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乌布西奔妈妈》是满族先世女真时期传流下来的著名萨满史诗,流传在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流域东海女真人中间。
史诗内容
史诗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引曲头歌
满族女真古歌特有的结构形式。“头歌”,
满语为“乌朱乌春”,是叙事体长歌开篇前常见的引子,多以长调、长滑腔、高亢的音律开头,令听者精神为之振奋,有如万马突来,平步惊雷之感,于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思绪融人了长诗感人的情节之中。史诗《乌布西奔》的“头歌”很有代表性,开头用满语长滑腔唱吟,紧接着抒发了史诗讲唱者的情怀和对乌布西奔的赞颂。《引曲》及《头歌》,以古雅优美的语
言概括了乌布西奔妈妈的功绩和后世对她的纪念。
创世歌
天母
阿布卡赫赫派神鹰、神燕创世造海,以神话的形式对东海诸部连年争战不休的起因予以解释。为
乌布西奔妈妈的出世作了铺垫。
哑女歌
从东海众神的体系引出了乌布西奔妈妈的非凡身世、来人间的目的以及她出世的卵生神话。主要叙述了乌布西奔奇特的降生经历和苦难的童年:在位于乌布逊毕拉(河)之源的乌布孙部落,一只豹眼金雕啄来一个皮蛋,人们难测其吉凶祸福,部落首领古德罕王命人用抛河、群狗争食、火烧、土埋等方法,欲将其除之。突然,土山在一声巨响后,一群绒绒的雏貉出现在土中,其中有一个女婴被百貉长绒拥裹,熟睡在貉窝中。古德罕王将其抱回哺育。但因女婴是一位哑女,如山雀一样只能发音而不会说话,如海狸鼠一样呆傻。又被古德罕王弃之于皮帐中。但她不仅能自食自饮,而且天资聪慧过人,具有预知自然灾异的能力。她的奇态睿能为黄璋子部所赏识,并偷偷将其收留,奉为阿济格女萨满,从此黄璋部迅速强盛起来。
古德玛歌
讲述了乌布西奔妈妈所遭受的苦难——作为炖鱼皮的哑女不为古德罕王所容,被黄獐子部解救,两次粉碎古德罕的阴谋并迫使其悔过自新,最终当上乌布林部落的萨满,同时大体交代了东海各部落的地理分布及世系。部落战争时代,乌布逊由强变弱,古德被迫跑到海岛中逃难,其母含辛茹苦率领一群女子重振部族,最后把罕王的大权传给古德的坎坷历程。再现了部落时代的战争风云。
乌布逊歌
乌布西奔出世多年后,乌布逊地区争杀迭起,瘟疫漫延,古德老罕王束手无策,这时哑女乘神鼓重返乌布逊,被推为乌布西奔大萨满。
海魔战舞
记述了乌布西奔率乌布逊部众渡海远征女窟三岛的历程。这是一个具有奇特风俗的女儿国,族人均由罕王浴湖而生,生女为仆,降男弃野。女儿国常秘袭乌布逊部落,古德罕王时因无力远讨,只好年年进贡。乌布西奔执掌部落大权后,执意率师远征,并迅速攻占连花三岛。但女窟罕王身边有三个能歌善舞的侍女,有以九舞迷敌之功。乌布西奔以仁爱之心,不取武力征伐之策,而是以情惠魔,以舞治舞,并最终以无以伦比的舞姿、舞技降服了魔岛女王和族众。附近一些无名的岛屿也在乌布西奔的盛名和恩威并施的感召下纷纷归顺,使乌布逊的海疆进一步向内海拓展。讲乌布西奔治理乌布林部落有方,又恢复了常人的嗓音,被东海各部推举为盟主,诗中借乌布西奔之口传诵了善恶诸神的体系,后一部分以编年的体例讲述了她恩威兼施,一统海疆,并制定历法,移风易俗,终于使安宁降临东海各部的过程。
太阳神歌
记述乌布西奔先后多次派族众探海的壮举及其艰难的历程。探海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为了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反映了东海先民虔诚的太阳崇拜观念。正是基于这种观念和心理,乌布西奔派部族五次渡海远征,开拓了漂流日本海的便捷之路,甚至远至堪察加、阿留申诸岛,沿途收复了诸多岛国。
海祭葬歌
