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云南大学法学院是云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学校简介
云南大学法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夯实法学基础学科的基础上,着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一带一路”法治、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南亚东南亚法律制度、禁毒防艾法律问题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重点培育刑事法学、跨境司法合作、法律社会学与法律人类学、公共卫生法学、法律人工智能等为新的学科生长点。建有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带一路”检察研究基地,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四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四个省级法学会的专业研究会,集中了代表云南省最高的法学研究资源,也获得了相当的区域性影响力,法学专业获批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云南大学法学学科被评估为B等级以上,位列全国高校40余名。
近年来,学院科研能力及成果产出呈逐年上升趋势,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5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in China》《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期刊,以及《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清华法学》《政法论坛》《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Hong Kong Law Journal》等其他重要中外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多项成果获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国内外主流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及教材等60余部。学院教师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主要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有超过3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1980年恢复法学教育以来,云南大学法学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法律人才,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5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本科生10000多人。2012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遴选云南大学法学院为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同年,云南大学法学院进入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行列,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迈上新台阶。
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和支撑,力求从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等三个方面培养德法兼修的一流法治人才。学院每年举办近百场次学生课外文体及学术实践活动。除国家、省政府和学校的各类奖学金外,学院还设有恒都律师奖助学金等社会捐赠奖助学金及科研基金,每年可为学生提供800余人次的学业奖励和项目资助。
云南大学法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与英国阿伯丁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美国佛蒙特法学院、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法学院、越南河内法律大学、印度国立法律大学、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泰国如诺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我国台湾地区东吴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保持稳定的交流关系,并与德国萨尔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借势云南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法学院正努力建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部分领域国内外一流的高水平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办学历史
1931年,云南大学法学学科始建,是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法科之一。
1933年,云南大学成立法律系。王伯琦、周新民、杨鸿烈、瞿同祖、费孝通、张耀曾、陈盛清、陈绍源等学术大师曾在此执掌教鞭、造就专才。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云南大学法律系整体搬迁至重庆,与其它高校法律系共同组建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
1980年,云南大学法律系恢复重建。
1981年,云南大学法律系恢复招生。
1999年,云南大学法律系独立建制为法学院。
2024年11月,云南大学法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揭牌。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2008年4月,云南大学禁毒防艾研究与援助中心(Research&Support Center for Narcotics Control and AIDS Prevention Yunnan University)经云南大学批准设立,是中国第一个在高校内建立的集禁毒与预防艾滋病的科研、教育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非营利机构。中心主要工作人员依托云南大学法学院禁毒专业教师组成,并由云南及国内外有关禁毒防艾相关机构专家共同参与和支持的共享平台。中心办公室设在云南大学科学馆513室。中心同时也负责教育厅“云南省学校禁毒防艾志愿者培训基地”的项目管理工作。
研究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信技术创新背景下新型侵财犯罪刑法适用困境的实证考察与破解路径研究”(项目号19BFX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法秩序统一性视角下的不法原因给付》,作者为王昭武。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倡议的法治化研究”(项目编号:17BFX013)的阶段性成果:《“一带一路” 基础设施投资制度供给问题与优化路径》,作者为陈云东、樊帅。
学术资源
《云南大学法律评论》是云南大学法学院的学术刊物。
2013年,由云南大学法学院法律图书馆主办的《法律与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概览》(第1期·试刊)电子版正式上线。
2019年4月30日,恢复与重建云南大学法律系筹备组的领导成员、原法律系副主任、离休教授屈野向云南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捐赠藏书,将三千多册、件以法律法学为中心的各种图书资料无偿捐赠给云南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学术交流
