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核取代反应简称SN。饱和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很多。例如,
卤代烷能分别与
氢氧化钠、
醇钠或酚钠、
硫脲、
硫醇钠、
羧酸盐和氨或胺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醇、醚、硫醇、
硫醚、
羧酸酯和胺等。醇可与氢卤酸、卤化磷或
氯化亚砜作用,生成
卤代烃。卤代烷被
氢化铝锂还原为
烷烃,也是
负氢离子对
反应物中卤素的取代。当试剂的亲核原子为碳时,取代结果形成
碳-碳键 ,从而得到
碳链增长产物,如卤代烷与
氰化钠、炔化钠或
烯醇盐的反应。
由于
反应物结构和反应条件的差异,SN有两种机理,即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和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SN1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反应物发生键裂(电离),生成
活性中间体正碳离子和
离去基团;第二步,正碳离子迅速与试剂结合成为产物。总的
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而与试剂浓度无关。SN2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同时发生的协同过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试剂浓度都成正比。能生成相对稳定的正碳离子和离去基团的反应物容易发生SN1,中心
碳原子空间阻碍小的反应物容易发生SN2 。如果
亲核试剂呈碱性,则
亲核取代反应常伴有
消除反应,两者的比例取决于反应物结构、试剂性质和反应条件。低温和碱性弱对SN取代有利。
在
有机化学制备中,要把现有的试剂转化成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而该物质只是
官能团上有些差别,这时候
取代反应便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例如工业上制备
氯仿,则需要用到
甲烷和
氯气,使甲烷上的
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生成氯仿等等,在这里,氯气可以看做是亲核试剂,其实质就是氯原子取代了氢原子在碳上的位置。所以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第一步是原化合物的解离生成
碳正离子和
离去基团,然后
亲核试剂与碳正离子结合。由于速控步为第一步,只涉及一种分子,故称
SN1反应。 常发生于:
对碳
正离子生成有利条件:有许多推电子基帮助稳定碳
阳离子(
苄基型碳正离子、
烯丙型碳正离子>三级碳正离子>二级碳正离子>一级碳正离子>甲基正离子),一级碳正离子几乎不能够单独存在,会立刻发生重排,转化为更稳定的内能更低的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越高,越有利于
SN1反应。
从
立体化学观点来看,该反应的反应物若为光学异构物之一,则产物反转机率略大于50%。在碳
阳离子形成时,整个分子略呈现
平面三角形,
亲核体可以由平面三角形上下两侧进行攻击,形成新分子。故理论上反转机率为50%,但因原先脱离的
阴离子影响碳阳离子,故亲核剂倾向由反侧攻击形成反转的产物。
该反应适合在高极性稍有
质子性溶剂中进行,高极性有助于利用本身极性带有的部分负电稳定碳阳离子,稍有质子性溶剂提供质子与较强亲核剂(通常是被脱离的)化合有助于反应平衡往产物移动。
对
碳正离子生成有不利条件的环境下:有许多拉电子基或较少推电子基(甲基正离子>一级碳正离子>二级碳正离子>三级碳正离子>
苄基型碳正离子、烯丙型碳正离子)。
反应速率决定在两个因素上:强亲核剂的浓度高低与
反应物的浓度高低,所以根据理论推断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速率反应,r=K[反应物][Nu:-]。
从
立体化学观点来看,该反应反应物若为光学异构物之一,则产物
构型翻转机率为100%(完全反转),因为只能从反侧攻击,故产物必定反转。
溶剂的极性对SN2的影响:因为
反应物和中间体都是带
负电荷的,体系的通常没有变化,只是电荷分散程度不同。但是溶剂极性太大,会使发生亲核试剂发生
溶剂化作用而导致平衡反方向移动。
在
亲核取代反应中,含伯
烷基的化合物一般为SN2机理,含叔烷基的化合物一般为SNl机理,仲烷基化合物的
反应机理还难以有比较明确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SN2和SN1是两种极限情况,它们之间的区域是
离子对机理,但另一种意见认为没有中间区域,取代反应可能是一部分为SN2机理,另一部分为SN1机理。
在少数反应中生成20%~50%的
构型保持产物,这类现象可以用离子对说明,不过也有另外的看法。
后面一个反应中构型完全反转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为SN2;前一个反应中有部分的构型保持,当然一种解释可以是某种离子对阶段的外
消旋,但不认可离子对机理的人可以解释为连续的两个SN2:先由溶剂作
亲核试剂进行第一次SN2 ,然后水再作亲核试剂进行第二次SN2 ,这样的结果就是构型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