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浒人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区。乌浒之名与壮语关系密切,它可能是由瓯骆的音转。故“瓯”又可视为“乌浒”的同音异写。据此,可以认为“乌浒”是从瓯骆蜕化而来的。
记载
《后汉书·南蛮传》:“灵帝建宁三年(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
李贤 注引 万震 《南州异物志》:“乌滸 ……在 广州 之南, 交州 之北。”,即地从族或人而得名。宋《舆地纪胜》卷一O三说:桂北“阳朔县,有夷人,名乌浒,在深山洞内,能织斑布。”有些文献又载:桂南横县有乌浒滩。可见,乌浒之名,不止见于一处。又乌浒以异地而别称,或由译音不同而异名,故《新唐书》卷二二二下,以乌浒为乌武。乌浒、乌武,乃是同一族称无疑。
发展
骆越是因“骆田”而来,壮语山岭之间叫“六”。“骆”“六”近音,故六田”也即“骆田”。乌浒是“鲁”字的慢读,也可说“鲁”字是“乌浒”的反切,而“鲁”与“六”音近,可以说乌浒是从骆字变化而来的。再则,“乌浒”在读音上与“瓯”字也有关系。乌浒二宁促读为“瓯”。因“瓯”字采王度《集韵》说是“于口切”或“乌侯切”,乌侯与乌浒是一音之转,相近相通。故“瓯”又可视为“乌浒”的同音异写。据此,可以认为“乌浒”是从瓯骆蜕化而来的。广西壮族人民是古代骆越之一,与乌浒有一定关系。
古代紧接着
西瓯、
骆越的第一个族称是
东汉时出现的乌浒,然后是魏、晋、隋、唐时代的
俚僚、宋代以后的僮、
俍、沙、侬以至今天的壮族。(参考
黄现璠著《
壮族别称乌浒人之探讨》、
《壮族通史》 。)
注①唐李贤注《后汉书·南蛮传》引万震《南方异物志》
②邓少琴:《巴族新探》单行本(内部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