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
中山大学,建立于
中华民国时期,是全国五所中山大学的统称。分别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统称“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前身为孙中山创办的
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7月17日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经合并及改组,成立新中山大学,并去除“国立”称谓。1980年,
台湾当局另于
高雄市复校
中山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其前身为1926年12月28日,由原国立武昌大学、
国立武昌商科大学、
湖北省立医科大学、
湖北省立法科大学、
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
中华大学等合并建立的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11月28日,更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927年12月,学校解散。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
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更名
国立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国立
北京大学和国立
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
民国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
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1938年,因武汉会战爆发,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
乐山继续办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
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
成立复校委员会。1946年,武汉大学迁回武昌
珞珈山。1949年武汉解放时,国立武汉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
武汉大学,得以继续办学。
1949年,国立浙江大学一部分迁往台湾并入
台湾大学和
台南工专(今
台湾成功大学),另外其文学院院长
张其昀和文学院师生创办台湾
中国文化大学。同年,因筹建
中国科学院,部分浙大师资被调至中科院各院所。此后于1950年代初期在全国
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各自独立发展,但部分师资力量及浙江大学机构仍有保留。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前身为
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6月,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原由该校衍生的
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和江苏
法政大学、
江苏医科大学及江苏境内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四所公立专门学校,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
国立江苏大学”。4月直称“江苏大学”。1928年5月,更名为“
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
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定名“
南京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前身为1923年成立的
中州大学(始名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2年,始建于中国
科举考试终结地——
河南贡院旧址),1927年更名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
河南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
河南大学农学院、
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
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
河南行政学院,水利、财经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
开封师范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
河南大学”校名。2000年,开封师专、开封医专并入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