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2012年6月27日,教育部关于同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函(教发函[2012]106号),同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本信息
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生物系,创建于1978年,是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的
研究生接受生物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地。30多年来,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教学和科研优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
如今,生命科学学院本着中科院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新时期办学方针,紧密依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的22个培养单位,组织和承担着研究生的集中教学、学生事务管理及部分院所共同招生工作。生命科学学院已建立学科门类齐全、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承担着两个一级学科:生物学与药学;十四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与本学院专职教师组成了一支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实力的师资队伍担任授课。 院长:
陈竺院士,执行院长:丁文军教授,副院长:崔骁勇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设置情况:一级学科基础课11门,二级学科专业基础课46门,专业课21门,公共选修课4门,学科综合课1门,强化课9门,系列讲座14门,讨论课5门,及文献阅读课,共计112门课程。近三年所开设课程总学时达12232学时,选课人数达28643人次,共有39门课程被评为优秀优良课程。先后共聘请百人计划入选者182人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次来我学院授课,陈润生院士长期在学院为学生授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研情况
生命科学学院的专职教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学院科研氛围浓厚。教师们承担着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环保部、人事部、企业委托及研究生院等科研项目。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广,包括植物抗逆研究(柴团耀教授及王红教授、吴亮其副教授);
人类遗传病研究(王嵬教授及刘利新副教授);医用酶学及酶学研究(钟良玮教授及马晓丰副教授);(田维熙、钟良玮教授及马晓丰副教授);环境与健康研究(丁文军教授、张芳副教授、陈德亮副教授);细胞生物学研究(杨建虹教授);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王艳芬教授、崔骁勇教授及郝彦宾副教授)。近两年新引起的教师均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如袁莉教授长期从事生殖发育研究;黄艳博士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陈德亮博士研究顺磁共振技术在膜蛋白结构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学院的科研产出逐年递增。2007年共发表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20篇,国内核心期刊13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4篇,专利受理2项。2008年发表或接收论文51篇,其中SCI收录38篇,核心期刊13篇,国际会议论文14篇,专利授权1项,公开2项。
学术交流
生命科学学院近年来积极推动和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十分活跃,并建立/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例如两次赴上海生命科学院交流学习。与研究生院一起组织了第74场人文论坛报告会。协助学位办对新增列研究生培养点进行初评。配合学校组织京区生物口研究所成功申报了北京市重点学科两个。 近三年学院共组织外请专家学术报告21场,其中院士报告3场、“百人计划”学者报告4场,外宾报告9场,院地合作报告2场,京外导师风采报告2场,留美博士报告1场,及三场主题座谈会。
历年获奖情况
2004、2005、2007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集体;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学年夏季学期优秀教学组织单位; 2005年生物系网站荣获研究生院优秀网站奖; 2006年在纪念建党八十五周年文艺演出中荣获组织奖; 2007年生物系工会小组荣获2004-2006年度工会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在研究生院“迎春杯”教职工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 2009年获得第八届文化艺术节“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 2009年获得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及茅以升基金会颁发的茅以升杯。
办学历史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生命科学精英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时致力于生命科学前沿、基础及应用研究。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规模最大的基础学院之一,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教学和科研优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现代科研方法,具有全球科学视野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科学英才。
教学情况
科教融合,追求卓越。学院在生物学一级学科建制下,下设八个二级学科方向教研室,包括:普通生物学教研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生物物理学教研室、神经生物与心理学教研室、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教研室、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教研室学科方向的设置,基于生物学本科、研究生常规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课程体系,涵盖了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方向,为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依托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动物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等京区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优秀的核心人才和优势资源,顶层设计,协同创新,教研相长,以科学的卓越支持一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
优良的师资队伍。学院由专职教师和研究所科学家组成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雄厚科研实力的师资队伍,有中科院院士3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5人。
学院为所有的课程组建了由“首席教授”、“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的教学团队。学院的师资队伍组成如下:
岗位教授:担任课程首席教授或主讲教师。现有135名岗位教授,其中核心骨干岗位教授47名,骨干人才岗位教授88名。
岗位教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现有243名,其中225名为研究员/教授,18名副研究员/教授;
助教:现有75名,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44人。
学术研究
领先的科研水平和科教设施。学院依托的京区七个研究所拥有1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善的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进化与生态学等基础教学与实验设施,科研实验条件国际一流;承担多项战略先导专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基金委创新群体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ESI学科排名、ESI高被引论文,国际一流学术刊物论文、国家级奖励、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奖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等指标上,均居于国内生命科学院前列。
学院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科研实力、科教设施和条件为创建国际一流生命科学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组织机构
党政领导
副院长: 柳振峰
校部副院长:丁文军
科教融合办公室主任:张蕾
党委书记:丁文军
党委副书记:王洁婷
教学委员会
主任: 陈润生
常务副主任: 柳振峰
委员:种康 孔宏智 张德兴 戈峰 王晋辉 宋立荣 何舜平 唐宏 向华 何生 赫荣乔 黄勋 葛颂 傅向东 张宏 朱冰 胡俊杰 孙飞 于军 杨运桂 范祖森 赵勇 王秀杰 傅小兰
督导委员会
主任: 丁文军
副主任: 赫荣乔
委员 :王德华 许亦农 江宁 许执恒 胡松年 柴团耀 崔骁勇 林忠平 刘进元 任海云
学术委员会
主任: 饶子和
副主任: 康乐 徐涛
委员: 方精云 陈霖 王大成 许瑞明 高福 张侃 杨维才 薛勇彪 隋森芳 王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