乌布西奔在探海东征途中逝世,族人用流筏将其尸体运回,并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海葬,再现了东海女真人神圣的海祭和海葬典礼。
讲海外漂来野人带来东海传说中可以引导船只平安航行的天落宝石,然野人执意回归故土,乌布西奔妈妈于是造船请野人为向导,出海寻找太阳神居所。航程中,野人不慎将神石掉落海中,东征船队被绿岛海鬼俘获,幸得神风解救,逃回乌布林。乌布西奔为部族操劳成疾,仍送别族众出海远航。途中遇风暴都尔根女萨满被海涛卷走,船队漂到窝尔浑岛。在岛民的帮助下,东征船队航行至千岛群岛,遇火山硫烟险境退回,乌布西奔决定亲自出海远航寻找太阳之宫,行至北海冰源区,甚至见到了白熊,最后病逝海上,遗体运回乌布林,族人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海葬。
不息鼓声
描写后世族人对乌布西奔的虔诚祭拜。描写了德烟阿林的鲸鼓声和乌布西奔的洞壁雕像为当地和进山的山民带来种种吉顺和福音。众徒为纪念乌布西奔妈妈,将她的事迹用图画文字刻写在德烟阿林的洞窟中,代代传唱不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乌布西奔妈妈的精神永远为后世所怀念。
尾歌
即短暂的烦歌,与头歌相呼应。
文化内涵
故事原为满语韵文,可诵可唱,表现的是部落时代的战争风云,从形式到内容,都可谓地道的民族英雄史诗。史诗蕴含着丰富的神话母题,营造着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展现了先民的思维特征。因此,《乌布西奔》又带有浓厚的创世史诗的意韵。而以一位英雄的女萨满为主角,仍可谓萨满英雄史诗,是萨满教文化中的瑰宝。它以波澜壮阔的气势记述了满族先世东海女真乌布逊部落的一位女萨满——乌布西奔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热情讴歌了她一生为氏族部落呕心沥血,最后统一东海诸部,开拓东海海域的丰功伟绩。从《乌布西奔》雄浑的内容、漫长的历史跨度、磅礴的诗韵和丰富的原始文化内涵看,她无疑是一部英雄时代的杰出作品,是一部北方罕见的民族史诗。史诗的主人公乌布西奔妈妈具有部落大萨满和罕王的双重身份,其一生的活动以萨满的神事活动为主线。萨满教的思想观念及萨满文化的诸多方面渗透于史诗全篇,并成为其精髓。
史诗包含了一个完整的创世神话,古尔苔为取太阳火,误食乌草穗,变成乌鸦,其故事如杜鹃啼血,撼人心魄。令人心颤的是,女神变成乌鸦后,仍为人类巡夜传警,而且,千年不惰,万年忠职.这是忠诚的及至,寓含着对人类无比深沉,炽热的爱。实际上乌鸦女神是乌布西奔妈妈英雄主义的象征,她所具有的精神是萨满教中所寓含的人类文化的积极基因,是萨满教有悠长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在激越高昂的神鼓声中乌布西奔妈妈合上了她那明亮的双眼。但是,在满族人的心中,她是永远不死的。今天,乌布西奔妈妈的故事仍在满族流传,敬仰乌鸦的习俗仍在传承。
发现搜集
《乌布西奔妈妈》史诗的最初搜集,有着不寻常的经历。《乌布西奔妈妈》史诗,在东北东部一带,清以来便有着广泛的声誉与影响。在民众中,黑龙江和吉林珲春一带多以《妈妈坟的传说》、《娘娘洞古曲》、《祭妈妈调》等讲述与咏唱形式流传着,并与祖籍东海的满族诸姓萨满《祭妈妈神》的祭礼相互融合。祭神同唱讲《乌布西奔妈妈》相联,这也充分说明《乌布西奔妈妈》的传承与萨满文化的传播,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据一些耆老回忆,伪满时,日本出于对苏联的惧恶,曾鼓动乡民讲唱《妈妈调子》、《妈妈号子》,客观上对于《乌布西奔妈妈》故事传说的丰富和整理,起了襄助作用。解放后,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重视。 1959年春,
