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迄民国,不少汉文典籍在记述南方一些古代民族的风俗习惯时,大都提到“凿齿”、“
文身”、“
飞头”、“鼻饮”等俗行。“凿齿”、“文身”已为考古学龢民族学的大量材料所证实;至于“
飞头”、“鼻饮”,前者纯属
无稽之谈,后者则近些年来展开了争论。有论者以在国内找不到实证性例子而加以否定;但也有论者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其科学根据,并在现代民族的生活中找到了例证。
鼻饮(bí yǐn)以鼻饮水。《
汉书·贾捐之传》:“
骆越之人,父子
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于是龙光之地,日浴之乡,紫舌
黄支 ,头飞鼻饮。” 宋 朱辅《
溪蛮丛笑》:“ 犵狫 饮不以口而以鼻,自取其便,名曰鼻饮。”
清 彭孙贻 《驯象行示静因禅公》诗:“有时鼻饮费辘轤,碧筒曲注连千壶。”
读《
资治通鉴》,在卷二十八读到,
汉元帝时,南越反,元帝欲大发军。待诏
贾捐之上谏说到,“貉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这段记载来于《
汉书·贾捐之传》。《通鉴》引曾在广西为官的
范成大的解释,说:“今邑管溪洞及沿海喜鼻饮。随贫富,以银、锡、陶器或大瓢盛水,入盐,并山姜汁数滴;器侧有窍,施管如瓶嘴,内鼻中,吸水升脑,下入喉。吸水时,含鱼肉鮓一脔,故水得安然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谓掠脑快膈莫此若。
但可饮水;或传为饮酒,
非是。”
翻看了一下手边史籍,又在网上搜了一下,“文身鼻饮”向来是汉人描述
少数民族的用语。
准确记载广西
少数民族鼻饮情况的主要有:《
魏书》卷101记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
汉中达于邛乍川洞之间,所在皆有……其口嚼食并鼻饮”。《北史》卷95记载:“獠者,盖南蛮之别种,自
汉中达于邛、笮,川洞这间,所在皆有。……能卧水底持刀刺鱼,其口嚼食并鼻饮。”唐代刘恂在《
岭表录异》中说︰“交趾之人,重
不乃羹……羹中有嘴,银杓,可受一升。即揖让,多自主人先举,即满斟一杓,内嘴入鼻,仰首徐倾之饮尽……”
到
宋代,关于鼻饮的记载便多了起来。《
太平寰宇记》卷167钦州条记载︰“俚人不解言语,交肱惟髻,食用手搏,水从鼻饮”。朱辅的《
溪蛮丛笑》里说︰“仡佬饮不以口而以鼻自取其便,名曰鼻饮。”陆游在《
老学庵笔记》里惊叹︰“……俗有土著……饮酒以鼻,一饮至数升”。
范成大在《
桂海虞衡志》中还介绍了“
鼻饮杯”︰“南边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浆。暑月以饮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邕州人亦如此。记之,以发览者一胡卢也。”南宋时曾在钦州一带为官的
周去非,他在《
岭外代答》中记载: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甁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饮时必口噍鱼鲊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旣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止可饮水,谓饮酒者,非也。谓以手掬水
吸饮,亦非也。史称越人相习以鼻饮,得非此乎?
