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位于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历史沿革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
铁狮子胡同行辕(今
孙中山行馆)逝世。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遵照孙中山生前遗愿,中山陵在南京紫金山动工兴建。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山陵主体工程竣工。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从北京
碧云寺迁葬至中山陵。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陵全部建筑工程竣工。
1985年,新街口广场的孙中山铜像迁至藏经楼(今孙中山纪念馆)前。
建筑格局
中山陵由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
陵园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占地面积130平方千米,建筑面积80000余平方米,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取唤醒民众之意。主要建筑依次为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另有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行健亭、藏经楼、仰止亭、桂林石屋等附属建筑。
廖仲恺、何香凝墓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背依紫金山,面对前湖,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
邓演达墓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为花坛及绿地,北侧为墓碑及墓冢,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墓道入口处为圆形花坛,墓前是一片绿草地,中间有十字型的水泥甬道将草坪对称分割。甬道两侧列植桧柏、龙柏等常绿树木。草地的东、西两侧建有钢筋水泥浇铸的花廊,花廊曲折延伸,直达墓冢前。花廊两侧遍植紫藤,花廊中建有方亭。甬道尽头为水泥平台,墓冢就筑于平台中央,墓前竖一块花岗石墓碑。
谭延闿墓由杨延宝、关颂声和朱彬等人设计,长1400米,占地面积2000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分为龙池、广场、祭堂、宝顶、墓园等部分。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一平方千米,平面成“十字架”形,沿南北向中轴布置,由南向北依次是正门、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堂、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
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
主要建筑
陵园
廖仲恺、何香凝墓
邓演达墓
谭延闿墓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
历史文化
相关故事
1943年10月,为突显出中山陵的国家宗庙定位,反击日伪政权对中山陵的非法占有及操弄谒陵活动,由考试院长
戴季陶在重庆北碚温泉主持召开礼制讨论会,制定了新的更具复古色彩的“国父陵”祭祀与拜谒仪式:
一、典礼开始。二、全体肃立。三、主祭者就位。四、陪祭者与祭者依次就位。五、奏乐。六、上香。七、行三鞠躬礼。八、行初献礼:主祭者献花,行一鞠躬礼。九、行亚献礼:主祭者献茗,行一鞠躬礼。十、行终献礼:祭者献爵,行二鞠躬礼。十一、恭读祭告文。十二、行三鞠躬礼。十三、奏乐。十四、礼成。
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7日,国民党军队一抵达南京,立即奔赴中山陵祭告。海陆空军将领159人、新六军前进指挥所52人,“瞻仰国父遗容,恭行三鞠躬礼,并绕棺一周”。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还都,在中山陵前举行纪念孙中山建立广州革命政府25周年典礼。中山陵飘扬着国民党旗和
中华民国国旗,文武大员及各界人士5000多人在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的带领下,完成了历史上登峰造极的一次谒陵仪式,参加谒陵的人们发出共同心声:“国父,我们回来了!”
1946年10月10日是还都后第一个“双十节”,即民国时期的国庆节。这一天,前来谒陵的各界游人特别多,竟然超过了10万,是民国时期谒陵游人最多一次。由于人太多,拱卫处事先估计不足,以致灵堂处花盆10余只被踏破,拱卫处士兵因人多拥挤,不得已将陵门关闭,不料拥挤的游人竟将铁门钥匙折断,灵堂及碑亭中的金字也有多处被擦脱金箔。
陵墓不是游乐场,本该是庄严肃静的所在。且不论这天闹哄哄的“嘉年华”有没有对总理在天之灵多有打扰。对于中山陵修建的本身,其实国民党内就有很强烈的反对声音,其出发点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之外,还有把孙中山先生与封建皇帝进行本质区分的深远考量。比如冯玉祥将军,就有一首《过中山墓口占》诗;
北有颐和园,南建中山墓。
气象何崇阂,縻款亦无数。
中山本伟大,徒惹世俗诟。
可怜国民血,嗟嗟院会部!
