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厝
中山国第五位国君
中山王厝(公元前344年—公元前308年),一称中山衅王,姬姓,名厝。中山成公之子,中山国第五任君主,公元前328年中山成王薨,儿子即中山王位,年仅十六岁。是中山复国后第三任中山王,以此,称为王厝元年。
简介
中山王厝,中山国国王,中山成公之子,在位时间大概在前328年至约前308年之间。
生平
五国相王
公元前334年齐、魏于《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国称王,接着,中山国王厝与魏、赵、韩、燕五国也相继称王了。这次称王,历史上称为“五国相王”,意指五国互相承认彼此为王。中山称王的时间,史书不见记载,《战国策·中山策》只说“中山与燕、赵为王”。据《史记.燕召公世家.六国年表》载:燕易王十年(公元前323年)。“燕君为王”,中山称王也应在此年或稍后。
五国相王”是魏国为联络赵、韩、燕、中山四国组成抗衡齐、楚、秦的联合阵营而发起的,联合立王的联络者为犀首(魏将公孙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起“合纵”的鼻祖,战国时期的史书上,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合纵”、“连横”的游说。“合纵”,即联合众多弱国以攻一强国;而“连横”,则是一强以攻众弱者。一些游说之士,他们潜心研究形势,然后奔走于各国之间,历史上把他们称为“纵横家”,他们即成了合纵、连横的发明者、发动者和组织者。一提到合纵、连横,人们便会联想到战国时的苏秦张仪。其实,历史上最早发起“合纵”的是魏国的公孙衍,最早游说“连横”的才是秦国的张仪,后来的苏秦、李克信陵君等也是曾发动和组织合纵的重要人物。
公孙衍是魏国的阴晋人。曾侍魏国,任犀首,人们因此以犀首而称,好像这就是他的本来姓名。《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犀首应当说是武官。
公孙衍于秦惠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国任大良造,因为张仪进入秦国后与公孙衍不合,秦王即免了公孙衍的职,改由张仪任大良造,公孙衍才回到魏国作魏将、魏相。当时,魏国不断受到秦国的进攻,韩国也深受秦国之害,这时张仪正在为秦国拉拢齐、楚进行外交活动。于是,公孙衍便针对张仪的外交活动,于公元前324年,组成了一次联合阵线,即游说拉拢赵、韩、燕、中山四国立五国相互为王,这是战国时期第一次五国合纵来共同对抗齐、秦、楚三国。参加相王的五国中,中山是千乘之国,其余都是万乘之国。看来在魏、赵、韩、燕等国的心目中,中山国与列强的位置已彼此相当了。
齐、楚、秦等列强大国对于抗拒他们扩张的“五国相王”肯定是不能坐视不管的,尤其是欲争霸主地位的齐国首先公开出面干预这次“五国相王”活动。
《战国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载: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中山国小,故后立之)。齐国知道后,便对赵国、魏国说:“我乃万乘之国,中山乃千乘之国,我羞与中山并列为王。我要联合几个大国共同讨伐中山,以废其称王。”
中山王厝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恐惧,立即召见谋士张登,告诉他说:“我们中山要称王,齐国对赵、魏说,羞于我国并列为王,并打算联合大国来讨伐我国。这不在于我国称王与不称王,而我若亡国才是头等大事呀。这事非你不能救我。”张登对答道:“国君可以给臣多车贵重的钱币,臣可到齐国去见田婴,以解此危。”中山国君应允,随后派其出使齐国。
张登来到齐国,见到齐相田婴说:“我听说贵国君欲废除中山称王,并将与赵、魏二国共同讨伐之,这是不是太过分了!三个大国共同讨伐一个小国中山,中山虽然会失败,可天下人谁会服啊!如果中山感到恐惧,必然会为保其称王而归附于赵、魏,如果是这样,那你的国君就如同给赵、魏赠了礼物,这对齐国来说是不利的啊?那你们为何不让怕废其称王的中山附顺于齐呢?”田婴问:“你说这如何解决呢?”张登说:“现今你们可以召见中山,以礼相待而准其称王,这样中山必然会高兴而断拒于赵、魏。而赵、魏必然会因愤怒而攻打中山,中山恐急,必感到其难以称王,其国君定会附顺于齐国了。你们若患中山亡国,可让中山国不称王而只让立其国,这样极好于为赵、魏送大礼呀。”田婴说:“这样办很好。”但是,齐国的大将张丑听到这个情况后却对田婴说:“张登的话既不可信更不可行啊。”田婴问:“这是为什么?”张丑答道:“我听说,有相同欲望者会相互憎恨,有相同忧患者会相互亲近。现在他们五国要相互称王,互相是不会负盟的,这时他们的共同欲望是在于相互称王,而担忧的是不相亲而有人背义负盟。现在我国若召见中山,给予礼遇而准其称王,是分裂了其五国的关系,而使其相互负盟。其他四国必然会因为中山的负盟寒心而更加亲近,这样,我们就是为了一个中山而断绝了与其他四国的关系,我君岂不是得一中山而失去了四国吗?而且张登这个人,是极善于用小计而保中山国王已经很久了,极难相信他说的话会对我们有利啊。”对于张丑之言,田婴没有釆纳,结果齐王准备要召见中山君而准其称王。
张登离开齐国之后,又出使了赵国和魏国说:“齐国打算讨伐河东(河东系赵国之地)”。赵国和魏国都问张登:“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张登答道:“齐国本来羞于中山并列称王,现在要召见中山,给予礼遇而准其称王,是打算利用中山的兵将也。你们两个大国为何不先让其称王,以断中山去被召见和接受礼遇?”赵、魏称许,果然中山与赵、魏相互亲近和好,并果断与齐断交。这样公孙衍的“连横”游说成功了,齐国欲干扰破坏“五国相王”的阴谋失败了。这五国于公元前323年相继为王。
