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
古国名称
骆越,由部落联盟而成的方国,是百越众支系下的其中一支。西瓯、骆越是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仡佬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
发展历史
骆越国百越支下著名的方国之一,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Daex Roeg,国名。骆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古老的方国,骆越文化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骆越有部分逐步南迁。到战国末年,迁徙到了今越南河内一带,成立了瓯雒国,是黎族、水族、老挝龙族的祖先,创造出璀璨的“瓯雒文化”,即越南东山文化
骆越方国的存在,战国到骆越方国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以前,《吕氏春秋》、《史记》、《汉书》多有记载。骆越即雒越,文献中存在的诸如“雒”、“骆”、“碓”等的写法或是因字形与“雄”近、或就是因音近等原因在传抄过程中从“雄”讹变而来。亦即,根据南越木简的发现,各字中正确写法的应为“雄”,因形近讹变为“雒”、再因音近从“雒”变为“骆”,或因形近从“雄”、“雒”、“骆”变为“貉”、“碓”。
骆越国是由先秦壮侗语族民族祖先在岭南建立。骆越包括各部(包括但不止于):交趾部、朱鸢部、武宁部、福禄部、越裳部、宁海部、阳泉部、陆海部、武定部、怀驩部、文郎部、九真部、平文部、新兴部、九德部。分布范围包括:今广西南宁、百色以及南到越南中北部地区。
骆越方国管辖的地域,北到浔江黔江红水河以南,正北与西瓯方国为邻,西北与夜郎为邻;东到今广东的罗定以南西南部,与闽国和后起的南越国为邻;东南到海南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正南一度到交趾、九真;西部一度达到今云南文山一带,与滇国为邻,句町国崛起以后,在广西百色西部的西林和田林一带与句町国为邻。后瓯骆一些上层在交趾、九真地域短期建立瓯骆国,南越国崛起,于公元前204年灭瓯骆国,建立交趾和九真两郡,骆越方国南部疆域缩到今广西崇左市、百色市、防城港市境内。
有学者认为“雒、骆、貉”等字之义为“水”,所以《交州外域记》里所记载的“雒田”意思应该是“水田”,而“雒民”就是“耕种水田的农民”,掌握了灌溉设备而管理并支配土地的首长就叫“雒将”。
1976年发掘武鸣马头镇西周至春秋墓群和安等秧战国墓群,广西西部地区的青铜文化逐渐显露出来。韦仁义在总结武鸣马头这两群先秦墓时,已把它们定为骆越人的墓地。他认为,马头先秦墓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墓穴排列整齐、集中而有序,说明是一处受着一种观念制约的公共墓地;
2、墓室方向绝大多数东西向,在436座墓中有322座为东西向,占总墓数的74%,而且绝大多数头向东,南北向的墓很少,即使是南北向的墓也偏向东,表现了强烈的方向意识;
3、墓葬形制都是狭长小型竖穴土坑墓坑宽度极少超过90厘米的,一般在60~70厘米之间,长宽之比往往都在4∶1以上,有的达7∶1,墓圹显得特别狭窄;
4、元龙坡西周春秋墓有用火烧烤墓坑之俗,烧烤部位,有的在墓底,有的在墓壁,有的是填土,有的仅烧烤其中的局部;
5、随葬品先经打碎或拆散,然后散放在填土中及墓底;
6、随葬品少,但富有地域特色。随葬品的组合一般是实用青铜兵器生产工具、生活日用陶器或玉石器。陶器盛行圜底器,少见圈足器和平底器,没有三足器,器表打磨光洁,无纹饰或仅饰绳纹。
有学者认为骆越方国管辖过的地方,留下了浓重的文化遗迹,有大量的骆越语地名。民族稻作文化的高度发达。“那”在不同民族中声母有变化,但韵母不变。人们开辟出田畴,就用上述这些“田”名给那个地方命名。例如有泉水灌田的地方叫做“那播”,“那”即田。久而久之,那个地方便被称为“那播”村,成了地名。“那”的地名分布最广,在广西,以西江、黔江龙江以南分布最为密集,仅地图上标的就达到1300多个,未标的就更多了,这些地方正是骆越故地。
《史记·南越列传》载:“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
《汉书·贾捐之传》载:“骆越主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
《汉书·马援传》也提到骆越:“援好马,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
《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骆将铜印青绶”。
《旧唐书·地理志》: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又说党州(今广西玉林市境)“古西瓯所居。秦置桂林郡,汉为郁林郡”。“潘州(今广东高州市):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邕州(今广西邕宁宣化县;州所治,汉岭方县地。属郁林郡”。
文化风俗
山歌
壮族是古百越民族的后裔,以好歌、能歌著称,武鸣作为骆越文化的发祥地,山歌是其中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武鸣山歌已有近千年历史,壮家人往往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由此形成独特的“歌圩”。每场歌圩可聚集成千上万的人,三天三夜都不散场。所唱山歌内容包罗万象,极具民族特色。
从古百越族群及西瓯、骆越民族开始,在每年农历三月对唱山歌,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之后逐渐演变为民间无处不歌、无事不歌的传统。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用汉字记越音所录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歌》。经学者考证,《越人歌》为古越语,其语法结构、语音格律等均与今壮、侗语相近,当属壮侗语各民族歌谣之源。因此,可以说,广西少数民族的歌谣,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实际存在可能更早。
铜鼓
广西自春秋战国时代始有铜鼓,最早见于右江流域,受古滇文化影响,部分骆越人接受了铜鼓文化。到汉代,骆越人自己已能铸造成熟的铜鼓,自西林、隆林、百色,经田东到南宁、贵港,东至贺州都有铜鼓出土,铜鼓在广西的分布范围从右江一带扩大到整个郁江流域,乃至贺江流域,即几乎整个西江流域。
稻作