富育光刚大学毕业,参与了《吉林省民歌集》的征集工作。这年5月,他到延吉采风,偶识朝鲜族民间艺人郑吉云,听到了不少满族神话和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妈妈坟的传说》,讲述的是东海一位女罕统一七百噶珊(村屯),死后被族人葬于锡霍特山中的英雄故事。富育光非常兴奋,如获至宝。为详细了解故事的内容和线索,他第二次来到延吉,却无功而返。但他还不死心,第三次又设法去了延吉。在珲春英化乡林场找到一位满族镶红旗依尔根觉罗氏的后代,了解到不少满族神话。
1962年,富育光成了吉林日报的一名记者,但接触这些材料的机会反而少了,整理工作搁浅。
为搜集史诗资料,他在春节孤身奔赴黑龙江,在寒冬里步行了100多里的山路。快要失传的满族东海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终于在他手里复活。
机会终于来了!1972年,富育光被抽调到吉林省输油管线建设指挥部负责创办工程报纸。在此期间,富育光进一步了解到《白姑姑传说》在黑龙江东宁县的一些线索。这年的春节,他孤身一人奔赴黑龙江。
在赴东宁县的途中,因路途不熟悉,他上了开往绥芬河的车。次日抵达时方知坐错了车,离东宁还有100多里的路。大年初一,哪里有去东宁的车?富育光心急如焚,决定徒步走山路!在密林山里,雪大得没过了靴子。在两天的连续采访中,收获颇丰。一位名叫关淑琴的老人说,白姑姑是民国后人们叫白了,早年满语叫乌布西奔妈妈,是女王,还是个部落大萨满呢。老人建议他去找贺连坤老人。一位热心人骑自行车送富育光到了泡子沿屯,终于找到贺连坤。
这次相识的机缘,使富育光挖掘出快要失传的满族东海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史诗主人公乌布西奔是东海女真部族乌布逊部落一位声名赫赫的女萨满,后来统一了女真诸部,成为东海七百噶珊(村屯)的女罕。她逝世后,其部落首领遵其遗嘱,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海葬,并将其业绩镌刻在东海锡霍特山脉临近海滨的德烟山古洞中。由洞顶凿刻,螺旋式地由上而下环刻在岩壁上。所刻均为圆形符号和表意图形。只有乌布西奔生前所在部落的萨满能够识读并解释。
富育光把封闭了几百年的萨满史诗展示出来,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自己却疾病缠身。谈起发现《乌布西奔妈妈》的过程,富育光对记者说,一句话,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挚爱和心血熬出来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不发达,去农村大多得徒步行走,有时甚至要走上两三天。这些年来,他每年有200多天的时间呆在农村,许多个春节他都是与各族群众度过的,工资和稿酬也多数用于征集资料和看望各族老人身上。
回忆往事,他的眼角闪烁着泪花。他说,“我深感对妻子儿女的愧疚。”富育光的左眼几近失明,还患有严重的风湿性疾病,路走多了,腿便肿得疼痛难忍。有时腿肿得走不了路,要别人搀扶才能完成考察。
20多年来,富育光踏遍关东大地,把封闭了几百年的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向世界展示出来。
流传
相传,该史诗最早记刻在
乌苏里江以东的
锡霍特山脉的山洞岩画中,这是乌布西奔妈妈死后葬身之地。史诗的主线是以东海哑女成为威名盖世的女萨满,征伐四方,成为七百噶珊(部落)的女罕,将家乡建成和平幸福的乐园。她为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进行了数次海上远征,收服了诸多岛国,记录了许多海岛风俗。最后,乌布西奔妈妈在东征途中逝世,被族人安葬在锡霍特山。
