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其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近7万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
历史沿革
建园之前
在北京的西北郊,原有一座山,为燕山的余脉,在它的腹心地带,两座小山岗双双平地突起,这就是玉泉山和万寿山。山下有一湖,称为七里澧、大泊湖或西湖。
早在辽金时期,香山、玉泉山就有了皇家行宫别苑的建置。
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
元代,万寿山叫做瓮山,以其山形似瓮而得名。山的南面地势低洼的地带汇聚玉泉山、西山诸泉眼的泉水,潴而成为一个大湖名“瓮山泊”,也叫七里泊或大泊湖,这就是昆明湖的前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经过这一番整治之后,通惠河航运畅通,南方的粮船可以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瓮山泊也从早先的天然湖泊改造成为具有调节水量作用的天然蓄水库,水位得到控制,环湖一带出现寺庙、园林的建置,逐渐发展成为西北郊的一处风景游览地。元末,瓮山泊改称“西湖”。
明初建都南京的一段时期内,大运河停止漕运,朱棣迁都北京,漕运重开,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引玉泉山之泉水东流注入西湖,以代替白浮神山泉水作为接济通惠河的上源,同时也兼供大内宫廷用水,西湖在北京供水系统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这时候,玉泉山、瓮山、西湖之间山水联属,三者在景观上互为借资的关系十分密切。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方来的移民在西湖以东,今海淀镇以北的多泉眼的丹棱一带开辟水田,贵戚,官僚也纷纷占地造园。众多的私家园林增益了这一带天然风景的人工点染,并与玉泉山、西湖的景观联成一片,所谓“风烟里畔千条柳,十里清阴到玉泉”西北郊风景区的范围更往东扩大。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清初,西湖瓮山的情形大致和明代差不多。不过寺庙、园林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倾圮,有的处于半荒废状态。康熙时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常有获罪的太监被发配到这里铡草,该做法一直持续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
清朝时期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
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光绪十二年(1886年),奕奏请慈禧“修治清漪园工备操海军”,并提出“创办昆明湖水操学堂”,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清漪园,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十四年(1888年),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园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修复工程结束。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太后久居于此,处理军国大事,发号施令,颐和园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包括圆明园、颐和园在内的“三山五园”再次遭到洗劫,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民国时期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偕宣统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后,颐和园也作为逊清皇室的私产,归清室内务府管理。在帝制已被废除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将颐和园对外开放。
民国二年(1913年)四月二十四日,步军统领衙门制定了《瞻仰颐和园简章》,根据该简章的规定,所有参观者必须经外交部批准,发给门照后并通知清室内务府,才能入园参观。由于皇家经费逐年短欠,清室财源日趋枯竭,为补贴园林的财政,民国三年(1914年)1月14日,清室内务府将颐和园改为售票参观。4月外交部、内务部、步军统领衙门和清室内务府商定:“于开放游览之中、寓存筹款之意”,提出《颐和园等处售券试办章程》。规定从5月6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售票。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接管颐和园,使其成为国家公园对外开放;同年8月15日,交北平特别市政府进行管理。民国政府接收颐和园后,曾开展了一些修整与保护工作,但因国家内忧外患的大环境,颐和园衰败的园林景观和维护管理并没有根本改观。