2020年11月7日(星期六)下午,“理解中国”高端讲坛、东陆法学长江讲坛第十期——“为什么天理、国法和人情?”讲座在云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如期举行。本期讲座邀请著名法学家、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朱苏力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云南大学法学院王启梁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2020年9月18日,云南大学“东陆法学长江讲坛”第九期邀请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兴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一楼报告厅开讲“《民法典》对刑法的影响与刑法对《民法典》的回应”。云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高巍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2020年9月25日晚七点,云南大学法学院明法讲坛第一百一十一期“法学方法论”专题讲座在法学院模拟法庭举行,本次讲座由我国著名民法学家,云南大学兼职博导梁慧星教授担任主讲人。云南大学法学院王鑫博士主持讲座。
云南大学法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与英国阿伯丁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美国佛蒙特法学院、越南河内法律大学、印度国立法律大学、泰国如诺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保持稳定的交流关系,并与德国萨尔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3月,学院设有本科专业1个。
本科专业:法学,授予法学学位,学制四年,于1931年首次招生。
学科建设
1993年,获批经济法硕士点;
1996年,获批宪法与行政法硕士点;
1999年,获批法律硕士学位授权;
2003年,自主增设民族法学博士学位授权;
2006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2017年,在云南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动态调整中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云南大学法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夯实法学基础学科的基础上,着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一带一路”法治、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南亚东南亚法律制度、禁毒防艾法律问题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重点培育刑事法学、跨境司法合作、法律社会学与法律人类学、公共卫生法学、法律人工智能等为新的学科生长点。建有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带一路”检察研究基地,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四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四个省级法学会的专业研究会,集中了代表云南省最高的法学研究资源,也获得了相当的区域性影响力,法学专业获批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云南大学法学学科被评估为B等级以上,位列全国高校40余名。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院设有刑事法学教研室、理论法学与公法学教研室、经济法与国际法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等4个教研室。
刑事法学教研室教师名单:陈飞、程龙、董晓松、高巍、何永军、黄贵、李军、李斌、李春、牟军、潘锋、彭荣、饶建国、邵卫锋、王昭武、邬江、晏坚、杨朝、杨毓显、张青、赵春玉。
理论法学与公法学教研室教师名单:杜建荣、刘国乾、李娜、李云波、刘敏、刘红春、刘婷婷、苏庆源、王鑫、肖丽萍、徐清、杨临宏、杨莉红、杨小莹、张殿军。
经济法与国际法教研室主任为周昌发,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6位老师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或访过学;另外,还有3位院外导师。
民商法教研室教师名单:白伦、戴琳、黄积虹、李一娴、李雨嫱、李庭鹏、梁文彪、马碧玉、卿越、苏蓉、田瑞华、徐建平、杨惟钦、赵忠龙。
教学建设
云南大学法学院建有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四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四个省级法学会的专业研究会。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云南大学法学学科被评估为B-等级,位列全国高校40余名。
文化传统
云南大学法学院史略:昔唐虞制令,孔圣兴礼,至李悝刻法经六篇,可见崇法重礼之风,古已有之。韩非有言:明法者强,慢法者弱,然则法之兴废,国运攸关。清末以降,礼教衰微,西法东渐,倡求法治之风日盛,是以华夏法科始立。吾滇地处南疆边陲,道途阻塞,然唐公继尧独秉文明之理念,创建东陆大学以期求贤举士、培育人才。后八年,草创法律系,旨在宏扬法治,至公天下。岁次戊寅,熊庆来应聘出任云大校长,倡导学术、求新求真,设文法学院涵法律、文史、政经、教育诸系。其时,法律系名师荟萃,卓见宏文,著述不绝。王伯琦、周新民治民法,杨鸿烈、瞿同祖治法史,费孝通、张耀曾、陈盛清、陈绍源诸师均执掌教席、授法传道。联大教授燕树棠、钱端升、梅汝诸先生或来兼课、或开讲座。东陆园内法学鼎盛,蔚为大观。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律系尚有宋玉生、韩天庆、饶重庆、彭望雍、张孝忱诸师执教,今之法学界著名学者黎国智、种明钊、董鑫等当时亦受业于此。春秋代序,时移世改,虽几经裁撤、重建、合并,而法意法心则未曾稍改,终于公元一九九九年成立学科较齐全之法学院。今时逢盛世,法学振兴,我院师生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众志成城,戮力同心,聚四方之方家贤达,展云大法学之宏图。以人为本,恒念人民之福祉;依法治国,扬司法公正之宏音。参中西律法之精义,承古今法学之箐华,奉公平为圭臬,遵秩序为正道,期东陆法学之恢弘,望法治进程之疾驰。
下设机构
理论法学与公法教研室
理论法学与公法学教研室是法学院下设教研室之一,主要包括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四个专业方向。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UVA)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教研室还有多位院外兼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及副教授以上职称。
理论法学与公法学教研室立足云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研究,发展了民族法学方向的独特优势和中国法律史的比较优势;基于云南大学跨学科研究传统,拓展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法学理论的发展与运用,在法律社会学与人类学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基于宪法与行政法学良好的学科基础,服务法治政府建设,直面现实问题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产出了一系列成果。
教研室教师目前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内权威期刊,在国际SSCI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重大项目、年度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多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云南省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研室教师的多个咨政成果被中央和地方采纳。
教研室负责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学》、等课程。
教研室主任:杜建荣
专职教师:李 娜、李云波、刘 敏、刘国乾、刘红春、刘婷婷、苏庆原、王 鑫、徐清、杨莉红、杨临宏、杨小莹、张殿军
刑法教研室
