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
现代小说家孙犁创作的散文
《亡人逸事》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孙犁创作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文章通过回忆妻子生前的一些生活小事,从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融写事抒情于一炉,揭示了妻子身上的美好品性,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深切的感激、愧疚、思念、深爱之情。全文给人以安静、祥和之感,读来情真意切,温婉感人。
作品原文
亡人逸事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19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
“给谁家说亲去来?”
“东头崔家。”
“给哪村说的?”
“东辽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
“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
“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
“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虽然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定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我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
“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家去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那时姑娘们出来看戏,虽在本村,也是套车送到台下,然后再搬着带来的板凳,到照棚下面看戏的。
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她礼教观念很重。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她父亲问:
“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那你还哭什么呢?”
我母亲知道她没有力气,常对她说:
“人的力气是使出来的,要抻懒筋。”
有一天,母亲带她到场院去摘北瓜,摘了满满一大筐。母亲问她:
“试试,看你背得动吗?”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捡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后来,因为闹日本,家境越来越不好,我又不在家,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农村少医药,我们12岁的长子,竟以盲肠炎不治死亡。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一位老朋友、老邻居,近几年来,屡次建议我写写“大嫂”。因为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老朋友说:
“她在生活上,对你的照顾,自不待言。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我看也不小。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你的小说。至于语言,你自己承认,她是你的第二源泉。当然,她瞑目之时,冰连地结,人事皆非,言念必不及此,别人也不会作此要求。但目前情况不同,文章一事,除重大题材外,也允许记些私事。你年事已高,如果仓促有所不讳,你不觉得是个遗憾吗?”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到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片断,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二日晚
创作背景
1970年4月15日,孙犁的妻子因病去世,时年61岁。这给在文革中历经屈辱劫难的孙犁带来雪上加霜的打击。办完丧事的孙犁,独自一人躺在小屋的铁床上,呆呆地望着低矮的屋顶,望着墙上那带着铁棍儿的小窗,往事历历,妻关切的话语又响在耳边。12年后,文艺界表现个人情感内容的作品开始出现,作者借此东风,以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亡人逸事》,抒发了对亡妻的挚情。
作品鉴赏
内容赏析
第一部分:天作之合
一个雨天,两个媒婆到妻子家屋檐下避雨,正好遇上妻子的父亲,与媒婆交谈,结果成就了一段美好烟缘。这部分更多的是欢快的,激动人心的,还有那充满戏剧性的奇遇。两人的洞房的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妻子点头道:“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如果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雨天、屋檐下、媒婆、洞房花烛夜,多么强烈的画面,让人如临其境,仿佛妻子就在眼前,话音刚落,还有那幸福的微笑被永远定格。
第二部分:初次见面
正如作者所说,虽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妻子生活的村子有人唱戏,而作者的姑姑正好在村子里,姑姑邀请,顺便去看看未婚妻,结果就去了,去了戏场,姑姑领着去找姑娘。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流着大辫子,正在害羞间。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作者一眼,然后就从板凳上下来,钻进一辆车,回家了。寥寥数语,写出了一对年轻恋人的那种惊魂一瞥,虽然没有写羞答答啊、扣手指啊、两颊绯红啊,但是我们好像都能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心跳声。
第三部分:一起生活
首先作者写妻子与母亲的生活,母亲起得早,妻子不适应,然后老大不情愿,后来慢慢就适应了,学会了下地劳动,学会了织布,吃了不少苦。再后来就是十二岁儿子去世,让她肝肠寸断,“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可见一个母亲的伟大。
第四部分:思念妻子
有好多人劝作者,让写写妻子,但老不想动笔,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种回忆之痛,刻骨铭心,写她无异于在滴血的伤口上撒盐。但作者还是尽量写的欢快一点,最后结尾写了他们的一件小事,让妻子非常感动。“我在北平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构思技巧
平淡中凸显匠心
