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菌物学会(My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缩写:MSC)成立于1993年5月,是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是从事菌物学科研、教学及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组成的全中国学术性团体组织。
发展历程
1980年,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会(中国菌物学会的前身)成立。后由
俞大绂、
汤佩松、
方心芳、
裘维蕃、
王伏雄、
吴征镒、
阎逊初、
郑国锠等8位生物学院士推荐发起。
1992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中国菌物学会。
1993年5月,中国菌物学会正式成立。
2000年10月,被批准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3年9月22至25日, 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劳动大厦举行。
2014年7月14日至16日,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
2017年8月11至14日,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在湖北宜昌召开。
2021年12月11日,中国菌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以在线方式召开。
组织体系
机构设置
该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制定并修改会费标准;
(五)决定终止事宜;
(六)选举和罢免监事会;
(七)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届4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中国科协审查并经民政部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
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该学会开展日常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
(三)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该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该学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八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常务理事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
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据2023年6月学会官网数据,中国菌物学会有专业委员会13个、分会13个、工作委员会8个。
组织会员
该学会的会员种类: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
(一)个人会员需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同等学历或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并相当于上述水平的与菌物学相关的科研、教学、生产、检验检疫人员及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或是积极支持和热心于该学会工作,并从事有关科学组织管理的工作者;
(二)单位会员为与该学会专业有关,具有一定数量科技队伍,并愿意参加学会有关活动,支持学会工作的科研、教学、事业单位、企业和有关学术性群众团体。
申请加入该学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该学会的章程;
(二)有加入该学会的意愿;
(三)在该学会的学科或产业技术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由学会会员或单位介绍;
(三)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四)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该学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该学会的活动;
(三)获得该学会服务的优先权和优惠权;
(四)对该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该学会的决议;
(二)维护该学会合法权益;
(三)完成该学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该学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该学会,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如果1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该学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该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业务资产
(一)积极开展与菌物学科相关的学术活动;
(二)编辑学术期刊;
(三)组织科学考察,写出考察报告,为中国国家有关学科的规划提供信息和建议;
(四)受政府委托承办或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举办与菌物学科相关的展览及培训班、讲习班等,普及菌物学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各层次会员的学术水平和国民知识水平;
(五)加强与生产部门的联系,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六)向有关部门反映菌物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合理要求;
(七)对有关企业生产的菌物制品进行监督;
(八)加强与全国有关学会的联系,积极开展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九)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合作研究、联合培养人才等。
(一)会费;
(二)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建设成就
学术交流
2019年8月3至5日,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易菇网、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大会以“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为主题,共吸引全中国200余家单位、900余人参会。
2022年6月10日,由中国菌物学会、福建省食用菌学会、福建省食用菌行业协会、福建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主办的2022年中国菌业周科技论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2022年6月29日,2022西藏食用菌生产技术创新与高原特色农业研讨会暨第一期白肉灵芝产业健康发展论坛及食用菌规模化种植与风险防控培训会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举行。会议由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菌物学会主办,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藏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科学院、西藏高原生物所、西藏农牧科学院、广东农科院、云南大学、福建海药和西藏灵芝生物科技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近百位食药菌领域科研人员和种植户线上参会。
学术期刊
《
菌物学报》(曾用名《真菌学报》《菌物系统》)1982年创刊,月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报道菌物(真菌、粘菌、卵菌等)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是国际菌物学界信赖的刊物,被中国国内外多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
《
菌物研究》系中国菌物学会和吉林农业大学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该刊以登载有关菌物学(主要包括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与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综述、原创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为主。其宗旨是反映菌物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中国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Myc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Fungal Biology》(《真菌学(英文)》)是中国菌物学会2010年与英国Taylor & Francis Group合作,创办的中国首个菌物学期刊。该刊发表的文章涵盖真菌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真菌、真菌类有机体和地衣在分类学、系统发育学、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基因和分子生物学以及次级代谢产物等方面的研究。
荣誉表彰
2012年,在2012年度中国社会组织评估中,中国菌物学会被评为AAA级单位。
人才培养
奖项设置
为推动和促进中国菌物学科进步、提高菌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水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中国菌物学会特设立戴芳澜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戴芳澜奖”),以鼓励菌物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系统性、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更好地为菌物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服务。
主题活动
2023年5月22日,是COP15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纪录片《菌物王国》在杭州正式发布。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菌物学会的会徽为绿色,上方为学会的英文名称,下方为学会的中文名称,中间为菌物,代表着真菌作为学会的研究对象。
学会宗旨
该学会的宗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中国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菌物学工作者,为繁荣中国的菌物学事业,促进科研与生产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