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麟似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厉麟似(1896年2月18日-1970年10月21日),原名厉家祥,字麟似,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6年2月18日,厉麟似出生在书香世家杭州厉氏家族。其家族自清代康乾年间大文豪厉鹗始,世代均为饱学之士。其祖父和曾祖父皆为清代举人,开馆授业,桃李满园。他的父亲厉良玉也是一位国学大家与教育家,是西泠印社创立发起人之一,中日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的先驱,对日本近现代印学和书法影响颇深,作品在日本备受推崇。厉家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在孩子十分年幼时便让他们开始读家塾。厉麟似两岁开始识字,三岁便入家塾读《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国古代经典读物,并由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亲自授业。自幼的家庭熏陶和严格的家庭教育为厉麟似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国学功底。
191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后,厉麟似赴日本上智大学留学四年,主修教育与文学。回国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官费赴德留学生,在德国期间先后获得了德国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与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厉麟似在德国游学达十年之久,除获得法学与哲学学位外,他还修习了政治学教育学、军事学及英文、法文和俄文,并游历了瑞士法国、比利时、英国荷兰苏联等欧洲各国。
1921年,在德国创建了景星学社(德文:Gesellschaft des Brillanter Stern;英文:Brilliant Star Society)。这是中国国人在西方世界创建的首个以汉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组织,开创了国人“中学西播”之先河。厉麟似曾协助学社创办了《中德年鉴》、《中国》等数种汉学研究报刊,并积极参与主办各类中国文化报告会和展览会,内容涉及中国文学、音乐、书画等诸多文化领域。在留德的十余年间,厉麟似接触到了很多西方的进步思想,并结识了周恩来朱德林语堂陈寅恪朱家骅等一批留德学人,同时与汉学家卫礼贤结下了深厚的交谊,并对卫礼贤等一批西方汉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希特勒也曾对其赏识有加,并与其合影留念。厉麟似在留德期间积累的人脉,为他日后从事对德外交与中欧交流工作奠定了基础。
文教生涯
1930年,厉麟似结束了自己14年的海外求学历程,怀着满腹经纶与满腔爱国热忱返回祖国。学成归国的厉麟似通过蒋介石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开始了他在文教、外交舞台上的职业生涯。
20世纪30年代,厉麟似曾受聘于国民政府最重要的智库之一——国防设计委员会,任国际组专门委员,为蒋介石提供对德方面的专家意见。
1932年,厉麟似代表中国政府出使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及苏联等欧洲八国,进行教育考察与合作,途中与各国外交部、教育部及各文教机构等代表进行了广泛的接洽;他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陶行知、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德文化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期间,他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等职。
1933年6月,为进一步加深中国与其他国联成员国间在文化、教育上的合作关系,厉麟似与蔡元培张静江宋子文等人联合国联,筹备成立了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
1935年,厉麟似在中国国内结识了时任国联中国首席代表的顾维钧。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结为知交。厉麟似也是20世纪30年代顾维钧诉诸国联外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主要支持者;5月,为敦睦中德邦交,沟通两国文化,厉麟似与朱家骅等留德归国著名人士,在南京创办了第一个代表中国官方的对德交流机构——中德文化协会。协会成员包括中德两国政界、军界和文化界的友好人士。协会由时任交通部长朱家骅任理事长,教育部长王世杰、德、奥、瑞三国驻华公使四人任名誉会长,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厉麟似、德国驻华使馆代表劳德士参事、德国驻沪总领事克利拜、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总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等任理事。而协会的实际主要负责人则是厉麟似等中国官员。该协会主要代表中国政府接待访华的德国团体与专家,开展中德两国官员互访与经贸往来,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中德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6年,厉麟似翻译出版了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克特将军的代表作《一个军人之思想》。该书在国民党军方中广为流传,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参考书。抗战爆发前夕,他曾受友人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邀为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后又听取了蒋百里的建议,举家由南京迁至上海,全力助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在八年抗战期间,厉麟似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3月,厉麟似与顾维钧、王正廷等人一同被推举为国联中国分会——中国国联同志会理事。作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对外组织之一,国联同志会对中国争取国际舆论生存空间和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抗战时期
