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兴奋剂是能提高
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中枢兴奋剂的滥用近年来有逐年加剧的趋势,欧、
美洲以
可卡因、
甲基苯丙胺(冰毒)、
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
摇头丸)为主;
亚洲以“冰毒”为主;
独联体多滥用甲基
卡西酮。我国50年代曾有
冰毒滥用(当时叫抗疲劳
素片,即去氧麻黄素)。
③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能选择性兴奋脊髓。它是另一类型的
中枢兴奋药,因中枢兴奋的表现是阻止抑制性
神经递质对
神经元的
抑制作用所致,代表药物为
士的宁、印防乙毒素。
中枢兴奋药
作用部位的选择性是相对的,随着药物剂量的提高,不但兴奋作用增强,而且对中枢的
作用范围亦将扩大。在
中毒量时,上述药物均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而强烈的兴奋,发生
惊厥。严重的惊厥可因能量耗竭而转入抑制,此时,不能再用中枢兴奋药来对抗,否则由于中枢过度抑制而致死。具体应用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及适应症,并须结合输液、给氧等措施。对因
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外周性
呼吸抑制,中枢兴奋药无效。对
循环衰竭导致的
呼吸功能减弱,中枢兴奋药能加重脑细胞缺氧,须慎用。
中枢
兴奋剂的滥用近年来有逐年加剧的趋势,欧、
美洲以
可卡因、
甲基苯丙胺(
冰毒)、
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
摇头丸)为主;
亚洲以“冰毒”为主;
独联体多滥用甲基
卡西酮。我国50年代曾有冰毒滥用(当时叫抗疲劳
素片,即去氧麻黄素)。90年代以来,南方一些城市出现了冰毒滥用问题,近年来个别大城市还有摇头丸滥用现象。有人曾预言,下个世纪是兴奋剂滥用的时代,因此,中枢兴奋剂的滥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枢兴奋剂药理作用广泛,除主要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还对
心血管系统有强烈的兴奋作用;抑制食欲和
发热;可卡因还有强效局部麻痹和缩血管作用。一般小剂量兴奋剂可使人保持警觉状态、精力充沛和自信,所以小剂理
苯丙胺、可卡因曾用于减轻疲劳感,改进简单的脑力
工作效率,还可短期内提高
运动成绩;大剂量时上述各效应增强,并导致烦躁、易冲动和情绪多变,有时“健谈”得令人讨厌。
苯丙胺类减肥的原因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摄食,另外增加
体力活动也消耗体能,有降低体重作用。小剂量苯丙胺类可使
收缩压、
舒张压均升高,但因反射性心跳减慢,
心输出量不变。使
平滑肌收缩,兴奋脑呼吸中枢,减轻多种
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1)增加
突触间
兴奋性神经递质如
去甲肾上腺素(NE)和
多巴胺(DA)的含量:如促进
儿茶酚胺类
神经末梢释放NE和DA(苯丙胺类以此途径为主),阻断NE和DA
再摄取(可卡因以此为主);抑制
单胺氧化酶,减少NE和DA的破坏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中枢兴奋剂没有
身体依赖性,所以一些教科书中将它们列入只有
精神依赖性的药物类别。
实验研究也集中研究它们的精神依赖性特征,如自身
给药行为及多巴胺奖赏系统等。研究表明,中枢兴奋剂耐受形成快,长期应用使机体和
中枢神经系统(CNS)产生适应状态(依赖兴奋剂的存在)。停用兴奋剂后,会出现反跳性CNS抑制一昏睡及醒后的暴饮暴食。研究表明,脑功能在生理、精神药理学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如短期内应用,导致
递质、多巴胺奖赏系统
功能改变;长期应用不仅递质、功能改变,而且会产生
器质性病变。停药后会出现一系列
戒断反应,如
快感缺乏、情绪低落、
嗜睡和烦燥不安等,不过它们的
戒断症状不是立即产生,而是在几天的心理渴求后发生(实际上渴求是终止吸食苯丙胺类后的最明显的戒断反应)。
(1)极度不适期:多在停药后立即出现。如
精神错乱、
厌食、烦躁、抑郁、失眠、昏睡和自杀倾向等。此时最容易滥用其它物质如
安眠药、
阿片类等。一般轻度滥用者停用兴奋剂后多昏睡,醒后食欲大增(狼吞虎咽)也是戒断反应的表现(反跳性)。
(3)
恢复期:此期
脑神经化学改变已恢复正常,情感基本正常,但仍易受条件影响,如环境、特别是同伴引诱、药物等而再次复吸,所以要加强
心理辅导,彻底康复。
盐酸哌甲酯系苯丙胺类药物,对皮质和
皮质下中枢有兴奋作用,振奋精神,缓解
抑郁状态,减轻疲乏感.可产生轻度欣快感和轻度
食欲缺乏.较大剂量兴奋呼吸中枢,
中毒剂量引起惊厥.临床用于
小儿遗尿症,对儿童
多动综合征有 较好疗效,使半数以上患者注意力集中,学习能力提高.也可用于
轻度抑郁症,
发作性睡病和中枢抑制药过量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