1949年4月24日凌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渡过
长江进入南京,当时,南京的国民党军队都已撤退,解放军先头部队入城后,向前追击,他们发现陵园内还有一支国民党部队,但这支部队不是国民党的正规部队,而是守卫孙中山陵陵寝的卫队。解放军上级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对这支守卫中山陵的拱卫部队,应该区别于参加内战的国民党军队。随即,第二野战军第105师派某团政委刘志诚率领一批战士进入陵园,到达陵园之后,他们与
范良等拱卫处负责人谈判,双方一致决定:人民解放军分别进驻中山陵和
明孝陵、
灵谷寺、
紫金山天文台。拱卫大队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继续担任中山陵的守卫工作。
当天上午,该团政委刘志诚召集拱卫处干部讲话,说明共产党对孙中山是一贯尊敬的,解放军将会严格保护孙中山的陵墓,嘱咐拱卫处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维护孙中山陵园的正常秩序。然后,刘志诚等解放军负责人由范良引导登上中山陵,检查了中山陵祭堂、
碑亭、陵门等处的情况,发现没有什么损坏。1949年4月27日,第三野战军
司令员陈毅亲笔书写了一条“保护中山陵”的手令,派人送到中山陵,陈毅的这条手令用镜框装起来,放置在陵堂里。
1949年11月12日是新中国成立后迎来的第一个
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这一天,南京市军管会、
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谒陵仪式。参加谒陵的有市军管会、市政府、中共南京市委的代表及各界人士共500多人。军管会主任
粟裕、副市长
柯庆施、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
唐亮和各民主党派代表、文化界代表
李方训、
吴贻芳、
徐养秋、
陈中凡以及人民解放军代表、工人代表、学生代表等,于1时30分到达灵堂,整齐地站立在孙中山坐像前。谒陵典礼在新中国国歌声中开始,粟裕主任向孙中山遗像献花后发表了简短的演说。随后,谒陵人员进入墓室,绕孙中山墓圹一圈,谒陵仪式在 12时结束。此后,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和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江苏省、南京市各界人士都要来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从未间断。
1960年12月21日,
周恩来陪同柬埔寨贵宾晋谒中山陵。当时中山陵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总理一行途经太平门时,看到沿途采伐的大批木材堆集在路边待运,他说:“中国那么大,难道这点木材就不能供应吗?”第二天,采伐工人全部撤出,有关部门也不再向陵园索取木材。1968年6月,周总理又亲自指示,将孙中山铜像安放到中山陵广场前的石座上,并在铜像前竖起一块
毛泽东语录。周恩来总理以自己的威望和才智,在动乱的岁月里,保护了中山陵园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
陵墓设计
中山陵在选址、圈地的同时,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
民国十四年(1925年)5月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奖金总额为5000元。5月13日,葬事筹备委员会通过了由孙科与负责工程的常务委员宋子文的建筑顾问赫门起草的《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5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报纸上发布公告,悬奖征求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葬事筹备委员会在《条例》中对陵墓的性质、功能、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都做出了规定:首先,陵墓要体现“特殊与纪念之性质”;其次,祭堂和墓室要便于公众入内瞻仰,祭堂外要有可立五万人的空地以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再次,祭堂建筑风格必须为“中国古式”,或者“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最后,为了建筑的永久保存,要求使用石料和钢筋三合土,不用砖木材料;《条例》还要求陵墓建筑应简朴庄严,不求奢侈华贵。
原定8月31日截止,为期3个半月,后来因海外应征者要求延期而延至9月15日截止。到9月15日止,共收到应征图案四十余份,全部陈列于上海大洲公司三楼,从9月16日起到9月20日止,由葬事筹备处敦请评判顾问到陈列室阅览评判。评判委员会成员包括全体葬事筹备委员、家属代表,并聘请四名专家为顾问,即土木工程师、
南洋大学校长
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
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
民国十四年(1925年)9月20日,在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楼召开了葬事筹备委员及家属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出席会议的有宋庆龄、孙科及夫人、林焕廷、叶楚沧、孔祥熙、陈去病、杨杏佛。特聘评价顾问也都在前一天写了书面评判报告,由杨杏佛在会上报告了顾问们的评判结果,大家对第一、第二两奖意见一致,但对第三奖有不同看法,最后表决,通过了得奖名单:
大奖
吕彦直;二奖
范文照;三奖
杨锡宗。名誉奖:1.孚开洋行乃君(Cyrill Nebuskad);2.赵深;3.开尔思(Francis Kales);4.恩那与佛雷(C.Y.Anney and W.Frey)5.戈登士达(W.Livin Goldenstaedt);6.士达打洋建筑公司(Zdanwitch and Goldenstaedt)等。
得奖者由葬事筹备委员会发函通知,未得奖者每人赠送一幅孙中山遗像及著作,以示感谢。同时,在《
民国日报》、《
申报》等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布评判结果。从9月22日到9月26日止,公开展览5天,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前来参观。上海的各家中西报纸都发表文章加以评论,称誉这次悬奖征求陵墓图案是历史上空前的建筑设计比赛。9月27日下午4时,筹事葬备委员会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再次开会,详细审查比较了吕彦直和范文照设计的陵墓图案、说明书及估价表,一致决定采用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
