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湖古称“巨浸”,旧名“南湖”,又称“西莲湖”,简称丹湖。因秦置丹阳县而得名。先秦时为薮泽,古中江由泽所经,即沟通吴楚的“中江出(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今江苏
宜兴市南)入海”(《汉书·地理志》)。迨两汉时中江淤塞,湖泊才逐渐定型,最大湖面积3000平方公里,形成皖南山洪的汇集之区,长江西水东流入震泽的通道。
历史变迁
丹阳湖,古称“巨浸”,旧名“南湖”,《太平府志》载:丹阳旧多红杨,一望皆丹,故曰丹杨,杨与阳同音,遂称丹阳湖。丹阳湖位于当涂县城东南部,与
石臼湖相通,东南角为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境。古丹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泽,大致成湖于二三百万年前,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湖逐步解体,分化出固城湖和
石臼湖。唐时,丹阳湖还是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的泽国。后来,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湖面日趋缩小。据史书记载:“丹阳之湖三源,徽州、应天、宁国、广德诸溪所汇也。”千百年来,经过不断围垦,至解放时只有357平方公里(包括
石臼湖在内)。湖身为带状,南北狭长。湖水一般深2~3米,最深处7米。湖水会于姑孰溪,注入长江。
丹阳湖系淡水湖泊,昔日有“荷花夏月”,“莼菜秋风”,“云边落雁”,“沙上眠鸥”等景。夏季水盛时,浩瀚无垠,风帆沙鸥出没其间。隆冬水涸,湖滩暴露,有大量的芦苇、莎草等水生作物。水产品十分丰富,有鱼、虾、蟹、蚌、蛤蜊、茭菰、菱、芡实、莲藕、莼菜等,有“日出斗金”之誉。其中尤以“金脚红毛大蟹”和“银鱼”最为著名,曾远销港、澳地区。
历代诗人有大量诗篇赞美丹阳湖。唐诗人李白漫游
当涂时,曾在诗中一再吟咏丹阳湖:“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吟时枉白词,放歌丹阳湖。水色傲溟勃,川光秀
菰蒲。”明代女诗人端淑卿咏丹阳湖,诗云:“秋水茫茫带白苹,渔舟蟹网集湖滨。长空入暮烟云起,只听歌声不见人。”
丹阳湖简称丹湖,因秦置丹阳县而得名。先秦时为薮泽,古中江由泽所经,即沟通吴楚的“中江出(
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今江苏
宜兴市南)入海”(《
汉书·地理志》)。迨两汉时中江淤塞,湖泊才逐渐定型,最大湖面积3000平方公里,形成
皖南山洪的汇集之区,长江西水东流入震泽的通道。今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
当涂、宣城、
芜湖、溧水、高淳等县区沿湖圩区,原均属古丹阳湖地。
丹阳湖地质构造本为
燕山运动后期因断裂而形成的洼地,属于第四纪淤积层。因长江和区间洪水夹带泥沙的淤积,湖泊日益萎缩,出现较多的洼地薮泽。
当中江因淤塞排泄不畅,丹阳湖夏秋一片汪洋,冬春则露滩。随着生齿日繁,尤其军屯兴起,沿湖滩地由零星围垦发展为连片圩区。
丹阳湖筑圩肇自三国,唐宋为鼎盛期。因屡经围垦,使古丹阳湖成为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宋代沿湖有圩千余口,仅
当涂就有“四百七十二所”。
解放初,丹阳湖湖区面积184平方公里。湖滩地生长
茭草(结
菰米)、鸡头菜(结
芡实)、菱、藕、莼等水生植物,也是野鸭、鹅鸡等水禽栖息之处。汛期
鱼类洄游其间,饵料丰富,生长甚速。沿湖有“日产斗金”之说。而湖滩部分洼地,却是
钉螺的巢穴,
血吸虫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沿湖干部、群众渴望能围湖灭螺。
1966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某部报安徽省批准,围垦丹阳湖20平方公里,称为丹阳湖
军垦农场。这是解放后围垦丹阳湖之始。
1969年水灾,圩区损失惨重。
血吸虫病重疫区的湖阳公社,人多田少,同年11月23日,发动劳力沿老圩围垦丹阳湖,连续三个冬春苦战,
围湖造田47.3平方公里。
1970年冬,高淳县
沧溪、丹湖两公社,围垦丹阳湖10.2平方公里(超出“华东协议”规定的管理范围3平方公里),初名西湖滩圩,现名
胜利圩。
1971~1974年,大陇、
新丰等10个公社联合围垦丹阳湖,筑成南、北二圩,南圩(原名花津湖)面积32.06平方公里,北圩面积21.4平方公里。圩址紧靠
大公圩东埂,也是
钉螺较多的疫区。
加上零星围垦,丹阳湖共围垦134.52平方公里,占湖的总面积83%。围垦后的丹阳湖,只剩下运粮河等水面,丹阳湖已不存在。
地理位置
丹阳湖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
博望区博望镇南部,与
石臼湖相通,东南角为江苏南京
高淳区境。
古有一丹阳湖在江苏镇江,待考,参考《幼学琼林·地舆》:“润州之丹阳”与现今安徽丹阳湖关系未知。
丹阳湖概况
古丹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湖,大致成湖于二三百万年前,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湖逐步解体,分化出
固城湖和
石臼湖。唐时,丹阳湖还是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的泽国。后来,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湖面日趋缩小,据史书记载 :“丹阳之湖三源,徽州、应天、宁国、
广德诸溪所汇也。”千百年来,经过不断围垦,至解放时只有357平方公里(包括石臼湖在内)。湖身为带状,南北狭长。湖水一般深2~3米,最深处为7米。湖水会于姑孰溪,注入大江。
物产
丹阳湖系淡水湖泊,昔“
丹阳八景”有“
荷花夏月”、“莼菜秋风”、“云边落雁”、“沙上眠鸥”之称。夏季水盛时,汪洋含蓄,浩翰无垠,风帆
沙鸥出没其间,远山浮黛,俨然一幅湖山画稿。隆冬水涸,湖滩暴露,有大量的
芦苇、
莎草等水生作物。水产品十分丰富,有鱼、虾、蟹、蚌、
蛤蜊、茭菰、菱、
芡实、
莲藕、
莼菜等。有“日出斗金”之誉。其中尤以“金脚红
毛大蟹”和“
银鱼”最为著名,曾远销港、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