民国十八年(1929年),颐和园管理事务所将全园存量房屋加以整修,开始向个人提供租住服务,并把园内出租房屋定位为“高尚休憩之所”。事务所将房屋分为甲、乙、丙三等,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共有60余处房屋出租。同时先后将万寿山周围的殿阁出租为饭店、仁寿阁外包为照相馆,并在清宴舫等处设茶座,丰富了公园内的娱乐设施,引来了大量游人。
民国十九年(1930年),颐和园首次将排云殿、德辉殿、玉华殿、云锦殿、紫霄殿、芳辉殿六处辟为陈列室;同年7月10日,颐和园陈列馆、图书馆正式售票开放。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避战乱将颐和园古物南迁,后多地辗转,直到解放战争胜利文物才返回北京。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7月31日,颐和园因日军入园一度停止开放四月余。在敌伪政权期间,为粉饰太平,虽整修油饰长廊、益寿堂少数建筑,但对百余处需修古建筑均未整修。而大事宣传“中日亲善”。接受日本赠送的樱花,将已沉入湖底的日本国赠送慈禧太后的永和轮打捞整修,陈列于樱花树下。又将御用人力车及宝座、书案、掌扇等或赠或“借”给日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在日本投降前夕,为“大东亚圣战”献铜,将铜亭内的铜桌及殿堂前的铜缸、铜香炉等运往天津,供给日军制造军火,所幸铜件尚未出海而日本投降。自敌伪政权末期,货币开始贬值,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公园经济入不敷出,公园管理更入困境。以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底,颐和园一片荒芜,古建破旧,文物残损,花木凋零。转轮藏、画中游、敷华亭等古建筑因有倒塌危险而禁止游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颐和园管理事务所大力整顿公园北面的景区,修缮了后山破败多时的智慧海和香岩宗印之阁,并对游人免费开放。不久,颐和园管理事务所又将北宫门对面的土山铲平,从圆明园挪来一樽底座,将其增建为一座大影壁。于是,封闭多年的北宫门,在这一年挂上了书法家张伯英题写的匾额“清漪园宫门”,重新对外开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打响,平津前线部队对北平实施战略包围。傅作义的“华北总部”驻军颐和园,有2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驻扎。他们利用园内的地形和建筑,挖战壕、架大炮、设军营,准备负隅顽抗。毛泽东专门发来指示:“要留下这一片安全的绿洲。”到这一命令后,平津前线司令部紧急叫停战斗,转变策略,让部队改攻颐和园西北的红山口,并从西山脚下迂回前进,绕道石景山,迫使颐和园守敌不战自退。由于没有遭遇强攻,颐和园避免了战火损伤,得以完整保存下来。1949年1月19日,人民解放军与傅作义的“华北总部”签订《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决议书》,同月21日,北平军管会正式接管颐和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颐和园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指示下,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颐和园真正收归国有,成为重点管理保护的对象。管理作为公园的首要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同年4月,成立颐和园管理处,由北平市人民政府建设局领导。同时,颐和园恢复对外开放,一张门票卖40元(旧币)。同年5月,颐和园管理处又改归市政府直接领导。
建国后,颐和园的修复工作不间断地进行着,聂荣臻在中央呼吁各大行政区资助整修颐和园,得到东北人民政府和西南、西北、东南各军政委员会捐助木材、水泥、桐油、杉槁、麻、布、赤金、颜料等物资,作价为颐和园整修专款。同时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批给颐和园修缮费小米15万斤。北京市人民政府亦尽力拨款支持。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950年开始,相关部门对于颐和园又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规划。首先分类清点抗战前南运的古物,将其中原属于颐和园的书画、钟表等文物归还,进而商议协调其展品的布置情况。相比故宫博物院,颐和园所藏文物不多,陈列较为空虚,相关部门决定以恢复其历史风貌,保存清时期的陈列特点并配合园林设计进行规划。
1951年,文物北返,回归的文物用来充实殿堂的陈列。并用了5年时间,将殿堂内装修、匾联和一切陈设进行修整,增加了解说,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利用颐和园古建筑,供大众休养和举办各种活动。
1954年,完成以全园中心建筑佛香阁为主的整修油饰。
1959年,完成以长廊为主的前山、前湖区各古建筑的整修油饰。
1960年,市政府派出“北京号”挖泥船清挖淤泥,又将西墙外的湖泥堆放场拨予颐和园。清淤工作不仅调整了颐和园的水位,便于养鱼、行船与卫生,也对于湖泊和下游水源的供养起到了延续的作用。
