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剪纸是
山西省吕梁市
中阳县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
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
历史源流
据考证,中阳民间剪纸与汉代画有着密切关系。在1984-1985年间,中阳县文化馆在对金锣镇道棠村出土的汉墓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画像石,经专家鉴定后,基本确定为
汉代画像石,在这些画像中有许多关于剪纸的图案,可以证明在汉代中阳就有类似的剪纸艺术。此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在本县水玉村发现了大量的宋代服饰,这些服饰上的图案花纹与现代中阳民间剪纸艺人所剪的花纹是十分相似的,这显示出在宋代时期,中阳剪纸可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唐宋以后,由于时局动荡,交通不便,偏僻闭塞,中阳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但同时也很少受到其它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也使得秦汉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一古朴风格在当下的民间剪纸作品中还有完整的体现。
中阳县处于
黄河流域,土地肥沃,人口集中。明、清以来,当地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升平景象,
佛教文化和戏曲艺术都曾盛行一时。加上当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育,市民阶层逐渐出现,这诸多因素孕育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当然,这一时期的民间剪纸也更多地接受了世俗市井文化的影响,注重了其趣味性和欣赏价值,剪纸技艺更加创新,体现出装饰的需要,其风格精巧、华丽,引人入胜,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剪纸技艺从上层开始走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并开始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十年代在晋绥边区兴起的
新文化运动给中阳民间剪纸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一时期,各种民间艺术推陈出新,民间剪纸更是展示出新的生机和风采,大家都在慢慢研究和创作新的剪纸,剪纸的种类和题材不断得到扩充,新品种不断开发。可以说,剪纸艺术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异常活跃繁荣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中阳民间剪纸的重视与扶持,剪纸艺术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剪纸已经不仅仅用来满足民众日常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走上产业发展的道路,开始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还发挥了自身的文化功能。1985 年,中阳县就成立了剪纸协会;1986 全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现场会)在中阳召开;1986 年中阳荣获文化部授予的“剪纸艺术之乡”称号;1992 年中阳县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2 年,中阳
民间剪纸被列入县文化重点保护项目,县委设立专项资金对其进行保护,并把剪纸窗花作为全县各小学的学生手工课予以传承。2007 年 9 月中阳县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阳剪纸艺术节,使得中阳剪纸艺术更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中阳民间艺术展览馆,并且正在筹划成立中阳民俗剪纸博物馆,县文化局还成立了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对中阳剪纸进行很好的保护和开发。这些年来,中阳县共涌现出几十名老中青剪纸艺术家。其中有1人成为国家级传人,并成为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理事,有2人成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顾问,有 8 人成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
这些艺术家的剪纸作品多次在全国及全省大赛中获奖,还有数千件作品被送到日、美、韩、德等十几个国家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原文化馆馆长、中阳十大剪纸艺人之一的武一生老人凭着自己对中阳民间剪纸的一腔热情,不仅主编了第一部全面反映中阳民间剪纸作品的《中阳民俗剪纸》一书,还成立了老年大学,专门请当地有名的剪纸艺人教授那些有志于中阳民间剪纸的青年人,对于中阳民间剪纸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近年,中阳民间剪纸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艺人们在国内外也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
传承意义
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
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已在60岁以上。这些老人一旦离去,中阳剪纸势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最终走向消亡。所以应尽早采取措施,对之进行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西省中阳县的王计汝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阳县文化馆获得“中阳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工艺特色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
吕梁地区。这一带
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由此形成中阳剪纸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山西省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刘家坪的剪纸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风格粗犷、浑厚,与南川河流域剪纸的主流风格相依相存,丰富着中阳剪纸的特色。