孙犁在妻子离世12年之后,才写下这篇文章,文章虽然只有约2000字,但却概括了妻子的一生。孙犁独具匠心的将文章安排成四部分,从“缘定”到“初识”再到“持家”,最终“临别”,高度的艺术概括使得文章衔接紧密,再现了妻子由少女到少妇再到贤妻良母的生命历程。文章一开始的“天作之合”,因为下雨,她父亲和媒婆的巧遇促成了这段姻缘便给全文渲染了一种浪漫神秘的氛围,引起了下文妻子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好奇特意偷偷去瞧这位天注定的夫君是何模样的情节。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安排了一对矛盾,在传统社会,婚前男女一般不见面,妻子却抛头露面看戏,尤其对未来夫君更是“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与下文妻子不愿随便跟“我”回家,礼教观念重形成鲜明的对比,看似矛盾,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此美丽纯真的少女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永存在作者记忆中的美丽和温暖。第三部分作者用妻子的回家哭诉先作铺垫,妻子到婆家后不但要早起,还要下地干活,可父亲却以婆婆比她起的更早为由教育她要学会吃苦,表现妻子如何由娇惯的少妇磨砺成一个吃苦耐劳的贤妻良母的过程。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想表达的是愧对亡妻,尤其是临终前两人的一段对话把作者对亡妻的愧疚、思念、感激之情推向极致。文章最精妙之处在于“天作之合”时妻子的“点头笑”到临终前妻子“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不知是作者偶然成之还是有意谋篇布局,以笑开始又以笑结束,在这相濡以沫风风雨雨的40年中,生活虽艰辛,但却让人感到温暖,让我们看到了孙犁背后那位勤劳、坚韧、默默支持陪伴他的伟大妻子。
平淡中凸显精心
孙犁与妻子共度一生,可写的事很多,在选材方面,孙犁只挑选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仔细咀嚼这些小事,仿佛是作者随意写来,但又似是精挑细选,因为几件小事就概括了一位女子一生,并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第一部分,作者选择了他们“天作之合”的婚姻趣事,从妻子那带有宿命思想的话中可看出妻子思想的单纯,一句“什么都是天定的”就表明她对婚姻丈夫的满意。在第二部分作者写了两件事,婚前初见和婚后要丈夫叫车来接。初次见面时,作者重点描写了未婚妻的几个动作,“盯”、“跳”、“走”、“钻”等,活灵活现的再现了一位羞涩、腼腆、可爱但又很保守的姑娘。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描写了四件事,回家哭诉表现其在做姑娘时的娇弱;背北瓜事件表现其初为人妻的努力;后来学会纺线织布,尤其是手指的变形,体现她经过努力,此时已能胜任繁重的家务,并在为家庭辛苦的付出,无怨无悔;孩子发烧,整夜抱着,彻夜不眠,更表现她为人母的伟大。最后一部分的选材寥寥数语,但勤劳朴实的贤妻良母的形象俨然跃于纸上,结尾的一段话也是作者精心的选择,“你那时候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在夫妻生离死别的时候,作者选择写这件事的理由,我们从中大可想象出妻子的心意,她问丈夫这样的话是想在死之前确定丈夫对她的爱,让她带着爱的满足离开人世,所给予的太多,所求甚少,让读者不禁对这位女性肃然起敬。
平淡中见真心
此文质朴平淡,因为在文中流露出的是真真切切的情感,作者写作此文时内心充满着对妻子浓浓的思念,笔端蘸满了对妻子深厚的爱意。
1.对妻子无尽的思念
作者在谈及写作此文的原因时,在文中提到两点:一是老朋友的建议;二是自己年事已高,不写是个遗憾。作者在文中还谈到他们夫妻“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纵观全文,他们之间的感情却不是如孙犁所说的这般,作者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对于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来说,几十年的沧桑岁月,他的内心已趋于平淡豁达,但在他内心深处仍保存着妻子少女时代活泼、娇羞的形象。是因为这浓浓的思念,才能让作者记得如此清楚,又保存得如此长久。所以在他的梦里,“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他,想摆脱也做不到”。
2.对妻子深深的感激
第三部分主要描写妻子在家中的勤劳持家,其中有一处对妻子背北瓜的细节描写,“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好像是写妻子在初为人妇时的娇气委屈,对于艰辛生活的不堪重负,其实是为了突出妻子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妻子为了生活,学会了织布,自己背着孩子跑几里山路去卖线卖布,“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孩子生病了,“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再现了妻子为家庭的付出。孙犁对妻子是深深感激的,所以原文有这么一句话:“为的是让你做衣服方便啊”。为什么要把花布寄到娘家?孙犁知道,如果寄回家,妻子肯定想的是老人和孩子,不会想到自己,所以孙犁采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一个勤劳持家却不求任何回报的妻子的感激的爱,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3.对妻子的愧疚
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结婚四十年我做得很差”。这句话满含着对妻子的愧疚与悔意。孙犁对他与妻子的这段婚姻只用“天作之合”四字简单概括,而对于这位接受教育的文学青年来说,是不赞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查阅相关资料,孙犁曾与多位女子有过婚外情,总结回顾自己与妻子相处的四十年,孙犁坦言自己对妻子的愧疚,妻子对他付出太多,他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回报,尤其是结尾那一细节的描写,当她“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时,孙犁应该是握着他妻子的手老泪纵横,不舍、歉疚、悲伤、痛心,多种情感交织,这时,可能再多的言语都是多余,轻描淡写中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简单的两千字,几个细小的片段,孙犁用朴实的文笔,让读者能感受到平凡人真挚的、发自肺腑的,也是人世间最真实温馨的感情。
作品评价
复旦大学教授许道明《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中册)》:孙犁的散文早已形成清新质朴的风格,晚年的作品也是如此,且更加凸现平淡中显幽远的韵味与意境。这篇《亡人逸事》,语调的平静和语言的朴实,和深沉的情感获得了极为自然协调的统一,对照巴金的《怀念肖珊》等篇,确有另一种类型的鲜明的独特性。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孙犁的叙述看似不动声色,清淡平静,但是,静水流深,就在这平静的叙述下却处处流淌着作者对亡妻绵绵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读来情真意切,温婉感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泽龙《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亡人逸事》是值得注意的一篇,它给人以安静、祥和之感,平淡之中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
后世影响
《亡人逸事》被选为苏教版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二课文。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0 20:0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