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改编
历史事件
云龙改编,是指经琼崖国共双方多次谈判后达成协议,将琼崖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于1938年12月5日在琼山县云龙墟举行隆重的誓师抗日与改编大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共琼崖特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表示愿意在团结抗日的前提下改编琼崖工农红军,并于1938年10月22日与国民党琼崖当局达成协议。12月5日,改编仪式暨誓师抗日大会在云龙“六月婆”庙隆重举行,部队番号定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琼崖抗日独立队”),队长为冯白驹。各界人士、琼崖国民党地方当局官员及各地上万名群众参加了改编仪式大会。冯白驹代表独立队官兵讲话,表达了保卫琼崖的决心,宣告琼崖人民抗日队伍的诞生。从1939年3月起,独立队先后扩编为独立总队、独立纵队。云龙改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琼崖革命武装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琼崖国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云龙改编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琼崖的胜利,反映了琼崖人民要求团结抗日的共同愿望,增强了人民群众抗日的信心。从此,独立队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方针,独立自主地发展、壮大自己,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成为琼崖抗日先锋和中流砥柱。
事件背景
卢沟桥事变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出现。
在全民族抗战的形势下,中共琼崖特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国民党琼崖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表示愿意在团结抗日的前提下将琼崖红军改编,并从1937年8月开始主动与国民党琼崖当局谈判。谈判以琼崖红军改编为主要内容,围绕红军改编后坚持独立自主这个核心问题,断断续续进行了近一年零四个月。在琼崖形势日趋吃紧,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琼崖国民党当局终于被迫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条件。1938年10月22日,琼崖国共双方达成了团结抗战的协议,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事件部署
协议的主要内容:一是琼崖国共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抗日;二是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在政治上组织上保持独立自主;三是独立队为一个大队建制,下辖三个中队,冯白驹任独立队队长,独立队和三个中队的副职由国民党选派,但须经共产党同意;四是独立队队部设政训室,人员由共产党选派;五是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部按独立队编制,每月发给军饷8000元。
琼崖国共谈判成功的时候,琼崖形势正处于千钧一发之际。继广州陷落后,日军已逼近海南岛,可是,国民党最高当局却调正规军离琼,以地方保安部队接替其守卫琼崖。在此危急时刻,中共琼崖特委本着协议精神,为了抗日,积极做好改编的思想、组织准备。
1938年11月间,中共琼崖特委讨论决定了琼崖红军改编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按三个中队建制组建部队,以200多名红军为主体,以各县委掌握的民众武装加以补充。独立队共300多人枪,编成三个中队和一个短枪分队,每个中队辖三个小队,每个小队辖三个班,每班编制员额为9至12人。二是军政干部主要从老红军指战员和有军队工作经验的地方各级党的干部中选定,马白山为独立队队附,张兴为政训室主任,黎民(李黎明)为政训员,谢李森为独立队附官主任,陈玉清为副官,黄大猷为一中队队长,黄天辅为二中队队长,张缵薪(后吴克之)为三中队队长,陈克邱林豪莫逊分别为三个中队的文书兼中队党支部书记,黄云、林天德陈求光、王道贤(王力征)、王永信、朱克平(朱运泽)、许克夫、冯振强、符载质、欧邦禹等为小队长。此外,同意国民党派刘振汉为独立队队附,符荣鼎(中共地下党员)为一中队队附,陈卓为二中队队附,吴定中为三中队队附。三是决定以党组织较强、群众基础较好、有利于战时转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的琼山县云龙墟为改编地点和部队驻地。队部和二中队驻云龙墟,一中队驻儒来村,三中队驻多能村。
事件经过
12月5日上午9时,改编仪式在云龙墟六月婆庙隆重举行。全体官兵身穿灰色军服,全副武装,排成三列横队。队伍整齐威武,指战员斗志昂扬。上万名群众和各界人士敲锣打鼓前来祝贺;院内慰劳品堆积如山;写着“抗日先锋”、“人民救星”、“人民先驱”、“人民子弟兵”、“海国干城” 的锦旗彩匾挂满庙堂。炮竹齐鸣,锣鼓喧天,口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充分显示出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拥护和支持,也充分体现了独立队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副司令杨永仁前来参加改编仪式。王毅宣布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正式成立的命令,并向独立队队长冯白驹授军旗、军印,接着发表了讲话。冯白驹同志也代表独立队全体官兵讲了话,表示誓死保卫琼崖的决心,并带领全体官兵振臂高砰“坚决抗日”、“保卫琼崖”等口号,简短的改编仪式,既是改编大会,也是抗日誓师大会,大大地鼓舞了琼崖人民团结抗日的信心和勇气。
改编后,独立队在琼崖特委和冯白驹的领导下,争分夺秒地开展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派出抗日工作队,深入周围村镇发动群众。指战员牢固树立起抗日救国、勇为民族牺牲的思想,提高了作战能力,密切了军民关系。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出现于琼崖人民面前。
主要影响
云龙改编建立起来的这支人民军队,在1939年2月10日日军侵占海南岛时,打响了琼崖抗战第一枪。后来,又在抗日烽火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扩编为独立总队、独立纵队,迎来了抗战胜利。在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人数从云龙改编时的300多人发展到两万多人,为海南岛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后世纪念
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始建于1952年2月,1984年、1989年和1998年原琼山县人民政府先后对该旧址进行改建和扩建。旧址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正门右侧大理石柱上刻有马白山(琼崖纵队老战士、原海南军区副司令员)题写的“琼崖红军改编旧址”。距大门正中16米处竖立一尊手握钢枪的独立队战士全身铜质铸像,总高10.4米,其中铜像高4.6米,座高5.8米,正面宽2.4米,侧面宽2.2米。像座正面刻有徐向前的题词“琼崖抗日先锋”,背面刻有“云龙改编简介”。承托铜像和座基的是一个方形底座平台,台阶高0.65米,分三级平台:第一级平台边长26米,第二级平台边长14米,第三级平台边长3.5米。铜像后建立一座高大的纪念馆,纪念馆由一个高1米的座基托起,长40米,宽8米,高7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顶盖蓝色琉璃瓦,整体瑰丽壮观。纪念馆里展出图文并茂的图片,系统地介绍了琼崖红军建立、改编抗日、解放战争并取得胜利的历程。纪念馆后侧还种植有23棵青松,象征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在纪念馆左侧建有长38米、高3米的曲廊和璧廊,镌刻朱德陈毅、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彭真、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铜像的西北侧为接待厅,厅堂悬挂“艰苦岁月”、“抗击日军”、“渡海作战”等木刻画幅。铜像东侧还建有“荡寇亭”和“凯旋亭”。
参考资料
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海南史志网.2014-05-19
云龙改编.海南史志网.2009-07-2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5 11:39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事件部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