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读作:qián或gān)为现代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文字源流
形声字。从乙,倝声。在出土文字材料中,“乾”字最早见于秦代竹简,《说文》还收录其籀文和其小篆。由小篆到隶书.楷书,“乾”字的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在“乙”上增加一横作“乾”,但没有流传后世.本义是干燥。《诗.王风.中谷有雅》:“中谷有雅,瞋其乾矣。”孔颖达疏:“嘆然其乾燥矣。”乾字的声符“朝”,本义为日出时光芒灿烂的样子,日出则晒物干燥,所以“干燥”当为乾字的本义。《说文》:“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这是把“乾”释为“冒出”,这种解释缺乏证据,不可信。“乾”由“干燥”引申为“枯竭”。《山海经.北山经》:“是水冬乾而夏流。”以上义项均读为gan。“乾”字很早就假借为卦象之名,读为qian。因乾卦象天,所以“乾”又有了“天”的意思,此后又引申出一系列与天相关的义项,如:天子、男性、西北方等,表示这一系列义项时,乾字均读为qian。后世的发展中,古人常用“干”假借乾之gān音字义,而乾的假借义成为其常用义,本义和引申义在简化汉字后归并到读音相同的“干”字下。所以现代汉语中的乾字就只有qian-一个读音了。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子集上】【
乙部】 乾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10
〔古文〕漧《
唐韵》《
集韵》《
韵会》《正韵》渠焉切,音虔。易卦名。《程颐曰》以形体谓之天,以性情谓之乾。《本义》乾,健也。《
释名》乾,进也。行不息也。
又马饰曰连乾。《顾况诗》金鞍玉勒锦连乾。
又
《唐韵》古寒切《集韵》《
韵会》《正韵》居寒切,音干。燥也。《诗·王风》中谷有蓷,暵其乾矣。《左传·僖十五年》庆郑曰:张脉偾兴,外彊中乾。
又
乾侯,地名。言其水常竭也。今
广平府成安县,卽其地。《
说文》作。
又桑乾,河名。卽湿水。《
水经注》湿水,出鴈门隂馆县东北,过
代郡桑乾县南,又东过
涿鹿县北,又东南出山过广阳蓟县北。
又乾没。《史记·张汤传》始为小吏乾没。《注》言掩取货利,没为已有,如水尽涸也。
又《
韵补》叶渠巾切,音勤。《邯郸淳受命述》治咏儒墨,纳策公卿。昧旦孜孜,夕惕乾乾。叶下人。
又叶经天切,音坚。《韩愈诗》新叶大,珑珑晚花乾。靑天何寥寥,
雨蝶飞翩翩。《注》乾,花色不润也。
说文解字
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囗,籒文乾。渠焉切。又,古寒切〖注〗漧、囗,古文。
说文解字注
上出也。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後。乃用为
卦名。而
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於上出。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溼。故乾与溼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从乙。乙,物之也。释从乙之恉。物则上出矣。倝声。倝者,日始出光倝倝也。然则形声中有会意焉。渠焉切。又古寒切。十四部。囗,籒文乾。葢籒文倝,故籒文朝,籒文乾皆从之。〖注〗漧,囗,古文。
字形书法
书写提示
字形对比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ɕʰiæn˧˥; kĄn˥ 唐代读音 *ghyɛn ghyɛn gɑn日语读音 KAWAKU KAWAKASU INUI韩语罗马 KAN KEN现代韩语 건越南语 kiền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kien2 gon1 [梅县腔] kian2 gon1 [宝安腔] gon1 | ken2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kian2 [客英字典] ken2 gon1 kien2 [陆丰腔] gon1 kian3 [沙头角腔] gon1 kien2 [东莞腔] ken2 [海陆腔] kien2 gon1 [梅县腔] kian2粤语 gon1 ki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