《乌布西奔妈妈》满语名字叫sihote alin dunggu umesiben mama i golmin ucun(锡霍特山洞窟乌布西奔妈妈长歌)。《乌布西奔妈妈》各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以满语记录下来的,其余部分则以汉语记录。其中满语文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富育光等学者1984年在珲春县板石乡何玉霖萨满处得到汉字标音满语口语“唱妈妈”手抄件中的引曲及头歌(前半部分);2、富育光以满文字母记录鲁老以满语口语讲述的《头歌》、《创世歌》(部分)、《哑女的歌》(部分)、《古德玛发的歌》(部分)、《女海魔们战舞歌》(部分);3、富育光以汉字标音记录鲁连坤老人以满语口语讲述的《创世歌》、《乌布林海祭葬歌》(部分)。 《乌布西奔妈妈》得以流传至今,归功于清末在依兰副都统衙门供职的依兰三老(即刘锡裼、关正海、勒穆赫氏)及其后代。依兰三老均满汉兼通,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对史诗的整理,奠定了《乌布西奔妈妈》的基础。勒穆赫家族传讲《乌布西奔妈妈》已有四代传人。最早由勒穆赫氏的母亲(即贺连坤太奶奶)传讲。贺连坤本人是跟他父亲学会讲唱《乌布西奔妈妈》的。
刘锡裼
字真文,汉族,江西人,三姓副都统衙门二等笔贴式,管粮师爷。因罪被贬至三姓。精通俄文,故多次代表清廷与俄国人打交道。在与俄争议
珲春时,刘大人力争,但力陈不允,悬梁自尽,爱国之情令人肃然起敬。其妻携婆母、女儿以抗旨罪被流放。刘锡锡长于古体诗,尤以咏挥春为主。刘秉文,为刘锡裼之孙,伪满时东宁村小学教员。刘家三代传讲《乌布西奔》。因其家几代居于苏昌沟东,靠东海,故讲述乌布西奔跨海东征故事和神话多些。
关正海
长白纳殷瓜尔佳氏,为
东宁老户,会
满文、俄语。清光绪年间三姓副都统衙门中的重要幕僚,也曾传讲过《乌布西奔》。关氏后人后从东宁迁走,情况不详。
勒穆赫氏
名不详,
满洲镶黄旗,祖居
兴凯湖南支窝稽岭,其祖先是“东片荒子”(指乌苏里江以东一带)土著女真人后裔。本人曾在同治朝三姓副都统衙门内任管贡差,后任门军武卫,巡察界碑时遇害。其子性情耿直,满汉兼通。光绪朝时分掌开垦田庄要务。民国间为重要的地方乡董。解放后被划为官商地主,受到清产,1950年因精神郁闷病逝。
鲁连坤
鲁连坤(1906-1976),字雨亭,生于光绪三十二年,勒穆赫氏之孙, 汉字多用 “鲁”或 “贺”姓,祖居兴凯湖南支窝稽岭,为赫哲之后。清康熙朝编入新满洲,隶属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后归依兰),满洲镶红旗籍 ,乾隆十九年分拨珲春一带。连坤祖父在同治朝依兰副都统衙门内任管贡差。 连坤父满汉齐通, 为人耿正, 光绪末年分掌开垦田庄要任。
民国末年他在穆棱县中学读书,伪满时牡丹江师道卒业。受家庭熏染粗晓满文,以教书为业。因其家族祖居东海地区,有着强烈的爱国爱乡土激情。他长期生活的东宁一带,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东宁旧名三岔口,为交通要衡。昔年不仅商旅繁荣,客店鳞次栉比,而且茶楼书社亦甚火爆,“唱讲民剧、野戏、古歌者更热烈,也更招徕游人”。听众中杂有满人、蒙古人、高丽人、赫哲人,操各自语言。贺老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他本人又聪慧伶俐,有文化,通晓民族语言,擅长歌舞。此外,他又性癖追根求源,故大半生掌握了绥芬、东宁、浑春一带大量满俗史话、掌故、满族古歌古曲,成为一方民事通,在民间甚有声誉和人缘,人称“连坤先生”、“坤爷”。闲暇时,他曾秉笔撰写过《东海传》、《东疆民谭录》、《东海古诗钞》、《我所知道的“跑东海”、“跑南海”》、《奕山罪责录》、《秋亭先生在宁草记》、《东海长歌杂汇》等。
