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派,以
孙犁为代表的一个
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
刘绍棠、
从维熙、
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简介
荷花淀派,此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
刘绍棠、
从维熙、
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
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慷慨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孙犁作品
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
芦花荡》《荷花淀》《
采蒲台 》《 嘱咐》 ,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 《
风云初记》,叙事诗集《
白洋淀之曲》等。后期则以散文为主,大都写他对过去的回忆,他的所感、所思,富有哲理。他先后出版了《
晚华集》《
秀露集》《
澹定集》《
尺泽集》《
远道集》《
老荒集》《
陋巷集》《
无为集》《
如云集》《曲终集》等集子。
孙犁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为主。
作品贡献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
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
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
浪漫主义色彩。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
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
创作风格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
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
节奏感。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
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
抒情诗的艺术
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
集中表现了冀中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其中创作于1945年的《荷花淀》,描写了在白洋淀的一个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水生回去跟他们家里的妇女讲明。妇女们惦念丈夫,探望丈夫未果,在返程划船的途中,见证了丈夫们在荷花淀里巧妙歼敌的过程。后来妇女们也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作战。
作品肯定了
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别开生面、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
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
新境界。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
由此看出,《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
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
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饮,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代表人物
孙犁
孙犁(1913—2002年),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
孙犁生于河北
安平的一个
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贫困、落后、闭塞的乡村环境中。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孙犁进入了本村的一所初级小学读书,最吸引孙犁的,似乎不是学校的功课,而是民间的评书。他常常被吸引去听《杨家将》《七侠五义》 ,在评书的引导下,从10岁开始,他广泛地阅读了《
红楼梦》《水浒传》
《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从这些
古典文学名著中,他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1926年,13岁的孙犁考入了
保定的
育德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孙犁无钱继续升学,他怀着当作家的愿望,来到北京,看书、学习,给报章杂志投稿,过着十分清苦的流浪生活。1936年孙犁由同学介绍来到白洋淀地夏的
同口镇当小学教员,孙犁在这里了解并熟悉了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人民
自卫军的抗日政府。白洋淀军民们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故事,成为孙犁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1944年孙犁奔赴延安,在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
《芦花荡》等小说。
孙犁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1955年以前,是他创作的前期,“文化大革命”以后是他创作的后期,在这中间,他曾停笔达20年之久。他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散文,大都写他自己在白洋淀地区从事抗日斗争的经历、见闻,生动地再现了当地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刘绍棠
(1936-1997)男,河北通县(今北京
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
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
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
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联委员、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著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
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
蒲柳人家》《
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
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开创了“大运河派”。《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从维熙
中国作家。河北
玉田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劳改农场、矿山做工。1978年重返文坛。曾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
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0年发表处女作《战场上》 。195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小说集《七月雨》 。1978年恢复创作活动后发表和出版的重要作品有《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
北国草》《风泪眼》《白云飘落天幕》《
走向混沌》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作品注重
描写当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曲折,展示“左”的错误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情节起伏动人,多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曾获全国第一、二、四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雪落黄河静无声》和《风泪眼》分别获《
中篇小说选刊《世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 ;小说以其深沉雄健的笔触,描绘出中国广阔的生活画卷,展现了种种灵魂与肉体扭曲的图景,悲情中蕴藏着多彩的人生。
名家评述
茅盾评介
中国杰出的
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
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
赵树理为首的“
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贾平凹评价
作家
贾平凹说:“读孙犁的文章,如读《
石门铭》的
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于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香港《大公报》刊发文章指出,此语可谓一语中的。孙犁的文章通透有力,又显得朴实大气。文如其人,孙犁是一个大学问和大自在融于一身的人。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很多人都是通过读“
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才认识和了解了孙犁。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华北农村的乡土气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孙犁的创作,前期主要描写
晋察冀边区特别是
冀中的抗战烽火和农村的风土人情。这一时期,孙犁的语言清新淡雅,质朴淳厚,一如白洋淀里盛开的
荷花;后期的作品则透视古今,利用练达浅近的文字解读生活,注释人生。其语言更加古朴遒劲,率真自然。改革开放后,年逾古稀的孙犁老人,又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孙犁晚年的短文魅力无穷,写他人,写自己,见人格,见真情。董狐之笔,无所忌讳。这个时期的一些文字更加具有深邃的思想,文体也更加新颖,
艺术风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内地评论家
曾镇南说过:在中国现代作家里,除了
鲁迅,孙犁的文字无人可比。茅盾曾评论:“孙犁有自己的一贯的风格。”孙犁是布衣简食、淡泊明志的作家。他选定了清贫的作家之路,并始终如一地持守一个作家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