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诸如斗拱、檐椽、券门、歇山式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又吸取西方建筑,如灵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垒式方屋,既庄严简朴,又别创新格。特别是其全局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中山陵的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
木铎警世之想”。
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主持建造中山陵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工程还未告成,就因病逝世,年仅36岁。
1930年5月28日,为了表彰吕彦直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地位、大小与奠基石相同。此碑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奉安大典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员会成立。1月18日在国民政府会议厅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确定在国民政府组织办公处,开始办公,积极开展了迎榇奉安的各项准备工作。南京修筑了一条迎榇大道,自下关江边的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直达中山陵,全长15公里,其中由中山门至中山陵的一段长三公里,由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修筑。当年5月孙中山先生移灵奉安的一切准备工作分别就绪。4月23日举行,国民政府以
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柩总指挥”。5月10日下午3时,迎榇宣传列车从南京
浦口出发,途经滁州、蚌埠、徐州、兖州、泰安、济南、德州、沧州、天津等地,均作较长的时间停留,于5月21日下午6时抵达北京。5月26日,遗体从北平运往南京,当时就在如今的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制的紫铜棺。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后,于6月1日开始举行了隆重的
奉安大典。
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奉安大典,将孙中山的遗体迁葬于南京钟山。6月1日凌晨2时,首都南京迎榇大道(今
中山大道)两旁已挤满迎榇的群众。凌晨3时许,宋庆龄、孙科夫妇及子女、蒋介石夫妇、
宋子文夫妇、宋霭龄、梅屋庄吉等以及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府委员、葬事筹备委员、迎榇专员、各国专使代表等到达中央党部。凌晨4时,移灵典礼由
胡汉民主祭,狮子山炮台开始鸣礼炮101响,随后灵榇移出大门,由杠夫抬上汽车。宋庆龄、陈淑英、孙婉、
何香凝、宋美龄、宋霭龄等家属和女眷分乘马车随灵护送。凌晨4时25分,号兵吹起启行号,灵车启动,送殡队伍长达五六里,沿途瞻仰群众达五十余万人。迎榇大道沿途搭起松柏总牌楼、青白布牌楼及救护棚等51座。上午9时20分,灵车缓缓开到中山陵,停于灵舆前。孙中山先生灵榇从灵车上降下,移上灵舆,杠夫起杠,步石级而上。10时零8分,灵榇抵达祭堂,停于祭堂中央,由宣赞员宣赞,举行奉安典礼。奏哀乐,行三鞠躬礼,献花圈,读诔文。蒋介石主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陪祭。礼毕,孔祥熙率领杠夫将灵榇移入墓室,安于圹内,孙中山家属亲眷、中央代表蒋介石、故旧代表
犬养毅、各国专使代表欧登科也随同进入墓室。这时,狮子山炮台再次响起101响礼炮,全国民众停止工作,默哀3分钟。12时正,奉安完毕,在祭堂内参加大典的人员依次进墓门瞻仰。瞻仰毕,回到祭堂,哀乐声中,全体再行鞠躬礼。最后,由夫人宋庆龄率领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将墓门关闭,奉安大典遂告成。
保护措施
维护修缮
1966年,拟对中山陵陵园进行全面维修,后因发生“文化大革命”,只对陵墓损坏屋面的琉璃瓦进行更换。
1974年6月,中山陵陵园碑亭西北角遭雷击,及时进行维修。
1978年7月31日,中山陵陵园博爱坊、墓道、排水系统、碑亭、屋面、祭堂、墓室等7项工程进行维修,并恢复博爱坊额匾上的“博爱”二字,清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的政治标语。
1981年,中山陵陵园祭堂内国民党党徽等图案被修复。
1985年,中山陵陵园祭堂前三段石阶两侧栏杆进行维修。
1986年,中山陵陵园维修。
1992年,中山陵陵园维修。
1999年,中山陵陵园建成陵前路,中山陵陵园广场实行步行广场管理。
2000年,中山陵陵园维修。
2003年,中山陵陵园维修。
2005年,中山陵陵园维修。
2009年6月1日,中山陵陵园主体建筑实施全面维修保养。
2011年,中山陵陵园祭堂、墓室等进行全面维护保养。
2013年,中山陵陵园墓室渗漏部位进行维修保养。
2015年,中山陵陵园石台阶进行维修加固。
2016年,中山陵陵园博爱坊至陵门水泥路面进行局部整修。
2018年,中山陵陵园碑亭修缮。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中山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
2016年9月29日,中山陵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19年10月7日,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
门票价格
免费【“天下为公”陵门以上区域开放时间为:每日8:30至17:00,每周一闭馆维护(法定节假日及孙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纪念日除外)】
交通路线
参考资料
中山陵景区介绍.新浪旅游.2008\u5e7408\u670806\u65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