艺协会抗敌理事等。1938年3月,奉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之令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到重庆任《扫荡报》编辑。1943年为商务印书馆主编《大时代文艺丛书》二十册。1949年赴台,曾主编《中国文艺月刊》。后任曼谷《世界日报》总编辑。1959年,赴菲律宾讲学,并为马尼拉《大中华日报》主撰文艺专栏。回台后,任政工干校教授。生平著述甚多,有短篇小说集《残酷的爱》,长篇小说《茫茫夜》,散文集《副产品》、《雕虫集》,诗集《狮子吼》等。
目录
(一)序
序言
(二)通论
中国电影事业的展望
贯施电影教育的途径
中国电影剧本的编制问题
视觉教育的史的研究
电影与文化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儿童
电影的原理
电影在教育上的价值和实际
国际教育电影协会之目的与任务
二十二年的国产电影
我几年来导演的经过
(三)专论
编剧二十八年间
电影导演论
从剧本到银幕
摄影术研究
电影化装术研究
美术装置与电影
业务管理的经验
电影照相片术与学校影片
影片制造研究
(四)史实
中国电影发达史
苏俄的电影事业
英国电影事业概况
美国的教育电影
美国的电影事业
法国电影艺术史
德国农业电影的意义
德国的电影事业
日本的电影教育
意大利的电影事业
挪威用影片施教的情形
(五)各国电影检查
论电影检查的意义
儿童影片的检查
国际电影检查
美国各州电影禁演状况
苏联的电影检查
意大利的电影检查
澳大利亚之电影检查
荷兰的电影检查
……
(六)中国电影行政
(七)电影商业
(八)电影从业员
(九)附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2 08:0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