尽管中山王厝称王不是一帆风顺,但经过派出使臣张登游说齐、赵、魏,燕等国,加之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活动,目的是在于和秦、齐、楚三大国对抗,而燕、赵意在离间中山和齐国的关系,所以都对承认中山称王采取了坚决支持的立场。中山称王之事终于为各国所承认。中山王厝称王,是中山强盛而有实力的表现,使千乘中山国在激烈的诸侯争雄中与魏、韩、燕、赵四个万乘之国一起称王了,王厝时年21岁。
铸鼎、铸以彝壶
伐燕扩疆战争胜利之后,中山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极盛时期,中山王厝十三年(公元前315年),为祭祀先王功德,命相邦司马赒,择燕吉金,铸鼎、铸以彝壶”。在铸造的这组大鼎和方壶上镂刻铭文,记其功业,讴歌先王,铭记燕国“臣主易立”“而亡其邦”的教训。王厝时年29岁。
1977年,我国考古界在中山国故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对中山王陵的“1号”和“6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反映了中山文化的华丽风韵。两墓随葬品达19000余件。
出土文物最有历史价值的“中山王三器”为: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考古成果证实,三器相继铸于中山王厝去世前后。刻有长篇铭文1101字,不仅确切表明墓主为中山王厝,而且证明中山王厝的世系及有关史实,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史料。铭文提到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位于相邦子之的事件,而公元前296年赵即破中山,中山君(大约是 )逃亡到齐,故该墓的年代可定为公元前310年左右。
中山王方壶,通高63厘米,直径35厘米,四壁刻有铭文450字。铭文主要是颂扬中山君先祖先王的功德及相国司马赒的功绩,警醒太子效法先王,重用贤臣,以仁德治国。铭文中有“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的记载,清楚地列出了中山国君王的世系:是中山文公、中山武公、中山桓公、中山成公、中山王厝、中山王妾雌、中山王尚(胜)。(后两位王为增补)
中山王鼎: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为铜铁合铸而成,鼎壁刻有铭文469字,主要记载中山相司马赒讨伐燕国之事。铭文使我们知道,在燕国内乱时期,中山国曾派相国司马赒领兵伐燕,攻取了燕国数十城和数百里土地。
于中山王厝二十年(公元前308年)年底病逝于宫中。在位二十年,葬于灵寿中山国王陵。其子中山王妾雌即位,并刻铭文(悼词)于圆壶,以颂其功德。
主要功绩
伐燕平乱克敌大邦
周赧王一年,(公元前314年),由于燕王哙将王位禅让于相邦子之,引起了国内动乱。
燕王哙(公元前320—前312年在位)崇信儒家的禅让学说,他的相国子之“贵重主断”,是一位贪权的人物。在苏代鹿毛寿的鼓动下,搞了一次不合乎时局的禅让活动。在燕王哙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学着古代传说中禅让的样子,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自己却北面称臣。他还把国内官吏中俸禄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交给子之,以便让子之执行国王的权力。子之当国3年,把政治搞得很乱,百姓恐惧,燕太子平和燕将市商议攻杀子之,结果被子之打败,太子平、市被杀。这次燕国内乱达数月之久,“死者数万,百姓离志”。燕国内乱,招致了齐宣王大规模的军事干预。
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令匡章率“五都之兵”及“北地之众”,向燕进攻。攻入了燕国的都城。由于燕国人民痛恨子之,对齐的进攻反而表示欢迎,所以齐军很快攻下燕国的国都,燕王哙身死,子之被擒后处以(剁成肉酱)刑而死。后来齐军在燕国大肆屠杀抢掠,十分残暴。燕国人民于是又纷纷起来反对齐军,齐军不得不被迫退出燕国。在燕国内乱的时候,中山国相邦司马赒 看到这是扩张中山疆土的有利机会,便向中山王厝献策,请求出兵攻伐燕国。(据平山出土的中山三器铭文指斥燕王哙对子之的禅让是“不分大义,不告诸侯,而臣主易位,绝其召公之业,断其先王之祀”,“愿从士大夫,以靖燕疆”)。这与中山王厝的意见不谋而合,中山王厝同意了他的要求,派遣相邦司马赒 “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平燕内乱,讨伐燕国新君子之,这次攻伐燕国,中山国大获全胜,并且占领了燕国大片的疆土。“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使中山国北部疆域克敌大邦(燕下都),即从中人城向北扩展到了燕下都。中山王厝大喜,封伐燕功臣司马赒 为仲父,并封赐他有“死罪三世无不赦”的特权,此战大捷,警动了朝野,周天子也派遣了使者到中山国祝贺。
中山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极盛时期。但这样的形势没能维持多久,由于其它诸侯大国对齐伐燕的干预,齐军很快撤出燕国,燕王室复国后很快恢复了元气,中山所夺取的领土大部又为燕国收回。不过有些领土可能一直被中山占据着,王厝的儿子中山王妾雌在位期间,就曾在这一新土上田猎
参考资料
《史记.燕召公世家.六国年表》.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战国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战国策·中山·犀首立五王原文及翻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3 16:48
目录
概述
简介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