抗战爆发初期,厉麟似与蔡元培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厉麟似因与国民党高层意见相左,而辞去国民政府职务,投身抗日救亡。他支持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主张。同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7月22日,国联同志会致电日内瓦国总会、各国分会告知卢沟桥事变之经过,敦促各国政府制裁日本,以维正义而保和平,在舆论上赢得了主动权。抗战期间,厉麟似竭力发挥国际舆论的力量,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及自己长年来积累的与欧洲各国政要及传媒界人士等保持的友好关系,推进对欧抗日宣传,努力为中国人民抗战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他还曾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
上海“孤岛时期”,厉麟似仍坚守在“孤岛”,为国家努力培养抗日战线上的文化精英。工作之余时常接济逃往上海的犹太难民,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一时期,厉麟似应友人何炳松之邀,任教于暨南大学。
1942年,上海全面沦陷后,厉麟似仍留在上海,与侵略者进行着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抗争。因厉麟似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曾身居教育部要职,又曾留学日本,日本侵略者与日伪当局曾多次试图拉拢他,并采用各种腐蚀诱惑的手段逼他出来为他们做事。日本人对厉麟似说,只要他合作,可以给他安排教育部部长或考试院院长的高位。面对威逼利诱,厉麟似不卑不亢,找出了各种理由推脱。厉麟似不卑不亢,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令日本人也无可奈何。这段时期,厉麟似默默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厉麟似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上海大批的文化人。教育家钱均夫、历史学家吕思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上海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响,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表现出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智慧与胆识。
晚年岁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早已对国民政府的腐败堕落看不下去的厉麟似,拒绝了蒋介石的赴台邀请,在周恩来的挽留下留在了大陆,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贡献力量。上海解放后,厉麟似又重新回到了毕生挚爱的文教岗位,继续为国家作育英才(此前,厉麟似曾先后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大夏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教授德语、教育学、政治学、国际法及法理学)。
1956年,厉麟似受邀来到尚处起步阶段的上外,筹建德语专业,筚路蓝缕,开创基业。自1956年结缘上外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逝世这十余年间,厉麟似筹建了上外的德语专业,为新中国德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外语人才。
1970年10月21日,厉麟似在上海逝世,终年74岁。
主要成就
教育实践
学成归国的厉麟似通过蒋介石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开始了他在文教、外交舞台上的职业生涯。出众的学识与才干让厉麟似很快获得了蒋介石等人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担任要职,成就了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作为教育部高级官员,厉麟似代表中国政府出使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及苏联等欧洲八国,进行教育考察与合作,有力地加强了中欧文教合作的纽带。回国后,厉麟似积极投身教育建设与中欧文教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上海“孤岛时期”,厉麟似应友人何炳松之邀,任教于暨南大学。期间,厉麟似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忠报国,坚决抗日。
初等教育方面,在厉麟似等人的建议下,教育部于1933年3月公布了《小学规程》,规定了小学的办学宗旨和实施方针:培养儿童健康体格;陶冶儿童良好品性;发展儿童审美兴趣;增进儿童生活知能;训练儿童劳动习惯;启发儿童科学思想;培养儿童互助团结之精神;养成儿童爱国爱群之观念。同时在课程设置与教材方面也做出了调整和改良。
高等教育方面,厉麟似等人的建议及国联教育考察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评与建议受到重视,促成了教育部对中国大学分布集中及科系设置重复问题的解决。1933年6月,教育部通令国立北平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合并文法等科,同时还将山西省立法学院、教育学院合并入山西大学,从而拉开了大学合并、系科改革的序幕。
厉麟似和其所创立的景星学社使得中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欧洲主流知识界的尊重,提升了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的国际形象,影响了数代西方人的“中国观”,并推进了中西方文明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交流互鉴。厉麟似也被公认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鼻祖”。以易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金石书画和音乐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及中医药学都是通过厉麟似与景星学社最早为西方主流知识界所接受并产生实质影响的。西方世界的第一本专门研究汉学的专业学术期刊——《汉学》也是由厉麟似通过景星学社创办的。景星学社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文化艺术、中医药学等多个领域的“中学西渐”方面均起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作用,并对卫礼贤荣格黑塞等一批西方知识精英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借助景星学社和自己多年在中国国内外积累的人脉,厉麟似为中国吸收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和优质资源。如,景星学社将西方的优秀教育办学理念、欧洲古典音乐、电影、西医学技术及教育体系、德日军事思想和实践、新闻出版理论与实践、法学理论与实践和德国的自然科学技术等引入中国,同时引介了一批西方知名高校的优秀学者援华授课,还引进、编译了大量的德、英图书和杂志。