1971年夏,富育光采访鲁老,鲁当时67岁, 已满头白发,患有肺气肿病,冬天咳嗽不止,但精神尚好。鲁谦逊地说:“人老了,好多个年头不动笔啦,也不说一句满洲话,故事快忘净啦。你打老远儿地方来也着实不容易啊 ! 我唱是不能啦 , 那就凭着记忆尽量给你讲我家的《乌布西奔妈妈》。”凭着他谙熟的记忆和可敬的口才, 三天三夜,鲁老尽力满足回答我要想知道的 《乌布西奔妈妈》故事,讲得很细很多。 鲁老熟记很多满语,但终因岁月久远,又长年不讲,数千行的满语长歌,经反复思索回忆 ,仅讲 《头歌》 、《创世歌 》 、《哑女的歌》诸段落,其余满语歌词已追忆不清。为保存全诗完整性,在鲁老提议和指导下,除用汉字记录了前几段满语内容外,又记录了鲁老用汉语讲述的完整《乌布西奔妈妈》。
据鲁连坤介绍,勒穆赫家族传讲《乌布西奔》已有四代传人。最早由勒穆赫氏的母亲(即贺连坤太奶奶)传讲。勒穆赫氏及其子皆受其熏陶和影响而擅讲唱《乌布西奔》。鲁连坤说:“我太奶奶姓孔,是东海库雅喇氏。祖上于清初降努尔哈赤,曾任盛京副都统,参加过
平定三藩之乱和
大小金川之战。后有一支系奉调回宁古塔,在副都统衙门当差,有一人曾任外交代办和驻海参威俄罗斯国通事。据说,《乌布西奔》最初是由他从当地土著祭祀部族中采集后带过来的。”至于鲁连坤本人,则是跟他父亲学会讲唱《乌布西奔》的。他父亲特好讲好唱,他听着有趣有意思,久之也就熏会了。应该说,在依兰老三及其后人中,勒穆赫家族对史诗的传承贡献更大些。现采录的《乌布西奔》文本即是由贺连坤老人传承下来的贺氏家传本。贺老还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满汉文化素养,对《乌布西奔》的定名和真实性的考证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他说:《白姑娘》是后来进“东片荒子”创参、打貂的关里汉人听过这一长歌后起的名字,咱们是旗人,得按老样用满语原词定名。遂定名为《乌布西奔妈妈》。“乌布西奔”是最聪明、最有本领的人。
在富的采访中,鲁老说:“《妈妈坟的传说》,也就是《白姑姑》或叫《乌布西奔妈妈》,都是祖上早先年从‘东荒片子’带过来的。俗语说得好,故土难离啊!长辈们一腔思乡离怨,常好三五成群凑到一块儿,没早没晚地唱着跳着《乌布西奔妈妈》中的歌舞,才感到安慰舒畅。时光如梭,后代人耳濡目染,也能跟随大人们顺口讲上几段儿。现在几代人过去了,《乌布西奔妈妈》也传开了。在绥芬河、东宁、穆陵、珲春一带满汉老户人家,都知道乌布西奔妈妈,很敬重她。早年在萨满祭祀、婚寿、节庆时,偶尔有老辈人给讲唱。不过近十几年来,这样的举动早没处见喽。”“《白姑姑》的叫法,是民国年间来闯大荒片子刨参打貂的关里家汉人弟兄们起的名称。我们是旗人,还按老样子用满语原词,更亲近多了。在早,我阿玛讲唱时就叫‘布西奔妈妈’,当时这么听的。”“乌布西奔按满洲话解释,就是最聪明最有本事的人。她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萨满,后来成了一方女罕王,治理东海有方,后人齐声称赞她。”“我是打小跟我阿玛学的。阿玛好讲好唱,我打小听习惯了也就慢慢熏会了。阿玛是跟奶奶学的,就是我的太奶奶。太奶奶娘家是东海库雅喇人氏,姓孔,东海部的人。前清初年,跟老罕王努尔哈赤进关,后来有一支人奉调回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听差。咸丰朝后有人驻到海参崴做俄罗斯国通事。乌布西奔妈妈就是这些前辈从当地土著人口中采集得来的。”
文学价值