隆安稻神祭是远古骆越民族稻作文化生活的记忆,始于远古,但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布洛陀经诗译注》中的《赎谷魂经》有“谷魂四处逃,谷魂到处散,王搭花神龛,把谷魂招归,回来吧谷魂,归来吧谷魂”的记载;《布洛陀经诗》的《唱罕王》篇中有“鸡鸭祭大王,猪羊祭祖母”等内容,说明远在夏商时代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期间,稻神祭已成为壮族先民重要的民间宗教信仰。
青铜
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
布洛陀
布洛陀已被壮学界认定为壮侗语族诸民族及其先民的人文始祖。那么,在族源上,骆越起源于布洛陀文化产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并随着其民族的不断发展而传承下来。按此逻辑推定,布洛陀应是骆越族信奉的始祖;布洛陀文化是骆越文化之根源,二者可谓是老祖与子孙辈的关系。
布洛陀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有着自己的传播场域和传承族群,有着韵文体、散文体等流传载体,有着混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先天条件,更有世代相传的宗教信仰观念和祭祀仪式,是壮族传统文化和民俗形态的母源。布洛陀文化不仅在广西的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云南的红河流域的壮族群居地,黔南的南盘江、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和水族群落的民间里广泛流传,而且在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地也流传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
现况
今后,南宁市旅游又多了一张响亮的名片。日前,《广西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旅游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已经出炉,规划指出,中国首个骆越文化主题园——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旅游景区定位为“建‘三大城’,凸现‘三大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南宁市民便可在家门口漫步于“骆越古都”。
大明山是骆越古国的中心骆越是岭南原住民族先民所建立的一个古老方国骆越文化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有中国学者认为骆越古国的中心曾经在大明山南麓,大明山是骆越文化的发祥地和骆越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据已经获得批准的两个规划——《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广西大明山风景区旅游服务基地发展建设规划》,大明山风景区山上与山下的开发建设已经取得合法依据。在此背景下,《广西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旅游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炉,该规划范围属于大明山风景旅游区的一部分。
骆越古都文化旅游区位于大明山风景旅游区的山脚主入口区和次入口区之间,该项目规划面积663公顷,预计总投资60亿元。规划开发近期从2010年到2012年;中远期从2013年至2020年。
亮点建成中国首个骆越文化主题园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旅游景区是一个以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以骆越文化(骆越民俗文化龙母文化自然形态文化、骆越养生文化)为背景题材,以八桂民俗文化、东南亚民俗文化为延伸的文化主题旅游度假新城。
它的主题为“神奇大明山、度假新天堂”和“奇山仙境、骆越古都”;它的主要功能是文化休闲、休闲度假和康体养生;主导产业是度假旅游。该景区集骆越文化、东盟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三大文化于一体。
该文化旅游景区将创下四个“第一”。它不仅是广西第一个文化主题旅游度假新城,北部湾第一个文化主题高尔夫球场,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骆越文化主题园,中国第一个国际古骆越文化研究基地和博览中心。
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旅游景区的具体目标定位是“建设‘三大城’凸现‘三大文化’”。
“三大城”即生态城、文化城、建康城;“三大文化”指的是古骆越文化、东盟十国文化和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同时,该旅游景区计划建成古骆越文化研究基地、国际山地高尔夫休闲度假基地和文化产业创新基地;三年内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根据《规划》,该文化旅游景区的总体布局为“二区四园”,即北主入口区、南次入口区、骆越文化园、八桂民俗园、东盟风情园、农业休闲园等六个园区。在《规划》中,该旅游文化区规划为北主入口区和南次入口区。
北入口区将成为未来旅游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公共商业行政中心。它设置有旅游接待与行政管理、特色街区特色街区、度假酒店等,并融合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住宿等综合配套设施。此区是一个开放消费的区域,不收取门,游客只有上山游览或进入骆越文化园游览才需要购。
南次入口区是未来次入口区和山上龙母峡谷景区的入口服务区,配套设置入口接待设施,如入口大门、游客中心、管理设施及生态探险服务基地等,主要的项目有龙母文化体验区、龙母峡谷生态探险服务基地、龙母文化新村、购物美食街等。
开发近期从2010年到2012年;中远期从2013年至2020年。
据介绍,近期将开工建设“两团两线”。两团指的是北主入口区和南次入口区这两个主入口服务区进行相关的景点配套建设,包括初步建设骆越文化园以及龙母文化园。
两线中的“一线”是指建设从北主入口区到南次入口区之间的道路;另外“一线”是在景区大门出来3公里处建设一条景观大道,大道体现的是中国—东盟文化风情,就是在道路两边修建具有东盟风情的建筑物,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上种植东盟国家的国花,以及设置有东盟特色的雕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6 17:00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