人才培养
20世纪30年代,厉麟似曾执教于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国立中央大学,任文学院教授;也曾任南京大学另一个前身金陵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上海“孤岛时期”,厉麟似应友人何炳松之邀,任教于暨南大学。已在教育研究领域负有盛名的厉麟似,当时完全可以转往大后方,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继续他的学术道路,但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良才,他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忠报国,坚决抗日。他忍受着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艰难的生活环境,继续留守在“孤岛”上的暨南大学。
1956年,厉麟似受邀来到尚处起步阶段的上海外国语学院,筹建德语专业,筹建了上海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为新中国德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外语人才。
主要作品
社会生活
社会活动
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电影行业的最高行政官员之一,厉麟似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国国外最新思想与技术成果,并对中国电影行业进行了改革。他积极推行教育电影,为国产影片制定标准,抵制不良影片;他大力发展民族电影事业,为拍摄国产优质教育影片积极筹资,举办优良国产影片评选,并首次提出了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他积极推介《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等中国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并引入了一批国外的教育影片;他还与陈立夫等人一同编纂发行了中国第一部电影百科辞典——《中国电影年鉴(1934)》。
抗战爆发初期,厉麟似与蔡元培、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作为景星学社的重要成员,厉麟似与厉绥之携手,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同将大量中医医案、中医古代文献和方药等译介到了西方世界,使得欧洲知识界开始对中医药、中国古代的人体观与宇宙观、经络与脏腑的理论学说以及中药方剂的配伍标准等逐渐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开启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厉麟似出生在江南书香世家,父亲厉良玉是晚清金石书画名家,高祖厉鹗是清代诗坛领袖,三位兄长厉绥之、厉尔康和厉瀛程也都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厉麟似既出身于名门世家,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家庭熏陶,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国学功底。在杭州府中学堂就读时,与徐志摩和郁达夫是同窗,并结为挚友。
婚姻生活
厉麟似的妻子唐丽玲是上海名媛,名噪一时的钢琴家和电影演员,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并任女生部主任。二人于1933年成婚,证婚人是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后任外交部部长的王世杰。
家族成员
亲族成员
轶事趣闻
厉钱两家
杭州厉氏家族吴越钱氏家族均为杭州世家。世家门风加上地缘关系,更有许许多多的因缘际会,使得两家情谊亦像代代传承的祖先血脉一样绵延不绝,恰似西子湖畔春日千丝万缕的绿柳。
厉麟似的兄长、医学家厉绥之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刎颈之交。他俩为同窗契友,早年曾一同就读于清末杭州知府林启所创办的求是书院,后又共赴日本求学,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两人因家世相近,情趣相投,遂结为莫逆之交。钱学森与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女蒋英被传为佳话的结合即是由厉麟似的兄长厉绥之作的冰。此外,厉麟似还是钱均夫的亲家公蒋百里的好友,曾举家由南京迁至上海,全力助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
钱均夫在担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期间,厉麟似即为该校学生。由于钱均夫与厉麟似兄长厉绥之情若手足的关系,他同厉麟似的师生关系亦相当密切且有趣。据厉麟似长子、著名外交官厉声教回忆:“1937年到1949年期间,我们两家同住上海,彼此常有来往。记得一次先父带我去钱均夫老伯家探望,我记得当时他是住在上海愚园路(现江苏路西侧)的歧山村,甫至其家,当时已过不惑之年的先父竟像孩子捉迷藏般溜了进去,现在想来,不禁令人莞尔。”
抗战轶事
据厉麟似长子、外交官厉声教在《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一文中回忆:“记得父亲在与日本侵略者的非暴力不合作期间,常给我讲爱国名将岳飞的故事,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岳母在岳飞即将走上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前在其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四字成为了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也成为了父亲的信条。”