传统纹样
据古史记载,图腾崇拜时期的黄帝氏族部落图腾中有蛇和蛙,另外,传说中的氏族女娲氏的图腾也是“蛙”。在中国古代,“娲”与“娃”及“蛙”同义异体,一律从“黾 ”。“这很自然地把最古老的蛙图腾与最古老的女娲氏族集团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蛙’图腾就是女娲氏族部落集团的标志”。关于“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解字》载:“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万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另外,“孕”字,古作“女 ”,即蟾蛙形象加一“女”字,形象地说明了“女”、“蛙”合为“孕”字,这大概就是女娲造人在文字上的显现吧。
“蛇”和前面谈到的“蛙”一样都是原始人类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存。随着氏族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肯定导致由图腾崇拜转向对自身的崇拜,即对祖先神的崇拜。前面已经讨论了民间剪纸中的蛇、蛙纹样是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存,那么,人面兽身纹样自然就是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过渡时期的图式遗存,“这是抓髻娃娃和动物图腾崇拜结合的实体,是半人半兽型的保护神和繁衍之神,它是由动物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变的过渡形态,是人类由大自然的奴隶开始转向大自然主任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存”。
审美特征
一、形式饱满、优美
剪纸图案构图饱满,以全求美,是剪纸艺术的本质特性。
二、生动的构成之美
剪纸作品中大多数强调自由流畅的线条和色彩构成,充分体现出“大”的气派。但同时也注意对局部的细微刻画。
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民间剪纸在中国文化中是民俗的产物,是与生活习俗相互依附而存在并发展的,它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域特征。
四、主观意象,形式自由活泼
中国民间剪纸的魅力来自于其自身的像是创造。它不受物象自然形态左右,而是按照作者主观意象去进行作品形象与构成的设计。
五、生动传神,手法精炼概括
民间剪纸产生和流传于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制作工具、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最便捷的方式去刻划物象,因而形成了高度概括与简洁的艺术特点。
六、艳丽浓烈,色彩明快稳重
为了好看和实用,民间剪纸要求用色要浓烈。
七、夸张变形,装饰独具特色
剪纸的创作者在她们的作品中,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装饰,这种装饰的目的决定了剪纸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八、随意遣性,风格纯朴浓郁
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象互相串联的平面构图法,形成浓烈的民族风味。
文学作品
美的守望:中阳剪纸
伍弱文
巍巍的
吕梁山脉蕴育了山西省中阳县丰富的煤,母性的黄河支流南川河,滋养了“中阳三宝”:核桃、柏籽羊、剪纸。不久前,山西著名作家张金厚赠送给我一宝:一本《中阳剪纸》线装书。书中一幅剪纸配一首解释歌曲。古拙的线装剪纸集,我捧在手里,是捧着一部中阳女子心灵手巧的历史。
中阳民间有这样的俗语,“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摸剪的。”意思是说,生男孩子要培养当官,生女儿要教会剪纸。可见剪纸技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千百年来,茶余饭后,闲暇闷时,中阳女人会操起剪子剪花,或单独剪纸西窗,夜漏更残,月照孤影,以剪传情。或闺密成群,桥头陌尾,剪纸竞技。更多的时候,是中阳女子盘腿坐在炕上,灵巧的剪刀剪弄着红纸,剪弄着心情,剪弄着一幅幅朴素漂亮的纤纤纸花。母女相传,一代一代的中阳女人,秉承传统技艺,描绘五彩生活。
中阳人们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离不开剪纸的掺和。剪纸的花样很多,窗上贴的喜庆窗花,门上贴门神纸,挂帘飘的挂帘花,墙上贴的炕围花,灶上贴灶神剪纸,身上穿戴的服饰花样要剪纸,绣花的原始底样要剪纸;结婚、生子要剪喜花纸,祝寿要剪寿花纸;大雨不止要在院中挂扫云止雨的剪纸,久旱不雨要在水缸上贴祈雨降甘露的剪纸,神话传说要用剪纸来体现,生活情趣要用剪纸来表达等。
“33颗荞麦哟衣哟99条棱,有钱难买人亲个人(中阳民谚)”,中阳剪纸主要还是以喜庆、和谐、吉祥为主题。如剪纸作品《大槐树下剪纸》描写的是3个老大娘坐在大槐树下剪纸的情形,3位大娘笑逐颜开,挥剪弄纸,各具其态,相处融洽,其乐融融。
中阳民间剪纸是一种精致的心态艺术,它取材于身边的事物,融合原始文化积淀,应用细致的创作手法,来表达女人的情感,记录着女人心中的所求、所盼、所想。剪纸是手工活儿,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功力积累,才可达到技法纯熟,有的女人一把剪刀会用几十年。剪纸成了中阳女人一生中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每一幅剪纸是女人的一份心思,是一个女人的即兴创作和天才的艺术劳动,是一个女人一生对美的守望。如剪纸作品《拔葱》,画面上一个扎头巾驾驴车的执鞭青年男人和扛锄头的留长辫的小二姐,私会菜园。竹篮、青草地、玉米丛、葱苗、鲜花、云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匠心独具。画面的镂空感强烈,线条流畅,惟妙惟肖。整幅作品轻松快意,带给人们一种憧憬爱情、憧憬美好生活的享受,充满着抚慰心灵的力量。
中阳剪纸名重中华,与河北蔚县剪纸、河北丰宁满族剪纸、辽宁锦州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江苏扬州剪纸、浙江省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云南潞西市傣族剪纸、陕西省安塞剪纸齐名,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阳剪纸,古朴的美,安静的美,源自民间,养于民间,才魅力长存。
(本文作者系全国著名作家:伍弱文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0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