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
辽宁省
本溪市
桓仁县的
朝鲜族乞粒舞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原是农乐舞的一种,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融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舞蹈。
本溪朝鲜族
农乐舞(乞粒舞)传承于本溪东部桓仁县的横道川和六道河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交通闭塞,独特的地理区域环境构成了乞粒舞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生态和传承的特殊环境。作为朝鲜族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有证可考,最早记录本溪及周边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可上溯到汉代。在桓仁及周边历代贵族官宦的墓葬中,出土了约5世纪前后的多种壁画,形象的描绘了当时的舞蹈情况。
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如作周(一周岁生日)、回甲(六十大寿)、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或婚礼、店铺开张、建造和修缮庙宇时,村里老人都会牵头,组织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过家族传承。
朝鲜族舞蹈中享有独特地位。作为
中国舞蹈大家族的一员,体现了朝鲜族民间舞蹈独特的艺术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着中国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是朝鲜族舞蹈农乐舞独特的艺术分支。
它集
象帽舞、长鼓舞、碟舞、双层舞等多种舞蹈形式于一体,展现了很高的民族民间
音乐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示名录。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乞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乞粒舞是以家族形式传承的。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的
金明焕是乞粒舞的第四代传承人。他把儿子
金山、侄子金明哲都发展成为乞粒舞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