因厉麟似曾留学日本,又是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日本人曾多次邀请他出来为他们做事,并许以教育部部长和考试院院长的高位,但都被厉麟似谢绝了。面对日本人开出的优厚条件,厉麟似始终没有动摇过。他宁可食不果腹,妻儿颠沛,也绝不与日本人与日伪政府合作。怀着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厉麟似在一个个饥寒交迫的日子里,默默地在为国家燃烧着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生命的微光。
抗战期间,厉麟似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他没有收取任何稿酬,都是在义务地默默奉献。这些翻译研究成果厉麟似都没有署名,因此他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领域也没有任何留名;厉麟似曾以无私救助大量逃往上海的犹太难民而闻名。
抢救文物
一贯谦谨低调的厉麟似是抗战期间秘密进行的文物抢救保护活动的中坚人物。他是“文献保存同志会”背后的实际策划者与支持者,从日本与日伪政府手中为国家抢救出大量民族文献和珍本古籍,使这些“国宝”免遭日寇劫掠损毁或流失海外。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少善本古籍都毁于战火,侥幸留存的也因书主迫于生计而多流入上海旧书肆,使上海成为各方势力收购古籍的角逐之地。为了不让珍本古籍落入敌人之手,厉麟似联合何炳松郑振铎等几位仍坚守在上海的文教界有识之士一同挑起抢救华夏民族文献的历史重任。厉麟似明智地提出,抢救民族文献,仅依靠个人或民间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用政府的力量,但不宜让政府直接出面,而应以私人或民间组织的名义对民族文献进行搜购抢救,以避日敌耳目。他与同在上海暨南大学工作的两位好友、同时也是景星学社成员的何炳松和郑振铎商议,由郑振铎等几人出面,成立一个秘密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由他和景星学社背后提供支持,向政府争取拨款和政策。
在厉麟似等人的努力下,他们从朱家骅陈立夫那里争取到了关键性的政府拨款,教育部还特密派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和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徐鸿宝潜入上海,协助他们开展搜救工作。依靠其自身和景星学社的影响力,厉麟似还争取到了文化界更多爱国志士一同加入到他们保卫民族文化的战线。借助景星学社、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商务印书馆,厉麟似等人在上海冒着生命危险以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名义为国家抢救了大批民族文献。据清华大学校史馆等资料,他们所抢救的典籍中,仅善本就达4000余种,是当时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入藏善本数十年的总和;今日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几乎都是他们那时搜救的。抢救古籍的整个过程,厉麟似始终默默而为,事成之后他也从未居功,而是将功劳都让给了他的几位好友。
低调内敛
厉麟似处事十分低调,居正不居功。他的军事研究成果及所翻译的大量军事著作,多数都没有署名,即便是蒋介石授命翻译的《一个军人之思想》这本书,他也只是署了一个笔名——厉零士,意为无功之士。
一生报国
厉麟似一生报国,建国后将其毕生克勤克俭积蓄的全部资产和所继承的祖上数代积累的家产悉数捐给了国家,包括其数代家传的总计300余件自唐代至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的艺术珍品、其所收藏的数百本珍贵德文原版书籍、所拥有的西泠印社景星学社的物质资产、杭州西湖左近横箭道巷的大片土地和宅院、以及其在南京鼓楼区颐和路20号和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23号的洋房等。自己晚年只住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分给他的一处单位宿舍,过着清贫简朴却又桃李满天下的生活。
非暴力不合作
1942年,上海全面沦陷后,厉麟似仍留在上海,与侵略者进行着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抗争。因厉麟似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曾身居教育部要职,又曾留学日本,日本侵略者与日伪当局曾多次试图拉拢他,并采用各种腐蚀诱惑的手段逼他出来为他们做事。日本人对厉麟似说,只要他合作,可以给他安排教育部部长或考试院院长的高位。面对威逼利诱,厉麟似不卑不亢,找出了各种理由推脱。他曾暗下决心,决不能为日本侵略者服务。他深信抗日战争终会胜利。厉麟似不卑不亢,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令日本人也无可奈何。他默默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厉麟似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上海大批的文化人。教育家钱均夫、历史学家吕思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上海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响。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中国教育家厉麟似为中国教育发展和中欧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厉家祥学问很好,有才干。 (蒋介石
家祥为人十分低调,从不张扬,惟有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才真正展露出他的英豪本色。可钦可佩!(顾维钧
厉先生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我们后辈青年树立了榜样。(钱学森
世人多知麟似先生西学了得,殊不知其国学造诣亦堪称道。(陈寅恪
厉麟似博士是中国的“圣雄甘地”。他以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与外交史上的地位而著称,对于推动中国和欧洲及国际联盟的关系,增强中欧人文纽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厉博士是连接中欧文化的一座桥梁。他在帮助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中国带来了大量西方的进步思想。(《中国日报》)