1962年,完成谐趣园等处整修油饰,使全园的古建筑基本达到慈禧主修颐和园时的面貌。同时,全面加强绿化养护,增植花木,延续颐和园春花、夏荷、秋叶、冬松的植物特色。全面整饬园容卫生,改变之前垃圾不出园掩埋于山坡的旧习惯,清除积存的垃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全园卫生如光绪七弟载涛先所讲“比西太后住园时还干净”。
文化大革命”初期,颐和园遭到破坏,还被改名为“人民公园”。文革”中,颐和园被列为“四旧”,红卫兵跑到颐和园,“要横扫一切,彻底砸烂”,还提出“挖掉万寿山,填平昆明湖”。最先被毁掉的,是颐和园著名的长廊彩画。穿绿军装扎皮带的红卫兵们拿着大白水粉,去涂盖长廊等各处彩画中的人物画面,还拆除了佛香阁的三座佛像。在颐和园东宫门,红卫兵们搭起脚手架,准备拆除东宫门外的牌楼。周恩来得知后,立即叫停,东宫门外这座古建才保留下来。“文革”中,园内到处挂满了毛泽东画像。政治标语悬挂其中,仁寿堂、乐寿堂成为“文革”大字报室。广播站里,用近乎吼的声音播放着毛泽东语录。直到1969年,周恩来指示“佛香阁、排云殿前牌楼不必搞毛主席像了”,“把长廊内的语录牌去掉”。不过,对颐和园的破坏并没有停止。1970年,东宫门前圆形山石花台被拆除。
1971年5月17日,颐和园恢复原名。每年“五一”“十一”举办游园会,颐和园开始恢复对古建筑的整修油饰。
1972年,成立中国共产党颐和园委员会;同年5月1日,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恢复殿堂文物陈列,同时开始擦除古建筑苏式彩画上的涂盖,逐步恢复匾联,也恢复养花;并结合清仓核资工作,全面加强对文物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中,贯彻科学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的方针,丰富了公园活动。公园利用一部分外资修复了已经荒废多年的东八所群体院落,并将这组附属古建筑群辟为皇家园林宾馆,还重点进行了西堤玉带桥、东堤二龙闸和南堤凤凰墩、绣椅桥三片景区的建设。
1984年,对园内的德和园(俗称大戏台)进行整修油饰,在殿内陈设了慈禧和光绪的蜡像及有关文物,院内布置了仪仗,由身着清廷服装的服务人员讲解、导游。同年9月10日正式开放。
1986年,开始修复苏州街(又称买卖街)。在充分发掘历史资料、勘察现场遗址、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不缩”的方针,共有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房屋232间,牌楼、牌坊19处,亭子4座,垂花门3间,各式行桥7架,廊子12间。1990年9月15日正式开放。
颐和园是北京园林系统和国保单位中编制规划较早的公园,最早于1989年编制了第一部《颐和园总体保护规划》,并按照国家五年计划的要求,在遵循总体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每隔5年及时细化并完善规划项目,本次规划指导了颐和园十年的发展,先后恢复了苏州街(1990年)、景明楼(1992年)、澹宁堂(1997年),建设了现代化的文昌院文物库馆(2000年)。
1989年12月,颐和园昆明湖进行清淤工程,清淤工程持续了一百多天,到1990年3月2日,清淤后的昆明湖重新放水。
2000年,编制了《2000-2020年颐和园公园发展保护规划》,并逐步实施了部分规划项目,如收回失地,恢复了清漪园时期的重要历史景区耕织图(2004年),完成颐和园小学搬迁及清外务公所的规划设计,修缮听鹂馆、大船坞、排云殿、佛香阁、长廊、仁寿殿等景区,进行了治镜阁景区恢复的规划方案报批等。
2006年9月23日,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三大标志性建筑修缮工程竣工,并正式向游客开放。本次大修是北京市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项目中的一项重点工程,总投资6000余万元,修缮古建面积9390平方米。
2010年的10月17日至2012年4月25日,颐和园的四大部洲建筑群进行了30年来首次大规模的修缮,面向游客开放。经过修缮,这一组藏式宗教建筑区基本完整恢复到清光绪时期的历史风貌。
2011年2月10日凌晨,颐和园霁清轩南侧,一段光绪时期修筑的老园墙发生坍塌,墙体坍塌长近6米,高近5米,其邻近墙体也存在安全隐患。事件发生后,颐和园基建队对坍塌墙体开展封闭性应急抢修,并于次年2月完工。
2014年,颐和园启动建国后最大的修缮工程——园墙修缮。
2018年5月23日,颐和园万寿山阙毕台附近起火,着火建筑为平房,砖木结构,属于文物附属建筑。
2022年1月23日,颐和园在藻鉴堂湖首次开放2万平方米区域,设置雪圈滑道、冰雪迷宫、雪上滑梯、雪地悠波球、雪地坦克、电动狗拉雪橇等雪上娱乐项目。
2024年1月10日,曾流失海外的宝云阁铜窗芯入藏颐和园。
建筑格局
颐和园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近7万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
