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档案指在国家
人口普查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
历史记录。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材料、表册;二是领导和组织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
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
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人口普查档案指在国家人口普查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
①
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材料、表册。如人口普查登记表、
计算机编制的各种数据带、各种手工汇总表和机器汇总表等。
人口普查登记表是直接向居民调查的原始记录,是人口普查的
第一手材料,是汇总、整理人口普查资料的依据。
人口普查档案反映国家人口和
人口构成的具体情况,是一个大规模的国情信息库,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劳动力资源,安排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制定关于人口、劳动、文化教育、
社会福利、家庭
婚姻、
民族等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
人口学、
社会学、
经济学、
医学、
未来学等不可缺少的资料。中国是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
人口普查成果也是研究和发展世界人口学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决定,中国在200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3亿多户家庭、12亿多人口,国人关注,世界瞩目。国家为这项被喻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的工程投入600万工作人员。
早在公元前4500年,
西亚的
古巴比伦王国就举办了全国性调查,按族登记人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
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也是惟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当时人口统计主要用作征兵、征发劳役和赋税的一种依据。据
《后汉书》记载,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经“平水土、分
九州、数万民”。当时“数万民”的结果是1355万人。
192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户口调查统计报告规则》,进行人口调查。但由于当时的政府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组织和技术上的准备,普查失败了。此后在1937年、1938年、1941年和1946年又多次提出了
人口普查的计划,由于抗战、政权更替等原因都搁置了。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1953、1964、1982和1990年进行了四次人口普查。在1953年7月1日零时开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是为了配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为制定国民经济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依据而进行的。当时的普查项目包括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全面的、比较科学的调查方法获得完整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清了全国人口的底数———58796万人。这次调查用
算盘汇总数据。
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政府在1964年7月1日零时开始了第二次
人口普查。“二普”在原有的六个普查项目上增加了“
本人成分”(这是“二普”特有的、充分反映当时的时代特色的项目)、“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普查项目增加到九项,人口也增加到70499万人。
结束十年内乱后,1982年7月1日零时开始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受到联合国关注。为了解中国的国情国力,联合国不仅派来专家参与调查,还资助每省一台电子计算机。“三普”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一普”和“二普”都是手工汇总),使得普查项目得以增加到19项,误差率却小于1‰,符合联合国的标准。“三普”全国人口101541万人。联合国因“三普”的有效数据确认中国为
发展中国家,减少了中国的会费。
1990年7月1日零时,第四次
人口普查开始,目的是检验“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八五”计划。普查项目有21个,总人口是113274万人。与前三次普查设立普查登记站的办法相比,“四普”改为主要由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
最近10年,中国人口增长的绝对量较大,
人口迁移流动量急剧增加,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而且对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也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为此中国决定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增加到49个,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00年11月1日零时。
中国政府网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
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