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九,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jiǔ,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早在甲骨文中“九”就已经被假借作数词,九是数之大者,所以又引申为多数;同时,由最大的数字代表至阳;又用作时令名,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
字源演变
九,象形字。像人手臂弯节之形,当即“肘”的本字。字形由“厷”(即“肱”,大臂)与“又”(抓、掏)混合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图1、2),有左向(图4)和右向(图3)两种写法,后者(图3)由于不符合汉人的书写习惯,到西汉时渐被淘汰。而前者历经各代,笔画逐渐平直,最终成为楷书“九”的样子。
丁山《数名古谊》:“九,本肘字,象臂节形。……臂节可屈可伸,故有纠屈意。”早在甲骨文中“九”就已经被假借作数词,九是数之大者,所以又引申为多数。《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 一篑。”同时,由最大的数字代表至阳,“九”又指《易》中的阳爻。《易·乾》:“初九,潜龙勿用。”孔颖达疏:“以其阳爻,故称九。” “九”又用作时令名,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
说文解字注
九,阳之变也。
列子》、《春秋䋣露》、《白虎通》、《广雅》皆云:九,究也。
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许书多作诘诎,此云屈曲,恐後人改之。举有切。三部。
凡九之属皆从九。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举有切。《集韵》《韵会》:己有切,从音久。数也。《说文》:阳之变也。《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列子·天瑞篇》: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
又算法曰九九。《韩诗外传》:齐桓公设庭爎待人士,不至。东野有以九九见者,曰:九九薄能耳,君犹礼之,况贤於九九者乎。注:若今九章算法。
又《荆楚岁时记》:俗用冬至次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又《史记·驺衍传》:中国之外,有赤县神州者九。
又九之为言多也。《公羊传·僖九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言叛者众,非实有九国也。宋赵鹏飞曰:会葵丘惟六国,会咸牡丘皆七国,会淮八国,犹汉纪谓叛者九起也。
又阳九,戹也。左思吴都赋》:世际阳九。注:阳戹五,隂戹四,合为九。
又姓。
又复姓。《何氏姓苑》:岱县人,姓九百,名里。
又秦穆公时九方阜,一名歅。善相马,见《列子》。
又隷书防诈譌,凡纪数,九借用玖。陈绛曰:洪容斋五笔,九作久,阳数九为老久义也。玖,黑色玉也。借作玖,非。
又《韵会》:渠尤切,音仇。国名。《史记·殷本纪》:九侯。注:音仇。
又《集韵》《正韵》:从居尤切,音鸠。聚也。《论语》:九合诸侯。《庄子·天下篇》:禹亲操橐耜,以九杂天下之川。注:九,读纠。纠合错杂,使川流贯穿注海也。九与鸠纠勼从通。
方言集汇
赣语:jiu3
客家话:[海陆腔] giu3 [梅县腔] giu3 [沙头角腔] kieu3 [客英字典] giu3 [东莞腔] giu3 [陆丰腔] giu3 [宝安腔] giu3 [客语拼音字汇] giu3 [台湾四县腔] giu3
粤语:gau2
潮州话:gau2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6 19:42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