颐和园的总体布局按照使用性质分成宫廷区和风景区两大部分。宫廷区主要分布在万寿山东南麓一带,按照宫殿建筑的形制,分为前朝和后寝两个部分。前朝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后寝部分则以乐寿堂为中心,次要建筑对称分布在中心建筑两旁。风景区按山水地貌的结构,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前山区、昆明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前山区是颐和园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这里有颐和园标志性的建筑——佛香阁,以它为轴线,东西两旁分布着一座座庭院和殿堂。昆明湖区有十七孔桥和西堤,是展现江南风情的最佳之处。后山后湖区的建筑也极具特色,后山中部矗立着汉藏混合式宗教建筑群——须弥灵境,其东西两侧绵延起伏的山坡间散落着各色小园和点景建筑;而后溪河两岸的买卖街却将民间集市的情景移植到了皇家园林。
同样的,园中也可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太后、光绪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昆明湖、后溪河组成的游览区,分布着宫殿、寺庙、亭台楼阁,可尽览湖光山色。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这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巅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沿万寿山南麓而建的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长的廊。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形态互异,阿娜多姿。烟波浩渺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水中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景点建筑。
万寿山北麓,地势起伏,花木扶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层台耸翠,雄伟庄严。后溪河中游,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买卖街铺面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钱庄、当铺招幌临风;茶楼、酒馆画旗斜矗。沿河东游,水尽处,有小园环池而筑,游廊相连,厅堂楼榭,精致典雅,是著名的“园中之园”谐趣园。
建筑特色
选址
颐和园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选址于山水之间,承袭于中国古典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自然山水之美。
建筑融合
颐和园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精华,兼有北方山川宏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并蕃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和宗教庙宇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修造的最高水平。
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撷取大自然的良辰美景,遵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在真山、真水中进行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
尤其是主景点佛香阁在西山和玉泉山的衬托下,在大片湖水的倒映中,显得金碧辉煌、巍峨壮丽,形成颐和园标志性的景观。
对江南园林的大量模仿也是颐和园建造上的一个特色。颐和园景观建筑设计大多数是仿江南名景,例如昆明湖的景观设计,是以杭州西湖风景作为摹本。虽然昆明湖的面积比杭州西湖略小一些,但昆明湖的尺度与周围山峦的比例、环湖和湖中景点的布局都神似杭州西湖。诸如此类的还有: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二十四桥等等。
文化意境
颐和园的园林造景,融合了中国绘画、诗歌和文学的意境,成功造就出中国皇家园林宏大的气势、辉煌的色彩及其与山水绿化环境的充分协调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之中,典型地反映出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首先是中国哲理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通过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全园宫殿建筑的组合排列,遵循了儒家学说所规定的纲常伦理,而昆明湖上三座仙岛的设置,又是道家希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构筑于万寿山上的寺庙佛阁,又显示了祈求佛陀庇护的祝愿。这一切均倾注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并且了无痕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颐和园不但再现了清漪园的景物,而且继承和再现了自秦汉以来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它是中国园林利用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一体的成功范例。其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研究中国皇家园林和中国近代历史、建筑、美学、宗教、人文、环保等多种学科最好的实物素材。
