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
鸭梨的种植历史、面积、产量、品质等方面闻名全国的地区,代表有山东
阳信、河北
泊头、
河北魏县等地。
阳信鸭梨,产于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外形美观,色泽金黄,呈倒卵形,因梨梗基部突起状似鸭头而得名。鸭梨皮薄核小,香味浓郁,清脆爽口,酸甜适度,风味独特,素有“天生甘露”之称,富含糖、
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具有清心润肺、止咳定喘、润燥利便之功效。鸭梨适合加工梨脯、梨糕、饮料等多种营养食品。
阳信县栽培鸭梨历史悠久,唐、明时即有大面积栽培,现有梨园20万亩,被誉为“
鸭梨之乡”。阳信鸭梨在全国展评中屡屡盖压群芳,蝉联桂冠。
泊头鸭梨,河北省沧州市特产,以泊头栽培面积最大,栽种最早,品质最好而得名。泊头鸭梨果形俊秀,皮簿肉细,脆嫩多汁,香甜爽口。 泊头鸭梨被《
中国果树志》列为梨中上品。
1991年,泊头举办首届鸭梨节,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
王任重亲笔题词:“中国鸭梨第一乡——泊头“。
当地梨栽植面积25万亩,其中鸭梨面积15万亩,新品种 10万亩,高标准网架管理新品种园3500亩,全市梨新品种年产量20万吨左右。泊头至今共有梨销售企业20余家,其中有
出口经营权的11家,成功打入沃尔玛等欧美大型超市。近年来,当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共成立鸭梨协会、合作社等组织78个,入社社员达到1.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6.2万户,占农户总数量的60%。通过采取“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模式,规范果树种植,生产合格产品,泊头市形成了产、加、销协调服务体系。
《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西汉时“淮之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梨……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泊头市当时濒临黄河,正处于这一地区,可见泊头鸭梨栽植当时已有相当规模。东晋道学家葛洪的《神仙传》中,曾有“交梨”的记载。据传隋炀帝出游运河,路过泊头曾上岸观梨花,只见“河上花,天水浸灵芽,浅蕊水边匀玉粉,浓苞天外剪玉霞,斜晖暖摇清翠动,梨花香透万千家。”泊头亦因隋炀帝泊船上岸观花而得名。《清一统志》记载“交梨”属交河(即泊头)物产,康熙年间《河间府志》称“交河之梨,人谓之交梨,其味香而脆”。2015年,泊头建成鸭梨文化展馆向公众开放。
魏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汉高祖12年(公元前195年)设魏郡置魏县。盖宽饶、张公瑾、崔述、裴香斋等一大批历史人物,在魏县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鸭梨是魏县的传统特色产业,早在北宋就有大面积栽培,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北朝著名科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对
魏县鸭梨种植情况作过详细描述。魏县鸭梨素以个大皮薄、核小渣少、酸甜适度、香酥可口而享誉海内外,出口东南亚、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2001年两次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近几年开发生产的“魏州”牌天仙精品鸭梨,果面洁净,无污染,品质优良,成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绿色食品。2001年魏县被省确定为优质梨生产基地县。2004年全县鸭梨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2亿公斤,其中通过省无公害认证的2万亩。
魏县鸭梨早在隋唐时就有记载,北宋已有大面积栽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魏县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孕育了魏县鸭梨独特的品质,以个大皮薄、色艳肉细、核小渣少、酸甜适宜、果型端正而享誉海内外,著名的“
天津鸭梨”就产于魏县。魏县鸭梨平均单果重225克,最大达到65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1%以上,最高达16.3%,具有生津润肺、解酒醒脑、清心降火、润肤美容之功效,极具保健价值。
为提升鸭梨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从2000年开始,魏县连续推出了无公害精品鸭梨建设工程,一年一个台阶,规模逐年扩大,已建成8万亩无公害果园,500余亩鸭梨园顺利通过了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验收和产地注册工作,重点冲击北美市场。通过实施精品工程,魏县鸭梨品质及知名度逐年提高,销售形势逐年好转,特别是2001年,为魏县鸭梨注册了“魏洲”牌商标,魏县鸭梨从此有了自己的品牌,打破了多年来的连续滞销局面,开始出现市场供不应求的大好形势,魏县鸭梨在国内外市场的形象得以恢复和提高,近年来,又连续保持了旺销势头,2006年鸭梨下树价格1.2-1.5元/公斤。
魏县鸭梨以传统的优势和优良的品质而名扬海内外,并获多项殊荣。魏县鸭梨在1985年获得河北省果品品质鉴评会鸭梨品系第一名,1995年被首批百家中国
特产之乡命名宣传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的基础上,自2001年以来,先后获“河北省优质产品”,两次“河北省名牌产品”, “中国名优果品”,连续五届中国北方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农产品”,首届
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优秀展品银奖;魏县也先后获得了“河北省优质梨生产基地县”,“中国鸭梨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特产之乡建设先进单位”,“河北省无公害果品工作先进单位”,“十五期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先进单位”,“ 科教兴林活动年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实现了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