越南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阮文辉在《在
越南西北属南亚语系的诸民族》中指出越南康族一些上了年纪的男子,还保留着鼻饮的习惯。康族尚有3900多人,居住在越南
山罗省顺州、琼崖、拉县及
莱州省封土、雷、碟、
巡教县一带。康族人过去被叫做“舍都冷”,意思就是“用鼻子饮水的舍人”。康族男人们每当劳动感到疲劳时,就会把腌辣椒、香菜、葱、蒜捣碎,渗入水中,待沉淀后,取其清水汁,倒入葫芦壳中。吃饭时,康族男人会边吃肉菜,边把葫芦壳的把子对着鼻子,将水汁徐徐倒入鼻中。据说,他们觉得这样的鼻饮可使身体很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1945年
越南“八月革命”前,鼻饮之俗还在越南沱江沿岸广泛存在。只有极少数老人还保留着鼻饮的嗜好。书中还提到,
河江省的布标人,鼻饮之俗在18世纪还广泛存在。越南康族的居住地
莱州省与我国云南省金平、
绿春县交界,布标人的居住地
河江省则与我国云南省
富宁、马关、
麻栗坡县相连。而在
范成大的记录中,我国喜欢鼻饮的21种“
僚人”,有相当一部份就居住在云南省与
越南交界的地方。
他认为,“鼻饮确实是曾经存在的事实。这一习俗在我国消失的时间应该是在清代,因为在清代的书籍中,已经基本找不见关于鼻饮的记载了。”
现今医学史认为:这是壮族先民们创造的奇特卫生民俗,并为民间壮医所总结的一种主要针对瘴疾和中暑的防治方法,它包含着物理降温和粘膜给药等科学因素。
鼻饮 古人留下的谜团
“鼻饮”之说从何而来?4月23日,接受采访的
广西民族学院教授
范宏贵翻出几段古人的记载摆在记者面前:最早记载此事的是《汉书贾捐之传》:“
骆越之人父子
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
《
魏书》卷101中记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乍川洞之间,所在皆有……其口嚼食并鼻饮”。
唐代刘恂在《
岭表录异》中说:“交趾之人,重不乃羹……羹中有嘴,银杓,可受一升。即揖让,多自主人先举,即满斟一杓,内嘴入鼻,仰首徐倾之饮尽……”到
宋代,关于鼻饮的记载便多了起来———乐史编著的《
太平寰宇记》卷167钦州条记载:“俚人不解言语,交肱惟髻,食用手搏,水从鼻饮”;朱辅的《
溪蛮丛笑》里说:“仡佬饮不以口而以鼻自取其便,名曰鼻饮。”陆游在《
老学庵笔记》里惊叹:“……俗有土著……饮酒以鼻,一饮至数升”。
南宋时曾在广西任地方官的
范成大,在《
桂海虞衡志》中介绍“
鼻饮杯”时告诉人们:“南边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浆。暑月以饮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邕州人亦如此。记之,以发览者一胡卢也。”对鼻饮记录得最详细的,是南宋人
周去非。
周去非曾在广西钦州一带做官,他在《
岭外代答》一书中,记录了广西大量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其中对“鼻饮”是这样描述的:“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饮时,必口噍鱼?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这里,
周去非不仅介绍了鼻饮的方法,还解释了鼻饮者在吸水入鼻时气管不被呛的原因。
历代记录有鼻饮的地区是广西、广东、湖南、海南、云南、交趾等地,包括
骆越、
瓯越、南越、乌浒、俚、僚等民族。用鼻所饮的饮料有水、酒、
不乃羹(用羊、鹿、鸡、猪肉和骨头煮成的汤)。
质疑 是人格污辱还是真实记录
按现代人的饮食习惯,饮水、饮酒、饮汤只能用口,用鼻子饮水、饮酒、饮汤,必然被呛,不但不可能产生快感,反而会极为难受。古人真的曾经有过鼻饮的习俗,并且“快不可言”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有一些学者对古人记录的所谓鼻饮产生了怀疑,加上古籍中一些记载在描述鼻饮时使用了对
少数民族侮辱、鄙视的语言,如《
汉书》中就有“
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的说法,认为这完全是出于当时统治阶级政治目的需要而捏造出来的,借以贬损南方少数民族。而此后的一些并无恶意的学者、官员,之所以也对鼻饮进行肯定性记录,那不过是
以讹传讹。
另外一些学者在分析鼻饮现象时,虽然不带“阶级眼光”,但也认为这是对奇风异俗猎奇时产生的一种误解,古人不过是在双手掬水而饮时,水从鼻腔流入罢了。
也有学者认为鼻饮应该是确有之事,但依据的也只是古书中关于鼻饮习俗的记述,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据。
就这样,关于鼻饮问题,一直处于你写一篇、我驳一篇的状态,这种一来一往的争论持续了10多年,始终得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来。
实证 越南康族人还在鼻饮
范宏贵教授一直关注着对鼻饮的研究和争论,一次,他偶然看到报刊上转载的香港《大公报》的一则短文,文中说
越南一个
少数民族还保留着鼻饮的习俗。将信将疑的
范宏贵从此将目光投向了那并不遥远的邻国。
机会终于来了。
范宏贵此前应
越南社会科学和人文中心
民族学研究所邀请,赴
越南进行学术访问。访问期间,
范宏贵与越南民族学学者广泛接触,并特别询问:越南是否有鼻饮的习俗。出乎意料,
越南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并口头介绍了一些关于鼻饮的情况。越南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阮文辉此后还送给
范宏贵一本自己参与写作的书———《在越南西北属南亚语系的诸民族》。书中在介绍
越南的康族时谈到,该族一些上了年纪的男子,还保留着鼻饮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