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如城二次解放。这时公园已树木零落,盆景散失。县人民政府决定公园划归文教科管理,将收集的盆景、地景移送公园,并修葺房屋,补种树木,设人民教育馆和图书馆于园内,改名“如皋人民公园”。
1953年,公园属如城区政府领导,1956年又划归县政府文化科。将
中禅寺东隙地3亩和原通扬河与
濠河之间的“三角洲”18亩,一并划给公园,共有土地51亩,池塘23亩。1957年又复归如城镇政府管辖。翌年,因园门前木桥朽杯,在原桥之北重建砖石水泥的水明桥。同时拆除即将倒塌的剧场和剧场桥,在其废址上种植柏树。
1986年,公园划属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后,拨款增建花房、餐厅和后山小亭,洗钵池内恢复游艇,增加专人培育花卉盆景,除供游客观赏而外,并在本地和外地销售。花卉、盆景在国内展览评比中多次获奖。
如皋历来只有私家园林,没有供人民大众游览的公共园林。
民国建立后,如皋士绅倡议建造公园,报经县公署同意拨款。共同选定园址;东北城脚明代冒氏逸园和佘氏
古澹园的旧址,这里当时已是一片菜田,间以竹树茅舍;靠近
东水关孙益泰碾坊的晒场,原来是均贮仓遗址;分别属于马、孙等姓私有。建园规划决定后,马锦繁捐地17亩,孙益泰主人孙恩绪捐地8亩,另外征购5亩许,共30亩有零。