厉麟似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曾为国民党要员,抗战全面爆发后辞去国民政府职务,全身心投身抗日救亡,在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诸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人士当中,厉麟似算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团结报》)
上海在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厉麟似博士是上海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国际社会争取了很多支持和资源来对抗日本的侵略行径,为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不惜牺牲生命。他在上海也以救济犹太难民而闻名。在厉博士等人的努力下,上海曾一度成为犹太难民的“避风港”。(《上海日报》)
厉麟似虽不是如顾维钧、颜惠庆一样的职业外交家,但由于他在国联与中欧文教界的影响力,及个人的学识与才干获得了蒋介石与朱家骅等人的赏识,并成为他们在国联外交与对德外交方面的核心智囊,使这位生长于西子湖畔,一生低调的江南文教界耆宿成为20世纪30年代民国外交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海外网
厉麟似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显示出国不可侮、民不可辱的铮铮傲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宁可食不果腹,妻儿颠沛,也绝不与他们妥协合作,堪称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翻译研究成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后世进一步研究。(中国网
厉麟似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主张开中国教育之先河,并对中国的现代化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抗战期间,将“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的厉麟似影响了大批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中华魂》)
厉麟似是上海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国内外大批文化精英,使其成为文化界抗日救亡的思想领袖,被誉为“中国甘地”。他的军事研究成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依据,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网
“中国甘地”厉麟似在抗战期间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国内外大批文化精英,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开展救亡运动,积极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用过人的才智和勇气,与侵华日军进行着一场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的斗争,对抗日战争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红网
厉麟似手无寸铁,却让日军对他又敬又畏。(《齐鲁晚报》)
中国甘地厉麟似,文教护国,避实击虚,誓拚热血固神州。(《常州日报》)
厉麟似博士是上海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国际社会争取了很多支持和资源来对抗日本的侵略行径,为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不惜牺牲生命。(《上海日报》)
厉博士是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人。(希特勒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戴季陶
麟似先生虽长年游学海外,却很喜爱京剧。他思想深邃,见识广博,有幸相识,获益良多。(梅兰芳
厉麟似是抗日战线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处事十分低调,居正不居功。(《新民晚报》)
翻开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值得佩服的人很多,令人感动的人也多,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英雄人物便是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厉麟似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矢志报国、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勤于学习、艰苦奋斗的个人品质值得每一位留学生向他学习! (统战部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百余年来,南京大学集聚过不少学养深厚的泰斗级学者,而厉麟似则是其中一位较具代表性的人物。 (南京大学
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资料库”的厉麟似是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他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信仰,表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和崇高品质。(上海外国语大学
厉麟似先生所创办的景星学社为那些对东方文化怀有兴趣的西方学者们开启了一扇窗,使我们受益匪浅。我创建中国学社的想法就是源于厉麟似先生和他所创办的景星学社。(卫礼贤
人物纪念
2020年,在厉麟似先生逝世50周年,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发文纪念厉麟似先生,称其“为中国教育发展和中欧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厉麟似与毛泽东、周恩来等29人一同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资料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31 08:4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