建筑形式
颐和园的建筑形式几乎罗列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所有类型,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轩舫肆关。可贵的是,它们都基本符合清代营造则例的一般规范,同属一个历史时期的风格。虽然建筑规模庞大,但全园整体统一和谐,建筑风格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不但和同类性质的北海中的清代早、中期建筑有着可辨的差异,即使在颐和园中和仅存个别清漪园的建筑相比较,也能感觉到尺度、比例的区别,特别是在斗拱的细部,装饰纹样、石雕手法上更加明显。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在颐和园内随处可见,长728米的长廊作为颐和园标志性的建筑,共绘有1.4万余幅内涵丰富的彩画。主要以包袱式苏画为主,大多绘制于建筑檐步之上,是古建筑彩画中的精美之作。历经时代变迁,颐和园苏式彩画的构图、色彩以及装饰纹样都与江南地区苏式彩画有所差异,逐渐形成了严格的构图比例和设色规律。有些处于公共空间的区域甚至施以金色,来彰显皇家建筑的富丽华贵。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颐和园常见野生维管束植物计有59科130属167种5变种,其中木本植物13种,草本植物159种。
动物资源
颐和园共发现鱼类14种,分属于3目7科13属。其中,鲤形目11种,占调查所得鱼类种数的78.57%;鲈形目2种,占14.29%;鲇形目1种,占7.14%。从科级水平看,鲤科鱼类11种,比重最大,占鱼类种数的78.57%。其中鮈亚科和鲌亚科种类最多,分别为3种,占鲤科鱼类的27.27%;鱊亚科2种,占18.18%;鱼丹亚科、雅罗鱼亚科和鲤亚科各1种,分别占9.09%。其次,鲿科、塘鳢科和鰕虎鱼科各1种,占鱼类种数的7.149%。
颐和园共记录到鸟类168种,隶属于15目44科,占北京市有记录鸟类种数351种的47.86%。灰喜鹊、喜鹊、灰椋鸟、麻雀为优势种。小䴙䴘、凤头䴙䴘、鸳鸯、绿头鸭、普通秋沙鸭、珠颈斑鸠、普通雨燕、普通翠鸟、戴胜、大斑啄木鸟、家燕、白头鹎、八哥、大嘴乌鸦、乌鸫、燕雀和金翅雀是常见种。留鸟34种,占本次调查鸟类种数的20.24%;夏候鸟44种,占26.19%;冬候鸟18种,占10.71%;旅鸟72种,占42.86%。另外观察到黑领椋鸟、白腰文鸟、领雀嘴鹎、画眉和黑天鹅,确定此5种为逃逸鸟。食虫鸟类92种,占本次调查鸟类种数的54.76%。食果鸟类40种,占本次调查鸟类种数的23.81%。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金雕;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为角䴙䴘、大天鹅、鸳鸯、鹗、赤腹鹰、日本松雀鹰、雀鹰、苍鹰、白尾鹞、黑鸢、大鵟、普通鵟、红隼、红脚隼、燕隼、猎隼、游隼、红角鸮、纵纹腹小鸮和日本鹰鸮。CITES附录Ⅰ鸟类1种:游隼,CITES附录Ⅱ物种有花脸鸭等18种。按地理分布型划分,古北型105种,占62.50%;东洋型24种,占14.29%;广布型39种,占23.21%,可以看出古北型占绝对优势,符合颐和园所在古北界的动物地理区系特征。
主要景点
文物遗存
颐和园园藏文物,在有清一代被称为“陈设”,园藏文物阅尽世变,其增减损益正可折射近代中国的兴衰历程。
清漪园时期,清王朝国势鼎盛,国库充裕,乾隆皇帝又精于鉴赏,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之铜器、唐宋元明之瓷玉及书画在所不少,加之专门制作和臣子进贡,当时著录的陈设多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年)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即所谓的“三山五园”,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百余年之经营,化为焦土。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开始重建清漪园,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后的“颐养冲和”之所。权倾天下、穷奢极侈的慈禧极力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八方珍宝源源流入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回銮北京,她不顾国势阽危,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以为常驻之地。当时颐和园文物陈设的来源主要有三:1、由宫苑各处调来;2、借举办慈禧万寿庆典专门制造;3、王公大臣敬献慈禧的寿礼。颐和园文物陈设又极一时之盛,是为现今园藏文物之基础。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颐和园文物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目前,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文化活动
