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经三事殿,
清朝康熙时大型离宫
畅春园正殿,为康熙帝驻跸畅春园时临朝礼仪之所,其作用相当于清紫禁城太和殿和乾清宫一区(太和殿为大朝之所,
乾清门为常朝之所,九经三事殿为常朝,兼有一部分大朝的功能)以及雍正后后五朝的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和光绪时的
颐和园仁寿殿。毁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
康熙帝南巡后,于公元1684年利用明武清侯李伟修建的“
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
江南山水营建
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样式雷”雷金玉负责木作,由江南园匠张然
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
颐和园东堤)。
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60公顷)。设园门五座:
大宫门、
大东门、
小东门、
大西门、西北门。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
畅春园的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
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
桃花堤、前湖和后湖。九经三事殿处于中路建筑南端。
自
畅春园落成之后,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并于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去世于园内
清溪书屋。此后雍正、乾隆等皇帝居住于
圆明园,
畅春园凝春堂一带改为皇太后居所,其中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生母)在园内居住了四十二年,包括九经三事殿在内的大部分建筑都得到了修缮,达到了鼎盛时期。
乾隆以后,随着清朝国势转衰,逐渐放弃了对园内建筑的增建和修补,至道光年间,
畅春园已趋破败,迫使道光帝将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接往
圆明园绮春园居住。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
圆明园时将其一并烧毁,九经三事殿亦毁于此次浩劫。
根据《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中关于
畅春园的记载和现存的样式雷图档来看,九经三事殿面阔七间周游廊,单檐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左右应有配殿五间,但在样式雷地盘图上并无反映。
九经三事殿为之后清朝宫苑离宫正殿形制之肇始,之后的
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玉泉山静明园廓然大公殿、香山
静宜园勤政殿、
万寿山清漪园勤政殿(后改
颐和园仁寿殿)都采用了其单檐卷棚歇山,不用琉璃瓦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