《乌布西奔妈妈》满语名字叫sihote alin dunggu umesiben mama i golmin ucun(锡霍特山洞窟乌布西奔妈妈长歌)。《乌布西奔妈妈》各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以满语记录下来的,其余部分则以汉语记录。其中满语文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富育光等学者1984年在珲春县板石乡何玉霖萨满处得到汉字标音满语口语“唱妈妈”手抄件中的引曲及头歌(前半部分);2、富育光以满文字母记录鲁老以满语口语讲述的《头歌》、《创世歌》(部分)、《哑女的歌》(部分)、《古德玛发的歌》(部分)、《女海魔们战舞歌》(部分);3、富育光以汉字标音记录鲁连坤老人以满语口语讲述的《创世歌》、《乌布林海祭葬歌》(部分)。其中,已公开整理发表的满文部分,见戴光宇博士论文《<乌布西奔妈妈>满语采记稿译注》。
《乌布西奔妈妈》是古代东北亚海洋文明的生动反映。史诗中的满语讲唱部分,语言精练,词汇丰富,想象奇丽,质朴情深,堪称满语文学的典范。可以从满语文本的审美价值、文本中体现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本中满语口语文学形式的价值来谈该史诗对满族语言文学研究的价值及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从史诗原文中还可以看出:《乌布西奔妈妈》的作者和讲述者,不但有着深厚的汉语文功底,满语文水平也并不在前者之下。史诗中大量用于细致入微地描写各种各样的场景与动作的满语词,都是一般的档案和文学作品里所见不到的高级词汇,其中有些词通常大概只有在字典里才能看到。《乌布西奔妈妈》完全可以作为一部优秀的教材来培养研究满族语言文化的高级人才。
《乌布西奔妈妈》是东海人口传心授的萨满教经典,是满族用自己的语言写的满族的东西,对满族语
言文学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舞蹈艺术
《乌布西奔妈妈》中描述的数十种东海女真人各异的古朴舞蹈形态更令人叹为观止,欣喜不已,尤为突出的是史诗中的第六部分《女海魔的战舞歌》中描绘乌布西奔大萨满与女魔们比“舞”竞技的场面,更加引人入胜,意味深远。史诗中舞蹈艺术所蕴含的原始思维观念和体现在其中丰富萨满文化因子。
《乌布西奔妈妈》史诗中专有一整节,以大量文字唱讲东海女真人原始舞蹈的相互竞技情结,倍显舞蹈艺术在东海诸部社会生活中已完全成为一种生存竞争最有力的手段。这便是读之令人赞叹和神往的《女海魔们的战舞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海女真人向有能歌善舞的优秀传统,史诗以抒情比喻的生动手法,在这一节中将这一固有的艺术天赋和才华,尽情而极致地展示出来,使原始舞蹈艺术竞相比艺,令人赏心悦目,达到了登峰造极
的艺术境地,非常精彩动人。史诗用绘声绘色的美妙诗句唱讲这段奇特的古舞鏖战。
古代航海
《乌布西奔妈妈》中有关满族古代航海的描写是这部史诗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内容,是古代东北亚海洋文明的生动反映。这些内容,不但多可以与现代科学著作的记载相互印证,而且向我们揭示了东北亚和北太平洋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地理上的特殊位置。史诗中有关满族先民古代航海的精确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中古时期北太平洋地区史所不载的自然、人文、地理概况,以及先民们不畏艰难开发东海的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卓绝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