神话传说
“颐和园传说”中的故事主要产生于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容也不断丰富,情节里有不同程度的虚构性,但它反映了劳动大众的真实情感。经过世代相传,故事情节更富有传奇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艺术价值。2007年6月20日,颐和园传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文
游西山诗十二首 其十二 西湖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思家忽动扁舟兴,顾影深怀短绶惭。
不尽平生淹恋意,绿阴深处更停骖。
相关人物
慈禧:清道光十五年—光绪三十四年(1835—1908年),清穆宗生母,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咸丰二年被咸丰皇帝选入宫,封兰贵人,咸丰七年封为贵妃。穆宗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于穆宗、德宗两朝先后垂帘听政计47年。历经大事,能识人,有果断,晚年耽逸乐,宠佞幸,纲政遂紊。戊戌政变、庚子拳乱,后为祸首。卒谥孝钦。因与慈安太后所住的宫院分东西二宫,故世称西太后。
乾隆:即爱新觉罗·弘历,满族。清世宗第四子,清高宗皇帝,年号乾隆。雍正十三年至嘉庆元年(1735—1796年)在位。在位期间,用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消灭天山南麓大小和卓木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管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严词拒绝英国特使马嘎尔提出的侵略性要求,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野心。开博学宏词科,收罗大批人才,完成《明史》和“清三通”(《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等书籍的编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办四库全书馆,十年后编成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屡兴文字狱,销毁对清朝不利的书籍,以加强思想统治。并到处巡游,挥霍无度。后期统治阶级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不断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嘉庆元年(1796年)禅位给皇太子(即仁宗颙琰),自称太上皇帝。谥纯。
书籍出版
举办活动
颐和园的桂花来源于清朝宫廷,经过几代人的养育,不断探索、扩展和创新,盆栽桂花已发展成为颐和园的品牌花卉。从2002年开始,颐和园每年均举办“颐和秋韵”桂花文化节,以容器古朴、花香浓郁、花期应时、树形完美为特点,最大限度地展示了颐和园品牌花卉的艺术精品文化。同时,又以盆栽的形式,参加了中国首届和第二届桂花文化展览以及中国花卉博览会、园博会等赛事,均获得了最高奖项。
2012年正月初一到正月二十,颐和园谐趣园涵远堂会举办首届梅花腊梅“两梅”盆景艺术展,集中展示梅花、腊梅、迎春、黑松、五针松、紫竹等13个品种52盆盆景。此后,“两梅展”每年均有举办。2017年期间总共展出近200盆以梅花与腊梅为主的花卉盆景,其中约70盆是古桩梅花,桩龄达到近百年。
重要事件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右侧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明。该所与城内“西苑电灯公所”同为北京最早的发电设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苑、颐和园电灯公所两套发电机组及电灯设备均被毁坏。1902年,清政府筹银12.49万两重修西苑与颐和园两处电力设施。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苑电灯公所恢复发电;同年五月,电灯重新在颐和园亮了起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命康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并许其专折奏事。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变法后,光绪帝曾连赴颐和园12次,召见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事宜。八月初四日(9月19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在变法期间(6月至9月间),慈禧一直住在颐和园。颐和园成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准备政变的中枢。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国军队首先侵占颐和园。以后,日、英、意军又相继占据。颐和园在被占期间,虽然没有烧毁建筑物,但各殿宇的陈设家具都被劫掠一空,内外装修也遭到很大的破坏。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2日,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在颐和园传递,传递距离共6.182千米,由97名火炬手接力完成。