刑法教研室是法学院下设教研室之一,共有9位专职教师,其中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多名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日本同志社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刑法教研室的学生培养覆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4名(含外聘2名),硕士生导师9名。承担本科生的《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外国刑法》《犯罪学》《刑法案例分析》等课程和研究生的《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刑法》《外国刑法》《毒品犯罪专题》等课程。近年来,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学》《政法论坛》《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法商研究》《法学评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含译文)150余篇,2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转载。在国内外出版社出版或翻译出版《中国刑法学の新展开》《日本刑法总论》《日本刑法各论》《刑法总论》《刑法各论讲义》《刑法总论重要问题》《中国禁毒三十年——以刑事规制为主线》《贩卖毒品罪研究》《刑法中的法律拟制》等20部专(译)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项目以及其它省部级项目1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教研室主任:董晓松
专职教师:高巍、黄贵、李春、饶建国、王昭武、邬江、杨毓显、赵春玉
诉讼法教研室
诉讼法教研室是法学院下设教研室之一,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学与民事诉讼法学两个专业方向。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所有专任教师中有4人在国内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教学方面,诉讼法教研室主要承担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文书学、刑事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等课程,多名老师数次获得省部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诉讼法教研室的学生培养层次完整,覆盖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层次人才的招生与培养。教研室目前共有诉讼法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层次法律人才。科研方面,诉讼法学教研室的科研成果突出。近年来,牟军教授领衔的诉讼法学科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在《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法学》《政法论坛》《清华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治与法律》等权威期刊以及法学类重要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其他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国家主流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取得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此外,诉讼法学教研室还积极开展同司法实务部门以及律师事务所的交流合作,同多家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教研室主任:程龙
专职教师:何永军、李军、牟军、潘峰、晏坚、杨朝、张青
经济法与国际法教研室
经济法与国际法教研室是法学院下设教研室之一,主要包括经济法学和国际法学两个专业方向。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8人具有博士学位,6位老师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或访过学;另外,还有2位院外导师。教研室承担经济法学、环境法学、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南亚国家法律制度等课程。教研室凭借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法治和涉外法治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大量地方各级各部门委托的项目;并依托中国-南亚法律研究中心和中国-南亚法律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了大量南亚东南亚国家法律制度研究和培训工作,目前已经培训了近百名南亚国家司法人员,举办了多届大型涉外法律论坛,为国家和地方国际交流贡献了力量。
教研室主任:周昌发
专职教师:陈云东、罗刚、蔡磊、陈志平、刘珈利、陆以全、聂宇轩、肖承一、杨海波、周彧、任雨凡、郝士铭
民商法教研室
民商法学教研室现有教师13人,教授1人,副教授7人。民商法学硕士点负责人1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教研室全体教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著名国内高等学府和意大利圣安娜高等大学等海外著名大学的不同学源。且本教研室老师具有年龄优势、学源多元的良性职业资源,为本教研室娴熟的教学技能和卓越的专业研究能力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
本教研室承担了我院法学本科专业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物权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侵权行为法、民商案例分析、民商法前沿问题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民法总论研究、商法总论研究、物权法专题、民法学、民商事实务专题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2022年开始,本教研室还开设了双语课程《比较民商事法律制度》,颇受学生欢迎。全部课程均属于法学素质课程和法律职业技能课程,为法学院完成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基础和核心课程资源。同时本教研室还承担了学校部分跨专业选修课。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下,民商法学教研室根据教研室作为基层的教学工作组织这一性质,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全体教师的和谐发展。本教研室学源结构的多元化优势为法学素质课程带来了宽广而精彩、独到而海量的知识传授,极大启迪法科学生的法学思辨欲望与能力,指导完成了大量本科生、硕士生的创新课题。
民商法教研室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教研室老师主持和参加的科研课题共10余项。在公开刊物如《现代法学》《当代法学》《政治与法律》《法学杂志》等发表论文多篇。
民商法教研室学科优势显著。李庭鹏副教授在物权法、合同法、公司企业法等方面有深刻和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戴琳副教授在知识产权法、担保法等方面有长期兴趣与关注并有重大贡献和独到见解。黄积虹教授在民法、合同法及侵权法领域有显著成就。白纶老师精通合同法、物权法学,并对西方哲学、美学、宗教、政治学和西方历史文化有一定研究。李一娴老师、杨惟钦老师在侵权法、婚姻继承法等领域研究成果颇丰。李雨嫱老师、马碧玉副教授、卿越老师在知识产权和侵权法领域取得有影响力研究成果。梁文彪老师在侵权法、商法等方面造诣深厚。苏蓉副教授在物权法、商法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方面成绩优异。徐建平副教授在物权法等领域颇有建树。赵忠龙副教授在商法、公司法等方面有着很强的造诣。
民商法教研室一直坚持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大多数老师都分别参加了中国法学会民商法研究会、民商法论坛及各种法学学术会议,其中还有2位教师曾前往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李一娴老师也曾带领学生到越南河内法律大学进行访问交流。这些学术交流推动了本教研室教学科研良好态势的继续发展。
民商法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本教研室老师极为注重其社会效应的应用研究,注重民商法研究与地方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特别是顺应西部法治专门队伍建设、推进西部法治建设需要,积极支持地方基层法治工作。
教研室主任:戴 琳
专职教师:白伦、戴 琳、黄积虹、李庭鹏、李一娴、李雨嫱、梁文彪、马碧玉、卿越、苏 蓉、徐建平、杨惟钦、赵忠龙
现任领导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9 09:16
目录
概述
学校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