价值意义
艺术价值
颐和园有着杰出的园林成就和艺术价值。颐和园的前身为万寿山清漪园,是清代分布在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它的建成,填充、丰富了从畅春园圆明园到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数十里空间的山水楼台点缀,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皇家园林景观群体的建设。从平面布局看:“三山五园”中,唯一以改造自然水体为主景的清漪园,实际成为“三山五园”的景物构图中心。万寿山佛香阁和园内主体建筑以及湖上点景构成的中轴线,东至圆明园西至静明园,经过潜心的规划,设计出大致相等的空间距离。以清漪园建成为标志的“三山五园”总体规模的实现,是清王朝建立100年以后达到极盛时期,其综合国力在皇家园林建设中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封建社会有限的几个强盛的高峰之一,也是在皇权统治下,都城、宫殿、苑囿等营造建设中屈指可数的高峰之一。
建筑价值
颐和园的古代建筑价值在中国屈指可数。现存清代档案内,完整保留着修建颐和园的工程清单,记录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底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颐和园工程每5天一次所呈报的工程进度,按旧历初一至初五、初六至初十、十一至十五、十六至二十、二十一至二十五、二十六至三十(或二十九)每月6份。其工作内容,均按建筑物名称开具清楚。若摘编某建筑物专项,则该建筑从刨槽至彩绘竣工,不但工序清楚,而且工艺做法用料情况也十分清楚。其中还反映了建筑名称的改变、雨季停工、春节前后休工等等细节,以及包工木厂(施工厂家)都有明确记载。除工程清单外,档案材料还有工程拨款数额、来源;建筑材料的价格、运输费用,以及不同工种的日工资种种在销算簿册中所反映出的具体资料。分散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及资料室中有关清代样式雷和算房高家族绘制的建筑图纸和工程销算档案,则形象全面地反映了颐和园修建过程的规划设计程序和工程有关数字测量等大量信息。由此可以认定:颐和园是以中国传统的规划设计程序;传统的建筑形式;传统的建筑材料;传统的工艺流程做法;传统的大型工程管理体系和传统的匠作组织所完成的一座规模浩大的古代园林建筑群。这一切集中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二十年(1894年)(工程清单延续至1895年年初)近10年的时间内完成。颐和园现存那个时期的古建筑66759.9平方米,计算民国时期拆除、塌毁的建筑和景区以外的附属建筑,全部建筑面积不低于70000平方米。接近明、清两代400余年所营构紫禁城建筑面积的二分之一。在10年中,成就出如此规模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史上所罕见的。
后世影响
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南北各地园林景观艺术融会贯通的集成大作,对东方园林艺术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保护措施
政策
1957年,颐和园被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2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2年12月27日,颐和园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保护范围
颐和园的保护范围总面积335.5公顷,包括大墙以内部分、荷花池、养花园、昇平署、颐和园小学、军机处、玉河船坞、东宫门广场。
四至边界:东至东宫门外的涵虚牌坊以东3.5米;东北包括颐和园升平署和中央党校南校区的东墙边界向东拓展3.5米;东南以二炮家属区东边界为参照、昆明湖路规划红线为边界;西面、南面、北面分别以颐和园大墙向外拓展3.5米为边界;西北面以京密引水渠的西边界向西拓展3.5米为边界;其中玉河船坞部分南到玉河南岸,东北至颐春垂钓公司西北边界;北至苗圃南边界,西至颐和园小学(原清外务部公所)西院墙。面积约335.5公顷。
所获荣誉
旅游信息
参考资料
不一样的颐和园夜景.中国网.2013-01-16
颐和园.颐和园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8:1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